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讓孩子學會花錢
如果隻是會存錢,不會花錢,那麼錢不會給人帶來任何的意義。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花錢才能讓錢發揮它的最大功效,並在這其中灌輸“節約”的觀念。就像孩子想買電腦、mp3,父母可以讓他們到節假日的時候買,既便宜還能送禮品;想買新衣服了,如果不是急著穿,就讓他們到換季打折的時候再買,一定可以省不少錢。
而且,該買的東西才買,可有可無的東西可以不買。比如,孩子已經有了一雙球鞋了,但又看上了另一雙,父母就要告訴孩子:“價格太貴了,而且你已經有一雙,現在不是很需要,這錢完全沒必要花,等腳上這雙穿壞了,再買新的也不遲。”
■
別去幹涉孩子的興趣愛好
張華是個普通工人,因此,他特別希望自己的女兒阿珍將來有出息。阿珍幾年才幼兒園中班,他就想著讓她參加一個培訓班,爭取比同齡孩子領先一步。
有一天,一個同事說:“阿珍的手指這麼長,將來一定能成鋼琴家!”這句話,讓張華動心了。於是,他不顧老婆的反對,第二天就從銀行取出一大筆錢,買了架昂貴的鋼琴,讓阿珍參加了鋼琴班。
不過,阿珍並不喜歡鋼琴,她真正的興趣是滑冰。每次,她彈著彈著就哭了,認為爸爸不理解自己。就連媽媽也勸爸爸:“既然她不喜歡,就別逼她了!”
誰知道,爸爸暴跳如雷,說:“那怎麼行!她就適合彈鋼琴!她必須學!”
一天,阿珍又是一個人在家裏練鋼琴。看著外麵飄零的雪花,她又一次忍不住地哭了。憤怒之餘,她拿起膠水把琴鍵給粘上,然後害怕地跑出了屋子。她孤單地走著,突然在一條繁華的路上被汽車撞倒,造成了高位截癱。
阿珍的事故,相信每個父母都會感到心痛。在心痛之餘,父母更應該看到:阿珍之所以出意外,就是因為爸爸的強加幹涉,讓她學習根本就不喜歡的鋼琴!
這樣的故事很極端,但是,這樣的父母卻不少見。如今不少的孩子,一切行為都被父母掌控,哪怕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父母的興趣與孩子的興趣相一致,那麼事情就會順利許多。但是,如果孩子的興趣愛好與父母有偏差,那麼最終的結局就是:孩子屈服於父母。
父母們沒有看到,這麼做已經傷了孩子的心,甚至還有些沾沾自喜:“小孩子懂什麼,還是應該聽大人的!畢竟,我比孩子有更豐富的人生經驗!等他長大後,他一定會感激我的!”
父母的話看似有理,可是,你們知道孩子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孩子會以為,爸爸媽媽是皇帝、是皇後,我不過是個平民百姓,隻有被欺壓的分!久而久之,他必然會反感父母的管製,必然想要與父母作對。男孩子也許會與父母大吵大鬧,而女孩子,則有可能出現阿珍的那種悲劇。
父母要明白,孩子喜歡什麼,對哪種運動或文藝有興趣,這隻是她的個人權利,父母沒有強加幹涉的資格。因為,孩子也是一個人,他有獨立的人格。父母應當做的,是順其天性,對孩子的興趣進行正確保護和培養,讓興趣成為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導師,而不是強迫他做出改變。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的那樣:“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
父母幹涉孩子的興趣愛好,歸根到底是因為不懂得尊重。想要改變這一點,父母就必須從內心到行為進行調整:
1.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
孩子年紀還小,有時候不能清晰地把握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個時候,父母就應當予以適當的幫助。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麵有長處、有天賦,那麼就應該幫助他多鞏固,並鼓勵他做與自己興趣相關的事。
例如,如果你發現孩子很喜歡查數字,那麼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這麼喜歡數字啊?那爸爸叫你加法怎麼樣?到那個時候,你會發現數字更美妙!”
當然,如果孩子的天賦比較專業,例如天文類,那麼父母不妨請專業人士指導,以免自己的錯誤認識影響了孩子。
2.尊重孩子的興趣
看到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父母首先應當告訴自己:“這是他自己的事,我沒有權利幹涉!”父母不能把自己的興趣、願望甚至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股腦兒強加在孩子身上,讓他感受不到父母的尊重。
不僅是尊重,父母更應該學會鼓勵:“孩子,既然你喜歡唱歌,那麼就請你大聲地唱吧!快到元旦晚會了,你可不要忘記報名哦!爸爸媽媽都等著,你將來成為一個大歌星!”
3.培養孩子的興趣
一般來說,孩子的興趣具有跳躍性和情境性,有時還會表現出隱形,即為好像沒有興趣愛好,或者興趣愛好很廣。這個時候,父母不妨帶著孩子多嚐試,去爬山、去跑步、去唱歌、去讀書,以此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再進行鞏固與提高。
■
讓孩子擺脫依賴的習慣
今年已經上五年級的欣欣,卻一點不像個快10歲的孩子:無論做什麼,她都不敢自己作決定,而是總想依賴別人。即使和小朋友們在一起,她也總是想著做個隨從,從不會號召組織別人。
和別人玩是這樣,對於自己的事情,她依舊如此。例如,她很愛畫畫,可有時在選擇著色時,她會問媽媽用什麼著色,媽媽說你想用什麼色就用什麼色,她卻說:“你說我用什麼我就用什麼。”
這樣的回答讓媽媽真的哭笑不得。還有一次,她畫的斑馬有兩條尾巴,媽媽問她為什麼,她竟然說是因為她的好朋友就是這樣畫的所以她也要這樣。
媽媽說:“欣欣,你已經是個大孩子了,應該有自己的想法,怎麼總是要依賴別人啊?”
這個時候,欣欣委屈地說:“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畫……”
看著這樣的孩子,媽媽一時間竟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相信,向欣欣這樣的孩子,現實中不在少數。所以父母都很焦慮:為什麼孩子這麼依賴別人,一點也不獨立?這樣的孩子,情商高得了嗎?
其實這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我們不妨看看幾年前的孩子:那個時候,他們已經四歲左右,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例如,他們不想上床睡覺,就會找出各種方法拖延;他們不想去幼兒園,就會編造各種借口。表麵上看,孩子這樣做是不當的,但事實上,這卻是孩子發展的必然:他們有了自己的思維,但卻並不能分辨對錯。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都會粗暴地對待他們,剝奪他們思維的權利,有的家長就會恐嚇道:“趕緊睡覺,不然爸爸會揍你!”這樣,就會造成孩子產生恐懼心理,自主能力就會逐漸衰退,從而變得唯唯諾諾。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總想“挑刺兒”。很多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往往期望過高,總是不滿意孩子的表現,讚許少,批評多。有的爸爸、媽媽還讓孩子做力不能及的事,又不幫助他,結果,孩子就會有一種挫敗感,失去自信,害怕做錯事情後被家長批評,卻又不知怎樣才能做好,他們就會搖擺不定,這樣就會導致他們自主能力不斷下降,最終導致他們不敢再有任何意見提出。
現在,父母還願意抱怨孩子總是依賴嗎?這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己造成的。解鈴還須係鈴人,想讓孩子變得獨立,讓他的獨立情商提升,那麼我們就必須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1.鼓勵孩子參與集體討論
為了讓孩子擺脫依賴的毛病,我們要鼓勵孩子多和同齡人在一起,並努力表達自己的觀點。父母不妨要求孩子的同學來家裏一起做遊戲,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既可以融入他們的討論,優勢還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這一過程中達到學習的目的。
當然,讓孩子在同齡人中獨立思考,提出決策意見,父母可以時常詢問內容,然後指導孩子按決策行動,檢驗結果,並幫助孩子進行決策分析,評價決策的優劣,使孩子學會冷靜思考複雜問題,從而提高孩子的決策能力。
2.不要批評孩子的意見
不可否認,由於年齡的原因,孩子的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有限,在表達意見時不免犯錯。但是無論多麼幼稚和錯誤,父母也不要給予批評、指責等負麵評價。如果孩子總遭受這種挫敗,久而久之就會不願再提出自己的意見,因此終止此種嚐試。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當是這樣的:“孩子,真高興看到你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爸爸媽媽為你感到驕傲!但是你再仔細想一想,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媽媽相信你能行的!”這樣的語言,既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又可以幫助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何樂而不為?
3.支持孩子自己做主
當孩子的年齡逐漸長大時,父母可以針對某些事情,讓他自己拿主意。例如,當孩子很晚了依舊不願意睡覺時,我們不妨這樣說:“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因為你明天7點要起床。所以,你自己會在10點前上床睡覺,我相信你會自己注意時間。”
當然,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父母在支持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同時,要提醒他界限何在。比如,父母可以如此問他:“你想要先聽故事呢,還是先換上睡衣?”這樣的提問,不僅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確享有主導權,更加能夠保障他的生活不會混亂。
4.讓孩子參與家庭決定
隨著孩子的年齡漸漸增長,這個時候,他對於家裏的大事、小事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此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參與決策,並對他說:“你的意見對於家庭很重要!”這樣可培養孩子的思考決策能力,又可增強孩子的歸宿感。
5.讓孩子信守承諾
很多孩子之所以依賴父母,是因為父母什麼事情都幫他做,讓他覺得自己根本不用負責。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要盡量放權,讓他自己做出承諾、信守承諾。例如,孩子選擇了9:45上床睡覺,但時間到了仍不肯上床,這時父母要嚴格要求他:“孩子,因為你今天答應的事情沒有做到,所以明天你沒有選擇,一定要在8:30上床。”
到了第二天晚上,孩子的父母必須照著昨天的說法做,即使出現一些臨時狀況。比如剛好爺爺和奶奶來了,也要提醒他:“因為昨天你說話不算數,所以……”或“如果你今天再不乖,接下來一個禮拜,你每天都要在8:30上床睡覺。”
如果父母說出了這樣的話,那麼一定要嚴格執行,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還能提高他的誠信心理。
■
別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小勇今年升入六年級,迷上了踢足球。課餘時間,他總是在球場上度過。然而,媽媽缺不讚成這一點,認為這是不務正業。為此,媽媽給小勇報了很多的課外補習班,這樣一來,小勇就沒有時間去踢球了。
媽媽的這個舉動,引起了小勇的不滿:“媽媽,你為什麼總讓我上補習班啊?”
媽媽說:“馬上就要中學考試了,現在不學習怎麼能行?你看,人家其他同學都忙著學習,你應該把主要精力投入學習當中!”
小勇不滿地說:“但我的學習成績一向不錯!你看我每次考試都能考進全班前十名,為什麼不能幹點別的?”
媽媽說:“你學其他的我當然支持,但是不能踢足球!隻有野蠻人才踢足球!要不然,我帶你去學畫畫吧!媽媽我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名畫家!對了,我還有一個老同學開了一個美術培訓班,咱們這就去報名!”說完,她抓起小勇的胳膊就要走。
小勇生氣了,掙脫開媽媽的手說:“我不去!要是你喜歡,你自己去!我又沒說想去學畫畫,做畫家!”
這樣的孩子,相信多數父母都不陌生。父母會感到委屈:這樣的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難道我讓他學特長錯了嗎?
可是,父母是否意識到: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獨立精神。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這又何談提升情商?一個真正擁有高情商的孩子,是可以在合理的範圍內,選擇自己的追求的!
其實,沒有人希望自己總被父母限製,就連追求的理想也要聽從父母。不妨想想看,在我們年輕之時,自己難道就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情嗎?自己的愛好,難道就沒有遭到父母的阻攔?為此,你是不是生過父母的氣,是不是覺得父母太過霸道,太過幹涉自己的生活?當你如此回憶一番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多麼愚蠢!
也許,曾經的你正是因為父母的百般阻撓和限製,你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在那段“鬥爭”的歲月中,你的情商被大大降低,因為你不得不聽從父母,不得不在挫折麵前低下了頭。那麼此時的你,又何苦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別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選擇。看到孩子在追求自己的夢想,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孩子的興趣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知道自己能否將其做好。所以,我們應當尊重他的決定,隻要是正確的、合理的。所以,當看到孩子愛踢足球,我們不妨為他準備幾雙合腳的球鞋;看到孩子喜歡音樂,那麼我們不妨送他一把吉他,讓他在音樂中感到快樂……
如果你能做到這點,那麼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情商會大大提高!因為在他自己喜歡的項目裏,他努力、他積極、他主動尋求合作、他充滿自信……這樣的一個孩子,我們怎能不喜歡?
2.適當培養,不要強迫
沒有夢想的童年是可悲的,沒有夢想的孩子是灰色的。然而,總有一些孩子,仿佛顯得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這個時候,父母就應當引導孩子建立理想,當然這並非是說去強迫。
如果孩子在十幾歲時沒什麼愛好,那麼,父母不妨對他進行一定的興趣培養。你可以對孩子說:“兒子,爸爸當年特別喜歡觀察天文,要不你也試試?告訴你,宇宙特別神奇,你會看到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星,你還能欣賞到最壯觀的流星雨!”
這樣的對話,會讓孩子產生積極的心態,從而在父母的幫助下對某項事物產生好感。這個時候,他的情商發展就會突飛猛進。當然,父母不要因此就急於求成,把興趣愛好當成作業每天強迫孩子完成。如果孩子真的找到了自己的夢想,那麼我們應當及時送上鼓勵:“孩子,我真高興你能有自己的追求!”當孩子有了自信之時,情商的增長必會讓你驚訝!
■
放開孩子,讓他獨立地飛吧
這天,還在上小學的趙培源接到了學校布置的新任務:自己動手,做一隻風箏。接到這個課題,趙培源高興極了,因為她非常喜歡放風箏,也願意自己做一隻最心愛的風箏。於是一回到家,她就立刻忙碌了起來:剪紙,畫圖案,紮支架……
就在趙培源無比投入的時候,爸爸回來了。他好奇地問孩子:“趙培源,你這是在幹什麼呀?”
趙培源拿起手裏已經做好的風箏骨架,快樂地說:“我在做風箏!”
爸爸看了一眼,拿過骨架說:“你這麼做不對!”然後不等趙培源說話,就開始擺弄了起來。
見到此,趙培源急忙攔住了爸爸,說:“爸爸,你讓我自己做吧,我們老師說了,要自己完成的。”誰知,爸爸說道:“沒關係,我來吧,你怎麼會做這個!來,你遞給我一個鉗子!”
“可是,可是爸爸……”趙培源剛想向爸爸解釋,誰知道爸爸卻回答:“孩子,我這是為你好!做風箏可不是容易事!”
趙培源心裏亂作了一團,因為她想自己做好一個風箏。可是爸爸卻一直沒有給她機會,不得已,她隻好忍不住地哭了。她在心裏抱怨道:“為什麼爸爸非要幫我做這個風箏?難道我真的笨得連一個風箏也做不好了嗎?不僅是風箏,其他事情也是這樣。人家小朋友都會給自己包書皮,可是每次我都不好意思和他們討論這個,因為爸爸總覺得我不行,總要替我做這些。可是爸爸你知道嗎?其實這些我自己都沒問題的!爸爸,我請你放手,讓我自己來做吧!”
其實,趙培源當然知道爸爸這是對自己好。可是,她想要獨立完成這份作業,哪怕自己要花費很長時間。但爸爸這麼做,就等於幫助自己徇私舞弊,同時也說明了爸爸並不相信自己的動手能力,所以自然不會高興,因此隻好選擇哭來表達情緒。
不僅是趙培源的爸爸,現實中的很多父母,其實都是這個樣子。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覺得孩子太小,許多事情都不能獨立自主,因此就不由自主地大包大攬。為此,父母還美其名曰:我這是愛他!可父母們是否知道,這種愛,實質就是溺愛!當溺愛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後,孩子就會變得任性,自私自利、事事依賴,從此不願獨立做任何事情,嚴重打擊孩子的獨立自主之心。
一個自私的孩子,一個懶惰的孩子,這意味著什麼樣的後果,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明白。這樣的孩子情商極低,任何事情都做不好。長大後,他們也不可能麵對人生的風雨。等待他們的,唯有失敗。到頭來,他們還會怪罪父母:都是你們當年的大包大攬,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麵!
相信,你一定不願意未來孩子埋怨自己。那麼,我們就應該放開孩子,讓他獨立地去飛:
1.給孩子一定的空間
對孩子真正的愛,就是讓他去學會自己獨立,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去學會如何應付危險的局勢。例如,孩子想去自己組裝一台模型汽車,那麼我們不妨鼓勵他去做。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提醒孩子一些細節問題,例如螺絲是否上緊、顏料準備是否充足。當孩子能夠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那麼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他的情商似乎提升了不少!
2.讓孩子學會自己幹
想讓孩子獨立,就必須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己動手做事的良好習慣,父母要讓孩子從點滴小事做起,如掃地、洗手帕等。在孩子做事時,多表揚鼓勵,即使做錯了也不要批評,而要輕鬆、愉快地指導孩子該怎麼做。
最關鍵的一點,是不要看見孩子做不了就要幫孩子做。那樣隻會導致孩子的懶惰心理產生,什麼都等著父母來。我們應該給孩子指點一二,讓他明白自己的缺陷在哪裏,這樣他就能獨立地繼續下去。
3.注意孩子的行為規範
當孩子在獨立做事的過程中,由於受限於年齡、思維等各方麵,因此,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做了好事,父母在溝通中要適當給予讚揚;孩子做了錯事時,要及時溝通,引導孩子去改正錯誤,但切記不可大聲訓斥、嘲笑,從而打擊孩子自己動手、獨立自主的積極性。諸如“瞧你笨的,還是我來吧”這樣的語言,萬萬不可隨口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