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存在物,交往是人類的必然伴侶。”人在從事任何活動,包括社會活動與家庭活動,都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完成,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一粒密封在玻璃瓶子裏的種子。如果我們真的成為與外界隔絕的密封在玻璃瓶子中的種子,那麼沒有土壤、沒有陽光、沒有水分的存在環境最終導致的是我們生命的枯竭。而在我們的生存環境中,這保證我們的生命充滿活力,得以發展的土壤、水分、陽光便是外界的人際關係(包括家庭成員關係、社會人際關係)的組合,我們無法成為脫離人群於真空地帶存活的種子。

“我們越往前追溯曆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於一個較大的整體:最初還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擴大成為氏族的家庭中;後來是在由氏族間的衝突和融合而產生的各種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是不可思議的。”這是馬克思對於人與他人的關係糾結的闡述。

既然人際關係是我們的生活所必須的,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各種關係的處理是必須的,與各種性情、各類人群的周旋是必須,那麼這其中紛繁複雜的關係交往中有何技巧與藝術呢?為什麼同為朋友,有人會人緣極好、有人會招人厭惡呢?為什麼同為子女,有人會深得父母寵愛、有人會經常招父母訓斥呢?為什麼做同一件事情,有人會事半功倍,而有人會事倍功半呢?在相同環境與同等條件下,造成處事結果不同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我們對自己人脈關係的構建、梳理、運用的不同。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在為人處事、與人打交道的方式與技巧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效果。

一位花匠在教育自己的女兒時說:“這種白色的花不喜強光、喜溫和、潮濕的土壤,所以你要在打理它們的時候將它們放在日光不能直射到,但又不能過於陰冷的角落,保證其不被強光曬蔫、不將水分蒸發幹淨;這種紫色的花,特別喜歡日光的照射,生命力也很強,不需要過多的水分,你在打理它們的時候一定要將它們的花架擺放在陽光充裕的地方,切忌不要過多地為它們澆水;這種粉色的花,特別需要營養的供給,但不喜歡烈性肥料,你在照顧它們的時候要記得為它們勤施肥,但要選擇較為溫和的花肥;這種紅色的花喜歡強勁的肥料,你在照顧它們的時候要為它們選擇功效比較強烈的花肥,但不能經常施肥,十天左右施肥一次即可;這種竹蘭特別需要化學元素鐵的補給,因此你要經常的在它們的根部灑一些鐵末或者放一些舊釘子;這種花……”花匠詳盡地為女兒講著養花之道,看著女兒仔細傾聽、認真地記錄,而後拍拍女兒的肩膀說:“孩子,如果你對這些不同種類的花的不同特征與不同需要都做到了如指掌,因其不同而給予不同的關照,那麼你的這片花圃一定會百花齊豔、花香四溢。如果你對待你身邊的人也能像對待這些花一樣,根據其不同性格、為人、喜好因人而異地與之交往,那麼你的家庭關係與社會關係也一定會如同這片花圃一樣鮮花怒放。在你從事任何事情的時候,這些人都會帶給你芬芳,使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位園林花匠所講述的養花之道,其折射出的為人之道,便是我們與人打交道的藝術所在,而這藝術的魅力展現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去掌握並靈活運用與人交往的種種技巧。

而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時,我們究竟該如何藝術地運用與人交往的種種技巧去與人們進行溝通呢?這些可以發揮微妙效用的交往技巧究竟又有哪些呢?這便是我們在這本書中所要探討和講述的問題。我們作為不能脫離社會關係而獨立存在的個人,隻有與人打好交道,才能使得我們所從事的任何事情順利進行。因此,我們必須要了解並掌握與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的技巧,使人際交往的藝術魅力和潛在效應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