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稻盛和夫的智慧 第二十七章 一步一步地接近光明(1 / 3)

第三篇 稻盛和夫的智慧 第二十七章 一步一步地接近光明

有的人比較早熟,很早就開始嶄露頭角,有的人大器晚成。這就像早稻和晚稻一樣,如果成績不好也不要灰心喪氣,隻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奮發就行了。稻盛和夫建議,一個人如果因成績不好而苦惱,那麼就應該從最基礎的開始學起。可能會有人覺得這種做法是很愚蠢的,但是稻盛和夫卻坦言,正是由於踏踏實實地努力,才鑄就了現在的自己。人生,就像一條看不到盡頭的路,在這條路上,有許許多多的困難與挫折。然而,一切的困難與挫折都不會是長久的,就像是一場暴風雨,當天空放晴了的時候,美麗的彩虹就會出現在空中了。那時,你會發現,困難和挫折隻不過是讓你的人生更加輝煌的一次考驗,一次磨煉而已。

笨鳥先飛,需要付出勤奮

有的人比較早熟,很早就開始嶄露頭角,有的人大器晚成。這就像早稻和晚稻一樣,如果成績不好也不要灰心喪氣,隻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奮發就行了。稻盛和夫建議,一個人如果因成績不好而苦惱,那麼就應該從最基礎的開始學起。可能會有人覺得這種做法是很愚蠢的,但是稻盛和夫卻坦言,正是由於踏踏實實地努力,才鑄就了現在的自己。

稻盛和夫小學時的成績不好,數學尤其糟糕。稻盛和夫在讀高小時,他將小學的數學課程又重新溫習了一遍。每當稻盛先生回想起那一段的經曆,他都覺得那是改變他一生前途的轉折點。經過對數學的重新複習,使他最討厭的科目成了他最喜歡而且最擅長的得意科目,這也使得他考上了理工科大學。換言之,對數學科目的溫習,為他日後創建京瓷這樣高科技的企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稻盛和夫說,最初提出這個方程式的時候,將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人生的結果就是能力、熱情、人格理念的乘積。後來他才意識到,原來“人格理念”是最重要的,於是他將“人格理念”調到了最前麵。

稻盛和夫從小學到大學所受的教育都是在本土鹿兒島接受的,在工作時才到了京都,自己完全是一個農村人。由於在家裏或者學校裏,他都使用鹿兒島當地的方言,所以初到京都的時候,他不但不會講京都的方言,即便連普通話都說得不好。

他的大學成績雖然十分優秀,但畢竟隻是一所鄉村大學,這在全國範圍內,水平就很一般了。稻盛和夫從小就很好強,參加工作以後,一直想有一番作為,可是到底做什麼才好呢?他自己也說不出來,有時候還為此苦惱。

於是他捫心自問,像他這樣才能並不算特別優秀的人,如果想要有一番驚天動地的成就,那麼應該需要什麼條件呢?經過苦苦思索之後,他得出了答案:首先應該具備對工作的“熱情”,不管做什麼,“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後來他又想到了“人格理念”的重要性。而之所以後來他能意識到這一點,跟他小時候見過的一位叔叔的言談很有關係。

在他很小的時候,親戚之中有位叔叔到他家做客。鹿兒島的男人們都喜歡說一些豪言壯語。他的這位叔叔,喝上點白酒就喜歡說大話。他將鹿兒島的知事、議員們都搬出來,說道:“別看他們如今牛氣哄哄的,當初在小學裏的成績還不如我呢,他們隻有初中文化,就當了議員了。我比他們聰明百倍,若不是當時家裏窮,上不起學。我比他們有本事!”語氣當中居然有些飄飄然了,對那些有出息的人不屑一顧、嗤之以鼻,認為他們及不上自己。

當時聽了這位叔叔的一番滿口大言,稻盛不禁暗問:“你既然這麼了不起,那為什麼至今一事無成,隻會跑到我家裏來喝酒吹牛?而被你說得那麼差勁的知事、議員們為什麼卻當了官,這都是什麼原因呢?”

後來他在心裏琢磨了一番:“就能力而言,叔叔在小學的時候,可能確實比他們優秀,但是叔叔自以為很聰明,於是放棄了努力,結果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些比叔叔笨的人,他們通過努力,最終出人頭地了。”

他的這位叔叔每天遊手好閑,不務正業,而且總是為此給自己尋找一個正當的理由,有一次,他又說:“隔壁的那個家夥一大清早就出去幹活,主要是他太笨了,我腦瓜靈光,早晨就算睡個懶覺也沒什麼關係啊。”他的意思是,隻有頭腦笨的人,才會勤奮地幹活兒,稻盛的那位叔叔對人家的這種做法很輕蔑。

稻盛和夫對他叔叔的這種想法很不認同,勤奮的人應該更加值得人們的尊重,但是在叔叔眼中,他們隻是頭腦愚笨的蠢人。稻盛和夫對他叔叔的言行也就感到反感了。

稻盛先生說,這些想法都是從他那位叔叔身上得到的啟示,因此他後來又將“人格理念”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挫折和失意能照亮你前途的方向

當一個人青春年少的時候,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苦,其實並不是什麼壞事。有人做了這樣的一個比喻,如果一個人吃10個餅才能吃飽,那麼他並不是直接將第10個吃下去才能吃飽。第10個餅並沒有讓他享受到已經吃飽了的滿足感,隻是因為他之前就已經吃下了9個餅。

因此,在年輕時若是經曆了失敗,其實那也是一筆財富。因為成功的成分之中,就包含著失敗。

一個人年輕時成功得太早往往容易滋生傲慢,生活上也追求奢侈豪華,這樣會遭到很大的報應。而經受一些失敗和挫折,就會使人更加成熟穩重,未來的人生也會更加美好。

稻盛和夫初中時成績很好,可就是沒能如願以償地考取理想的高中,考大學的時候,他又接二連三地失利。後來他家又因為空襲的原因,導致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正是由於少年時候遭到了重重打擊,所以才磨煉了他堅強的性格,在以後麵臨困難的時候,他總是以百折不撓的心態去應對,因此每次都能綽綽有餘地將問題解決。

從小的親身經曆使稻盛和夫認識到,自己有了一點點成就不能驕傲,生活和工作中若是遇到困難和挫折也不能消沉下去,要坦然正麵地接受挑戰,並將挑戰作為動力,並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塑造自己的人格。

稻盛先生非常推崇他家鄉的一位著名曆史人物——西鄉隆盛。西鄉隆盛小的時候被同伴們譏笑為“草包”,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孩子,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他後來卻成為一個受人尊敬、人格高尚的人物,就連勝海舟等幕末偉人們都對他崇拜不已,成就了明治維新這一曆史偉業。他的一生經曆了許許多多的挫折和嚴峻考驗,他的經曆使稻盛和夫知道了人生在遭遇“考驗”時應該怎樣去行動。

那麼,若想得到對方信任和尊敬,應該怎樣去做呢?要想受到外國人的尊敬,首先應該具備特別優秀的人格,換言之,就是應該具備做人的良好德性。

這個“德”字是不分國界的,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不能以德治人,在海外企業的運行就隻能流於空談。要求跨國經營的21世紀,企業究竟能否得到長足的發展,取決於經營者與基本員工對公司本部是不是有足夠的信心,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這一點決定了成敗。

能否對公司抱有足夠的信心,主要是看這個公司是否具有優秀的品格,有沒有足夠的誠意去打動世界不同國家人們的心。優秀的品格中充滿著美好的德性,一個具有優秀品格的企業,相信這個企業的員工也一定會受到我們的尊敬和信任。

因此,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要讓海外員工說出他們內心的想法,隻有這樣,才能賦予企業優秀品格。

“聖賢之道聽了唱了卻不做就毫無價值”,稻盛和夫小時候在鹿兒島聽到過這首歌。當時的鹿兒島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實行的是“相中教育”,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教育方式。在那裏對薩摩巨人,也就是精力充沛的男孩傳授劍道、柔道,並教給他學習中國古代的典籍,比如陽明學之類。

其中還有日新功教育,這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薩摩武將到日新宮,教給弟子唱的歌。不管你讀過聽過多少很好的道理,倘若不親身實踐,那就毫無意義。哲學也是一樣,不管你學了多少,可能是過於簡單的道理,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認真實踐的人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