第十章付出的是慷慨,收獲的是忠誠(1 / 3)

第十章付出的是慷慨,收獲的是忠誠

——李嘉誠的“慨”字訣

有付出才會有回報,有舍去才能夠有得到。做人要慷慨,做生意更要有慷慨的精神。老板的慷慨換來的是員工的支持和忠誠,那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對於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而言,慷慨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氣度。

方略67 感謝員工們,他們是你事業的基石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憑他們對整個家庭的巨大貢獻,他們也實在應該取其所得,可以說,是員工養活了整個公司,公司應該多謝他們才對。

——李嘉誠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功夫再好也難敵幾個人的圍攻,一條好漢再厲害也沒辦法同時應付幾個人。這充分說明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沒有哪個人可以僅憑一己之力就力挽狂瀾,改變天下大勢。馬克思即使是世界共產主義的導師,引領著無產階級運動,他還是需要恩格斯的幫助。曹操無論是多麼厲害的一個梟雄,他還是需要眾多良臣猛將的輔佐。劉邦能夠打下江山,靠的是張良的出謀劃策和眾多將領的拋頭顱灑熱血。朱元璋能夠建立大明王朝,靠的是劉伯溫的聰明睿智。想要成就大事業的人、想要獲得成功的人,一定需要別人的幫助。

在商界同樣如此,一個商人想要做大做強,一定需要眾多的好員工的共同努力。那些有大智慧的老板會非常重視員工的作用,他們非常明白是員工養活了整個公司,是員工的幫助自己才會在老板的位置上高枕無憂。一個老板對待員工的態度其實就決定了他事業的高度。

李嘉誠對待員工非常寬容、和善,因為他知道是這些員工的辛勤努力,才讓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李嘉誠在地產業站穩腳跟後,仍然維持著自己塑膠花的生產。當時,塑膠花已經成為夕陽產業,根本無利可圖。很多人都不解李嘉誠這麼做的原因。

李嘉誠是顧念著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所以不忍心拋棄舊產業。這些員工感念李嘉誠的恩情,全都死心塌地地跟著他。長江大廈租出後,塑膠花廠停工了。不過,老員工也被安排在大廈裏做管理。

李嘉誠總是會對人說:“一間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一輩,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應該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

李嘉誠善待員工的做法使得他的員工非常願意為他賣命,公司的凝聚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與此同時,想要與李嘉誠合作的企業看到李嘉誠善待員工的情境時,也會升起對李嘉誠的敬畏之情,自然就非常願意與其合作了。這樣一來,李嘉誠的機遇就非常多了,他的事業也就會突飛猛進地發展。有人說:“李先生精神難能可貴,不少老板,待員工老了一腳踢開,你卻不同。這批員工,過去靠你的廠養活,現在廠沒有了,你仍把他們包下來。”

李嘉誠卻急忙解釋道:“千萬不能這麼說,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應該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李嘉誠對跟隨他多年的有功於長江實業的“舊臣老相”,始終懷有感激、善待、報答之心,以恩、以德相報,真情切切,感人至深。

著名的古典名著《西遊記》為我們所熟知,唐僧不遠萬裏去西天取經,然而從東土大唐到天竺有十萬八千裏的距離,一個肉眼凡胎的和尚是很難完成的。正是在三個徒弟的保護下,一路降妖除魔,唐僧才最終實現了這一偉大夢想。沒有別人的幫助,他也不會走到自己心中的國度了。可見別人的幫助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因素。對於商人而言更是如此,員工的扶持是一個公司發展進步的最根本力量,想要有所作為,就需要員工們團結一致,眾誌成城。

劉備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他的領導下,蜀漢得以繁榮發展。起初劉備隻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皇室人員,他家境貧寒,靠編草鞋為生。但是他從小就有大誌向。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同關羽、張飛義結金蘭,成為了生死兄弟。

劉備一心想要建立千秋大業,但是他非常明白僅靠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能達到的,於是他廣攬人才。除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張飛外,劉備又把趙雲招致麾下。為了尋求良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為劉備指明了道路,然後出山輔佐劉備。在無數的征戰中,劉備又收服了馬超、黃忠、魏延等虎將,為開辟蜀漢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事實上也正是在這些人的盡心幫助下,劉備才最終成為了為世人所銘記的大英雄。試想如果沒有這些手下的幫助,還會出現漢中地區的物阜民豐嗎?如果沒有這些人的盡力輔佐,還會有三足鼎立的蕩氣回腸嗎?可以說,沒有這些手下的幫助,就不會有劉備的成功。

想要有所作為,得力的幹將必不可少,這個道理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說得通的。在商場上李嘉誠能夠一呼百應,這是他善待員工的結果。員工覺得李嘉誠的心中有自己是對自己的重視,士為知己者死,員工肯為他賣命也就不奇怪了。

盛頌聲是輔助李嘉誠從創業到公司發達的勞苦功高的元勳之一。幾十年來,盛頌聲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為長江實業的發展、壯大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李嘉誠除了提拔他任長實的董事副總經理外,還委以負責長江實業公司地產業的重任。當盛頌聲舉家移民加拿大離開長江實業時,李嘉誠專門舉辦了盛大的酒會為他餞行,令盛頌聲十分感動。

李嘉誠在處理公司高管人員離職時,還給他們以低價購入長實係股票的機會,讓下屬分享公司的利益,使得公司擁有極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戴爾電腦公司CE0邁克·戴爾認為:“一個人不能單獨做成任何事。卓越的公司領導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成功的團隊……領導人總是尋找一些在技術經驗方麵與自己互補的傑出人才一起提升其經營水平。在多數情況下,管理團隊中的成員擁有同樣的熱情、人生觀和價值觀。”事實上,世界知名的大企業家都是非常重視自己的員工的,因為他們非常明白這些人對自己的重要性,他們明白企業的發展還會依賴這些員工。

李嘉誠說自己曾經也打過工,受過薪,他知道員工希望得到的是什麼。他說:“我集團高級行政人員流失率比香港任何一家大公司都要少,過去十年低於百分之一。要吸引及維係好的員工,要給他們好的待遇及前途,及有受重視的感覺。”

因此,商人應該多向李嘉誠學習,善待自己的員工,對他們心存感激,重視他們的作用,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你更好的未來。有了他們,你才有資本向更好的目標發起衝擊。

商人應該對自己的員工心存感激,因為是他們的辛勤努力,才換來了你的成就。有了他們的輔佐,你才一路披荊斬棘,奔向成功。

方略68 懂得分享,人生從此而不同

做生意,首先要有“分享”的意識。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你的生意才能做得足夠大。

——李嘉誠

古語有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的是商人的經商目的就是為了賺錢,都說商人是十分勢力的,為了錢財可以不擇手段。尤其是在同行間,更是赤裸裸的仇恨。因此,很多商人都靠打擊自己的競爭對手來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

其實不然,商人之間的互相攻擊隻會落得兩敗俱傷。隻有那些能夠相互幫助,互相提攜的對手才會共同進步,達到共贏。所以對於商人而言,懂得分享,人生就會不同。

李嘉誠說:“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這一原則不僅使李嘉誠的商業夥伴給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業務,更使得他在商界擁有非常廣闊的人脈。

很多商人都是有利益可撈的時候才會去做,沒有好處的事就置之不理。然而,李嘉誠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商人絕對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自己的利益和對方的利益是相輔相成的,自己舍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人不會有朋友,經商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因此,李嘉誠在生意合作中總是抱著共同謀利,為對方著想的態度,這也是他能夠不斷擴大自己商業帝國的重要原因。

一個市場裏,有一個老婦人的生意特別好,這引起了其他攤販的嫉妒。

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大家總會有意無意地把垃圾掃到她的店門口。然而這個老婦人隻是笑笑,全然不放在心上,從來都不予計較。她總是默默地把垃圾清掃到自己家的角落。

旁邊的一個婦人觀察了她好幾天,非常不理解她這樣做的原因,終於有一天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裏來,你為什麼不生氣,相反的還自己把垃圾掃幹淨呢?”

老婦人笑著說:“在我們老家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會把垃圾往家裏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很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裏,我高興還來不及,又怎麼舍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好嗎?”

聽了老婦人的話,這個婦人非常震動。並把這些話告訴給了大家,大夥全都被老婦人的寬容所折服,羞愧地低下了頭。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垃圾出現在老婦人的攤位旁。

老婦人這麼做的目的是以和為貴,隻有和和氣氣的,才能生財。如果她心胸狹窄,與大家大吵一頓,就會受到別人的排擠,這樣一來,自己的生意也就很難做下去了。經商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心想要和同行進行競爭,那麼最終不但傷了和氣,還會讓自己元氣大傷。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俞敏洪在2008年上海市大學生創業文化節上演講時說:“創業要有分享精神。比如說現在你有6個蘋果,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你可以一口把它們全部吃掉,第二個是你可以自己吃一個,給別人分5個。表麵上你丟了5個蘋果,實際上你一點也沒丟,因為你獲得了5個人的友誼。當你有困難的時候,他們就很願意來幫你。或者別人會想:我吃了你一個蘋果,當我有橘子的時候,無論如何我要分你一個橘子。這樣,你就用這種方式收集了另外的五種水果。”可見分享不是吃虧,而是獲利,隻有聰明者才會懂得這其中的哲學。

李嘉誠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不懈的努力外,他的經商哲學同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李嘉誠看來,懂得分享事業才會好做,懂得分享企業才會有發展。

在香港地區,董事長每年都會從利潤中拿出一定比例來獎勵董事會成員,這些獎勵被稱之為“袍金”。李嘉誠是數個公司的董事,其所得“袍金”會有上千萬港元。但是李嘉誠每年隻象征性地拿5000港元,其餘的全都歸入長江實業的賬上。李嘉誠每年放棄數千萬元袍金,把自己的所得全部都和大家一起分享,獲得了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感。

也許是李嘉誠這種大方的表現征服了人們,很多人都非常信任長江實業的股票,甚至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李嘉誠購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資者主動跟進,這讓李嘉誠獲利很多。

李嘉誠的這種分享哲學讓他在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利益後,獲得了更多的利益。他在經商過程中,主動與人分享利益,贏得了他人的信任,贏得了更多的業務夥伴,以及未來的市場。

懂得分享,人就會有更多的機會。懂得分享,人脈才會更廣,人脈在這個時代是非常重要的,人脈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機會,這會使你有更大的概率成功。所以人要學會分享,商人尤其如此。商人如果學會了分享,懂得彼此利益共存的道理,就會讓自己的企業有更平坦的發展道路。從而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減輕負擔,增加成功的概率。懂得了分享,人生就會不同。

商人能夠做到分享利益,共同發展,會讓自己的前途更加明朗,更加順利。一味地惡性競爭,隻會兩敗俱傷,讓自己的實力減弱。

方略69 這裏讓一分,那裏就能收獲一分

很多人都在問我經商的奧妙是什麼,奧妙實在談不上,我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其他的利益。

——李嘉誠

天下沒有所謂難做的生意。許多人商人感歎生意不好做,是因為他們隻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們心裏想到的隻有自己的利益,從不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這些商人在與別人做生意時,總是會想方設法讓自己賺取得更多,千方百計地獲得更高的利潤。

其實這種經商之道是錯誤的。商人彼此間的利益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做生意的時候,應該先考慮對方的利益訴求,然後再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樣一來,就更加容易找到雙方利益的契合點,進而達成交易,與客戶獲得雙贏。

經商求利,但不能隻為利而采取令人不恥的手段。小商人總會在各方麵挖利潤,但大商人則是舍小利,求大利。這不是簡單的互換原則,而是對獲利之道的聰明之舉。

生意場上的大多數商人都是以追求利益為終極目標的。他們從來沒有替別人考慮,心中所想總是自己所得的能有多少。其實,換一種思路,商人如果能夠顧及對方的利益,堅守誠信的話,這樣就更加容易得到對方的信賴,從而贏得更多、更大的商業機會。在這一點上李嘉誠有很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如果一項生意隻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這樣的生意絕對不能幹。

有一個叫做島村方雄的日本人,本是一個在日本一文不名的人,他十分想賺錢,但一沒有資金二沒有人脈,無法開展。後來,經過多方艱苦努力,他從銀行貸了一點兒原始資本,然後選擇了本錢很少的麻繩生意。他一開始就與眾不同,在麻繩原產地大量采購麻繩後,並不加價,而是以原價售出。這樣加上人力、運費,他實際吃大虧了。可是,整整一年的工夫下來,他的“投資”換來了回報——“島村的繩索確實便宜”的名聲被大家所傳誦,一時間四麵八方的訂單像雪片般飛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