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靜下心來,學會放手。人生不要過於貪心,不要總握著拳頭,在必要的時候學會“放手”,放下得越多,你擁有得就越多。正如一句話所說:“握緊拳頭,你的手裏是空的;伸開手掌,你便擁有全世界。”
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一手拿著一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陀對黑指婆羅門說:“放手!”
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手!”
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放手!”
這時,黑指婆羅門說:“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的了,請問你要我放手什麼?”
佛陀說:“我並沒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這些統統放手,再沒有什麼了,你將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
世人都想抓住已經到手的東西,但是他們抓住的隻是欲望而已。欲望空虛如火,時時都在燃燒,結局就是欲望將變成一堆冰冷的灰燼。因此,貪婪時我們要靜下心來,學會放棄一些物欲上的誘惑,控製好個人的欲望。
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一個“放”字蘊涵著千般哲理,能使複雜的生活回歸簡單,紛亂的思緒回歸明晰,浮躁的心境回歸淡然。放,是畫龍後的點睛,是深刻後的平和。放下,你將快樂自在;放下,心靈刹那花開。
王小丫主持的《開心辭典》節目,充滿了智慧和人性的美麗。答題者麵前有12道題,每答對3題可以實現一個家庭夢想。一個夢想實現後,王小丫會微笑著問:“繼續嗎?”繼續下去,或者成功,或者失敗,退回到原點,答對12道題的人並不多,但是大多數選手依舊選擇“繼續”。
有一位答題者值得佩服,是因為他的放棄。在他闖過第9題的時候,3個求助方法他已經全部用完,王小丫問他:“繼續嗎?”這時,他懷孕的妻子就在台下,關切地看著他 “不。”思索片刻,他很肯定地說:“我放棄。”王小丫繼續問:“真的放棄?不後悔?”他笑著說:“嗯,不後悔!人生懂得放棄,才會得到更多。”
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人最大的愚笨有時就在於隻想擁有,把得到看成了理所當然,而不知道如何放棄。承載了太多的物欲和虛榮,生命之舟隻會在中途擱淺和沉沒。從現在起,遠離紅塵世間林林總總的誘惑,放下心中過多的欲望吧。
放棄,是痛定思痛後的清醒,是超越世俗的大智慧。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擁有了安心隨意的心境,不會淪為物欲的傀儡,做起事來不會再感到慌張和浮躁,將會在豁然開闊的眼界裏發現人生中更多更美的風景,
【靜心小語】
人最大的愚笨有時就在於隻想擁有,把得到看成了理所當然,而不知道如何放棄。讓心靈回歸寧靜,遠離林林總總的誘惑,放下心中過多的欲望吧。放下,你將快樂自在;放下,心靈刹那花開。
自私心害人害己,分享讓快樂加倍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
人的自私,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體現在金錢上,有的體現在感情上,有的體現在名聲上,有的體現在一些小事上。人有一點兒自私心可以理解,可過於貪婪,隻為自己著想,從不考慮別人,就是一個無情而無知的人,最終隻會害人害己。
有一對年輕人非常具有挑戰精神,有一天,他們突然想挑戰一下沙漠,於是帶上充分的食物和水,走進了黃沙滾滾的沙漠。豈料一場大風暴之後,他們在沙漠中迷路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們始終找不到沙漠的出口,帶的幹糧和水逐漸減少。
又過了幾天,這對年輕人仍然沒有走出沙漠。可是,他們隻剩下一袋麵包和一瓶水了,他們決定吃掉這些東西來補充體力,再做最後的努力。這時候,自私的本性暴露了出來,他們誰都想做“獨吞者”,結果一番爭鬥後,一個人搶到了麵包,另一個人搶到了水。自私讓他們誰也不肯讓誰,誰也不肯分給彼此一點兒。結果可想而知,搶到水的人餓死了,搶到麵包的人渴死了。
自私是貪婪的土壤,貪婪是萬惡之源。過於自私的人生,無論麵對的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一種懲罰,沒有一個人會因為自己的自私而得到別人的親近。自私如此費力不討好,我們不如靜下心來,學著摒棄自私,學會與人分享。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這裏說的就是讓我們要學會分享。分享是互利的、是雙贏的。快樂如果能夠分享,快樂會加倍;痛苦如果能夠分擔,痛苦會減少。
有一個年輕人因為一場車禍去世了,遇到上帝時,他問道:“在我們的世界裏,有許許多多的關於天堂地獄的說法,你能不能讓我看一下真正的天堂與地獄有什麼區別?”上帝見年輕人很真誠,就答應了他的要求。
他們先來到地獄,年輕人感覺渾身冷得瑟瑟發抖,地府中寒氣逼人,看見的都是骨瘦如柴、飽受饑餓的靈魂。“為什麼他們都這麼瘦呢?好像一副沒吃飽的樣子。”年輕人有些害怕地問上帝。
“你看那邊!”此時,隻見一群靈魂圍在一個巨大的鍋旁,鍋裏煮著美味的食物,每個靈魂都爭先恐後地用勺子盛食物,送到自己嘴邊,可是他們手裏的勺子太長了,吃到嘴裏的遠沒有掉到地上的多,個個又餓又失望。
接著,上帝又帶年輕人來到天堂,隻見一群靈魂正在一個巨大的鍋旁吃飯,他們手上的勺子也很長,可是靈魂們都是把盛上食物的勺子送到對麵靈魂的口中。你喂我、我喂你,他們個個都能吃飽飯,所以個個臉色紅潤、身體健康,如仙人一般。
看到這個情景,年輕人頓時明白了天堂和地獄的區別。
天堂與地獄之所以有天壤之別,唯一不同的就是天堂的靈魂不是自私地將勺子喂給自己,而是彼此喂對方吃。靜思這個故事,你會明白分享看似是在做一筆“賠本”買賣,實際上最終往往可以獲得更多。
試想一下,當你嚐到一份美妙的快餐時,邀請好友也一起品嚐,看到好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你是不是有種成就感、滿足感?當你將看到或親身經曆的一些趣事講給別人,看到對方笑得東倒西歪時,你是不是也愈開心?
不僅是我們個人,公司也應該學會分享。仔細觀察微軟、英特爾等商業巨頭,你會發現,它們的成功正是因為善於分享。
以微軟來說,視窗操作係統的火暴讓微軟大賺了一筆之後,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並沒有“私藏”這項技術,而是與所有硬件廠商和軟件廠商分享著視窗操作係統火暴的商機。現在,很多硬件廠商的產品都支持微軟的所有操作係統和軟件,所有軟件廠商的產品也能在微軟的操作係統中運行,這就是微軟的分享精神。正是因為這種分享,微軟才能稱霸全球操作係統市場。
試想,如果比爾·蓋茨器量狹小、過於貪婪,不把操作係統市場與硬件廠商和軟件廠商分享,僅憑一己之力,微軟能夠有今天的輝煌嗎?恐怕他會成為眾多人眼中的“吝嗇鬼”,以致留不住優秀人才,抵抗不住競爭對手的壓迫。
在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能被自私和貪婪所控製,要時常靜下心來,想想自己能夠為別人做些什麼,彼此分享各自所有,如此我們不但能贏得別人的好感,也會收獲頗多,這真是“贈人玫瑰之手,經久猶有餘香”。
【靜心小語】
自私是貪婪的土壤,貪婪是萬惡之源。我們若想遠離紅塵世界中的“萬惡”,就要時常靜下心來,學著摒棄自私,學會與人分享。分享看似是在做一筆“賠本”買賣,實際上最終往往可以獲得更多。
彼岸無盡頭,知足才常樂
欲望就像是反方向的溝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得越深。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是需求與欲望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一個人如果什麼都想擁有,陷入貪婪的欲望溝壑當中,不停地索取、不停地追逐,身心疲憊卻永遠也感受不到幸福。
人們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貪欲無止境的現象,它來自一個典故。
幾百年前,有一個名叫“象”的窮人,他每天都不得不到後山砍柴,然後賣給鄰居們,好維持生計。一年寒冬,象在後山上發現一條凍僵了的蛇,於是便將蛇帶回家,放到屋子裏最暖和的地方。
沒多久,蛇醒過來了。為了感謝象的救命之恩,它願意幫他實現任何願望。一時間,象簡直如獲至寶。一段時間過去了,象隻是要求每天能有簡單的衣食,蛇都一一滿足了他。後來,國王生了一種重病,需要以蛇的眼睛作為藥引,承諾如若誰能夠找到蛇眼,就會得到高官厚祿以作為獎賞。
得知這一情況後,象立刻想到了自己救過的那條蛇,於是他找到蛇,並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沒想到,蛇竟然毫不猶豫地取下自己的一隻眼睛給了象。然後,象把它獻給了國王,國王的病果然好了起來,象因此得到了承諾的高官和厚祿,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簡直是從“地獄”升到了“天堂”。
不久,國王最喜愛的一位公主生病了,太醫說需要蛇肝才能醫好。於是,國王再次下旨,承諾能找到蛇肝者將被招為駙馬,象又去找蛇。蛇張開嘴,讓象拿著刀子爬進去割下一塊蛇肝。蛇肝治好了公主的病,象成了人人羨慕的駙馬。
有一天,國王對象說,蛇肝真是個好東西,如果平時也能夠常常吃到一點,說不定還能夠強身健體呢。為了討好皇帝,象再次找到蛇。蛇還是張開嘴,讓象爬了進去。這一次,象想多割一些,結果蛇太疼了,一下子昏了過去,嘴也合上了,象就被悶死在了蛇的肚子裏,再也沒有出來。
每個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總是希望將這些東西據為己有,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裏的欲望,那麼那些欲望就像是反方向的溝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得越深。
所以,當我們被欲望困擾的時候,應該靜下心來想想是不是自己太過貪心了,要時常告誡自己決不能“欲壑難填”,陷入欲望的溝壑當中,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樂趣,就應該做到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知足常樂,實際上是要我們在欲望和現實之間找一個和諧的平衡點,讓自己的內心可以安然地淡定下來。
同樣是半杯水,貪婪的人會認為“真倒黴!本來就夠渴的了,好容易看到點兒水,還隻剩一半。”而知足的人正好相反,他會微笑著告訴自己:“真是太好啦,杯子裏還有一半水呢,渴了我還有半杯水可喝。”
所以,快樂是與富貴、貧窮無關的,關鍵取決於我們的內心是否滿足。“知足者貧窮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對現有的收獲倍加珍惜、對目前的成果盡情享受、內心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會感到快樂。
蘇格拉底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很狹小的小屋裏,生活非常不便,但他整天樂嗬嗬的。有一個人問:“那麼多人擠在一起,你有什麼可樂的?”蘇格拉底說:“我們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