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省錢:節儉是永不過時的好習慣
陸遊曾經說過:“天下之事,多成於節儉而敗於奢靡。”在培養孩子財商的時候,節儉也是一個永不過時的理財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來給孩子傳授一些節儉妙招,比如說如何砍價、挑選打折商品,等等。當孩子有了這些實戰經驗之後,自然也就成為一名節儉小高手了!
購買能力——孩子要懂得的常識
小莫是一名14歲的中學生,看到同學們一個個都拿著手機,他也一直想要一個。於是,他決定自己把零花錢節省下來買手機。
後來,小莫的父親知道了這件事,就和他進行了一次談話,在說到手機的話題之後,他們先談論了一下手機的性能和價格,然後,父親問小莫:“當你存夠錢買了手機之後,話費的問題怎麼解決?”
這一下子難為住了小莫,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小莫的父親接著說道:“手機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持續地投入資金,主要的支出也就是花費,當你考慮購買手機的時候,也要考慮一下你有沒有承受的能力。持續的話費支出也應該算入購買成本。
在父親的提醒之下,小莫還想到了手機的後期維護費用,這些自己之前都沒有考慮到,綜合考核了自己的購買能力之後,小莫決定過一段時間再買手機。
由於小莫在購買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購買能力,所以在關鍵時刻卡住了。評估自己的購買能力還要算上自己的附加投資,就像購買手機的時候還要考慮話費和後期的維護費用,等等。
父母給孩子零花錢以後,孩子就有了自主消費的機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孩子手中的零用錢越來越多,有很多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盲目消費的習慣。因此,在消費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讓他們了解,購買也需要量力而行。
由於孩子缺乏社會經驗,考慮事情時難免會不全麵,父母在這個時候更應該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讓其正確的理解購買力的問題。
1.讓孩子學會謹慎消費
孩子在購買東西的時候多半是憑一時的喜好,他們從來不關心商品的價格,隻要是自己喜歡的商品,就不顧一切地纏著父母買下來,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謹慎消費的重要性,要根據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來選擇合適的商品。
另外,我們還可以選擇合適的購物時間,比如說在商品促銷打折的時候購買,或者是換季購買,等等,這樣既可以買到必需的物品,又節省了不少的錢。
2.讓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消費內容
很多父母給了孩子零花錢以後就不管了,孩子把錢花到了哪裏也是全然不知。殊不知,很多孩子越來越傾向成人化消費。例如,很多孩子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成熟就盲目地學習抽煙,從不考慮香煙對人體的危害。
此外,還有一些中學生經常出入網吧、迪廳等場所,這些場所中的人員比較複雜,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分子的影響,這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由此可見,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消費內容,比如說購買一些有益身心的書籍、日常用的文具,等等。
3.用理智的眼光看待
商家為了讓自己的商品賣得更好,經常會用廣告來吸引消費。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廣告經常會刻意地誇大事實,所以不能僅僅憑借廣告來斷定商品的好壞。
在購買廣告中打折商品的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對比一下同類的商品,並把它們的價格和質量做一個對比,一旦孩子發現廣告中的商品不是最適合自己的時候,他們對廣告的認識就又加深了一步。
4.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消費心得
隻有經過交流才能夠發現問題,父母可以每過一段時間開一次家庭消費交流會,讓孩子說出自己的體會。當孩子的消費目的是正確合理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如果有不當的消費行為時,一定要及時地糾正,父母可以介紹一些具體的實例來讓孩子明白購買能力的含義。
比如,當孩子新買一件商品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探討一下商品的性價比,還有這樣東西是不是自己必需的。通過父母這樣的引導,孩子可以很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消費行為。
通貨膨脹,我們的錢哪兒去了
星期天的晚上,徐珊和爸爸一起在電視機前看新聞,在看了一則經濟報道後,徐珊不解地問道:“爸爸,什麼是通貨膨脹?”
聽到徐珊的問題後,爸爸決定舉一個實例來幫助她理解。他問徐珊:“你們現在吃的雪糕,是多少錢一根?”
“我平時隻吃一元的,家裏有錢的同學吃5元的!”徐珊答道。
爸爸聽了笑著對徐珊說道:“你姐姐小時候的雪糕是兩角一根。而我小時候吃的雪糕才兩分錢!”
徐珊聽了以後,驚訝地看著爸爸。她的儲蓄罐裏現在隻有為數不多的1角和5角的錢,都是之前爸爸媽媽在超市買完東西後剩下的零頭,在她看來,1角和5角能夠買到的東西都已經很少了。
爸爸接著說道:“你一定很驚訝吧,爸爸小時候要兩分的東西,姐姐買的時候就變成了兩角,現在就需要一元錢才能夠買到!而讓那兩分錢的東西慢慢變成一元錢的家夥,就叫通貨膨脹!它的出現導致錢越來越不值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錢越變越少。雖然錢的總數沒有少,可是我們能夠買到的東西少了,也就意味著我們的錢變少了。”
聽到這裏,徐珊也大概明白了:“爸爸,我知道了,通貨膨脹是個小偷,我們的錢是讓它給偷走的,真是可惡。”
“你說的沒錯,通貨膨脹像個小偷,會把我們存在銀行裏的錢不知不覺地偷走,隻有等到我們買東西的時候,才會發現錢變少了。可是那個時候就已經太晚了,那些錢也追不回來了!”
就像徐珊的爸爸所說的那樣,通貨膨脹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帶走了我們的錢。對於孩子來說,了解通貨膨脹有利用孩子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購買能力,在合適的時間購買合適的東西。
對待通貨膨脹這種常見的經濟現象,我們應該讓孩子了解一點,這對提高孩子的理財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1.用生動的例子來向孩子講明通貨膨脹的意義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效仿徐珊爸爸的做法,用例子來告訴孩子什麼是通貨膨脹,比如,父母可以這樣向孩子解釋:“之前我用100元買到的東西,現在要更多的錢才能買到,也就是說我們要支付更多的金錢,才能維持和原來一樣的生活水準。”這樣一來,孩子很快就會明白通貨膨脹是什麼意思了。
2.規避通貨膨脹的不良影響
通貨膨脹作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經濟現象,和我們的生活可謂是息息相關。要避免因通貨膨脹而受到損害,就要求每個普通人都得努力把自己鍛造成“斤斤計較”的理財好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把我們手中的錢價值最大化,比如說,通脹嚴重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地少購買一些物品,隻買那些自己需要的,或者是反季節購買一些物品。
經濟常識,孩子必須懂
晗晗的父母是做外貿生意的,常年在商場上摸爬滾打,他們明白高財商對孩子非常重要。因此,從晗晗懂事開始,他們就開始給晗晗講一些理財方麵的知識。
在晗晗7歲的時候,已經是由自己來支配零花錢了。別看她年紀很小,可是在媽媽的指導下,她的理財能力提高得特別快。
因為晗晗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市場上的很多經濟情況他們都經曆過,耳濡目染之下,晗晗也接觸到了不少的經濟常識,每當她口若懸河地給同學們分析當下發生的經濟現象時,同學們都很詫異她知道這麼多經濟常識,對她充滿了仰慕之情。
現代社會是經濟時代,要想提高孩子的財商,就必須要讓孩子了解一些經濟常識,這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這個社會。就像我們事例中的晗晗一樣,從小就接觸了這麼多的經濟常識,長大以後就會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財務了。
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經濟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孩子理解起來有點困難。但是經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非常有必要讓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識,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些既重要又很容易理解的知識,這樣孩子既不會反感又學到了一些基本的知識。
那麼,父母在告訴孩子一些基本常識的時候,應該注意哪方麵的內容呢?
1.讓孩子知道一些必備的經濟學知識
在讓孩子了解一些經濟學的常識之前,首先要給孩子理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問題。例如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等。當孩子弄明白這些基本的概念之後,就能更好地學習相關的知識了。
首先是關於生產的一些知識,即生產的要素,其中包含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別、資本的概念、合作勞動的含義等。還可以讓孩子了解一些所有製的內容,包括什麼叫所有製、利潤和工資的分配等。
當然,關於交換的內容也是需要孩子了解的。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貨幣的價值取決於生產費用,它代表著一個國家的信用,而且直接影響物品的價格。
2.讓孩子明白必須遵守市場經濟的規則
我們身處的時代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製,它有一個自己的規則來約束市場上的人,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如果一個人不遵守規則的話,就會四處碰壁,甚至有可能會被驅逐出市場。要想在這個市場中發展,就一定要遵守市場上的經濟規則。否則的話,學習再多的經濟學知識,也不會起到什麼實際的作用。”
3.給孩子買一些適合青少年看的經濟類書籍
現在有很多出版社都根據孩子的特點,出版了一些適合他們看的經濟類書籍。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這類的圖書,不過在選書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找一些比較生動活潑的書籍讓孩子看,隻有孩子喜歡的東西,他們才能夠全心全意去投入精力探索。
4.讓孩子多看看財經類的電視節目
財經類的電視節目都是和經濟有著密切關聯的,枯燥無味的經濟學知識也會在這種節目上闡釋得非常生動。當孩子觀看那些生動有趣的財經故事時,他們就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學到一些經濟知識,這是讓孩子學習經濟學知識的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養成合理消費的好習慣
小芳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過年的時候,她拿到了一千多元的壓歲錢。小芳計劃著,存夠兩千多元的時候就去買一台自己仰慕已久的學習機。
在一個星期天,小芳和同學們一起去逛超市,在一個布偶的專櫃,小芳看上了一款新出的維尼小熊娃娃,可是價格就要好幾百元,剛開始小芳還在猶豫著一旦買了這個小熊娃娃,自己就要晚點才能買學習機了。經過一番掙紮之後,小芳最終沒能抵製住誘惑,買下了那個小熊娃娃。
又過了幾個星期,小芳看上了一套新的運動服,在說服自己之後,她又買了下來。就這樣,一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小芳就克製不住要買下來,沒過多久,所存的一千多元錢就所剩無幾了。
到了放暑假的時候,小芳在商場看到了自己所喜歡的那款學習機,這時她才意識到學習機才是自己最想要的,可是自己已經沒有錢去買了,小芳別提有多後悔了。
看到什麼就要買什麼,這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消費衝動。尤其是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就更不容易抵製這種誘惑了,再加上一種攀比心理,就更加容易出現消費的衝動。雖然孩子的這種行為還算不上是購物狂,但也屬於一種不合理的消費行為。
大多數的孩子對金錢都沒有概念,手裏有錢就花掉,花完就伸手向家長要,根本沒考慮所買的東西到底是不是所必需的,也說不出來錢究竟用到了什麼地方。用金錢來換取自己商品的過程,對這類孩子來說隻是一種神奇的體驗。
不過,因為孩子還小,消費習慣也是可以重新塑造的,父母一定要利用這個機會進行積極的引導。在孩子出現衝動消費的行為之後,我們一定要及時安慰孩子,不能讓孩子因此而產生不自信和自責的情緒。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避免“衝動購物”的問題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著手:
1.幫孩子分清楚“需要”和“想要”
要想避免衝動型的消費,我們首先要幫助孩子分辨“需要”和“想要”的不同。這對他們現在或是將來的理財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去商場購物的時候,父母可以帶著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挑選想要的東西,然後幫助他們區別出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一些不必要的東西,這樣會讓孩子區分得更清楚。
日常生活中,父母還要從言語方麵有所注意。是否把“需要”用在了必需的事物上?如衣食住行方麵的開銷。是否把“想要”用在了希望擁有能令你感到舒適與快樂的事物上?如零食、課外書、玩具等。
例如,當孩子想要購買一個不必要的玩具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要買這件玩具,應該什麼時候去購買,讓他自己分析出對這個玩具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
2.貨比三家的冷卻策略
如果“需要”和“想要”的方式還不能抑製孩子的消費欲望時,父母可以采用貨比三家的消費辦法,多去比較一些同類型的商品。
當他看到同類型產品的不同價格時,也就明白了一時衝動可能買不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繼而就會學著進行理性消費。同時,這個辦法還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暫時平緩消費的衝動。
3.父母多用緩兵之計
當孩子要錢買一些不必需的東西時,父母一定不可以盲目拒絕,那樣隻能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抵觸情緒。這時,父母不妨用一些緩兵之計,不馬上答應,但也不完全否定,利用這段時間的冷卻,耐心地幫助孩子分析什麼是必需,什麼是想要,讓孩子學會暫時放棄。
培養孩子做個小“換客”
小新是小學三年級的一名學生,她的父母平時非常注重對她進行財商教育,所以小新平時就可以妥善地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偶爾還會在父母的指導下進行一些小投資。
一天早上,小新的父母突然看到她的書包鼓鼓的,好像除了書本以外還帶了什麼新的東西,於是詢問她裝的是什麼。
小新回答說,那裏麵裝了一些自己用不上的東西,她要把這些東西拿去和同學們交換。當一名“換客”。原來,小新是從電視節目上得到了啟發:一個人用別針換下去最後換了一套房子的一年居住權。由此,她也想嚐試一下,而且她同時還幫助同學互相換東西,做起了換客“中介服務者”,如果雙方交換成功的話,就要給她一個小東西。
小新的父母聽了以後非常驚奇,這種想法連大人都很難想到,或者不願意去想,可是小新已經展開行動了。
一周之後,小新向她的父母展示了自己的成果:用卡通橡皮換了一個仿水晶球;用一個大貼畫換了5張小貼畫;用一個精美的小鐵盒換了幾塊橡皮;用彩色串珠換了幾塊吸鐵石。
在小新和同學們交換物品的時候,並沒有考慮所換物品的價格是多少,他們考慮的是自己是否喜歡,自己多餘的東西就是沒有價值的東西,而換來的東西卻可能有很大的價值。在這樣的活動當中,不僅鍛煉了孩子自身識別、溝通、鑒賞能力,同時也養成了不浪費的好習慣。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節約了能源,促進了環保事業的發展。
做“換客”不僅讓孩子懂得了節約,而且還可以促進孩子的交際能力。孩子早晚要長大,他要和很多人因為各種事去打交道,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孩子也會因為這種優秀的溝通能力而得心應手地處理各種問題,可以讓他變得更有自信。從下麵的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溝通能力是多麼的重要。
一家廣告公司的老板雇傭了一個遠房後輩親戚,那個親戚剛剛大學畢業,專業是廣告設計的。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這個老板發現:這個親戚的溝通辦事能力差得不可思議!
有一次,他派這個親戚去批發市場老供應商那去拿樣紙,沒過多久他就回來了,老板問他:“我交代你去拿6份彩色紙,怎麼就拿回來4份?”
那個親戚一臉認真地回答道:“隻剩下4份了。”
老板接著問:“沒有去市場別人家看看嗎?這樣紙的價格是多少?”
結果那個親戚回答這兩件事情都沒有做,老板氣得罵他一頓,一個上了這麼多年學的年輕人,不應該每個細節都要事無巨細地交待清楚,如果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那麼哪個老板願意用這樣的人?
一個人的溝通能力實際上也代表著他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而人際關係又關係著一個人事業的成敗。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就注意孩子溝通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小換客是一個一箭雙雕的事情,那麼父母應該怎麼指導孩子做一名“換客”呢?
1.把家裏廢品的支配權交給孩子
要想培養孩子做一名小“換客”,首先要給孩子支配廢品的權力,可以鼓勵孩子撿出一些能夠用於交換的物品,將自己用不上的學習用品和同學們交換。這樣一來,自己用不上的用品既有了價值,又換來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2.來一次有新意的交換
我們所說的交換不一定是物與物的交換,還可以用物品來兌換勞動力,比如說,家長可以拿一些孩子感興趣的物品,來換取孩子的勞動力,讓他幹一些家務或者修剪花草等。經過這樣的體驗,孩子既換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又理解了勞動的意義。
3.做一些有意義的交換
其實交換不僅是物品的交換,還可以用來奉獻愛心,做公益的交換。利用節假日的時候,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把家裏的廢品搜集起來,把它們有目的地兌換成一些學習生活用品,然後捐給貧困地區的孩子,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孩子不僅嚐到了交換的樂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心。
培養一個砍價小高手
有一天,小波的媽媽去商場給他買鞋子。在第一家店鋪裏,小波一眼就看上了一雙很漂亮的板鞋,隨後媽媽去詢問售貨員那雙板鞋的價錢。售貨員開始很認真地給媽媽介紹起了那款鞋子。她說,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深受許多中學生的喜歡,現在隻賣110元。媽媽聽了以後,隻是很客氣地跟售貨員道別,帶著小波離開了。
接下來,媽媽帶著小波來到了第二個店鋪裏,在這裏他們發現了一個和第一個很類似的鞋子,媽媽又開口問了價格。意外的是,這雙鞋的價格隻有96元。可是媽媽依然沒有要買的意思,又帶著小波離開了。
和很多男孩一樣,小波一點都不喜歡逛街,很快他就開始有點不耐煩了,他嘟囔著對媽媽說道:“媽媽,我已經走累了,還要繼續逛下去嗎?隻不過是買一雙鞋子,沒必要搞得這麼麻煩,直接把我看上的那雙鞋子買下來不就行了嗎?”
媽媽看了小波一眼,對他說道:“買東西就是要貨比三家,才能夠更清楚地知道價位。這樣才好和商家講價啊!”原來,媽媽是想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
又逛了幾個店鋪之後,媽媽就開始和別人講價了。無論是從款式還是到做工,隻要是自己能夠找出來的讓鞋降價的理由,媽媽都對售貨員說了。
看到小波不滿的表情,媽媽對他說道:“兒子,買東西的時候當然需要多轉一轉,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這個商品的大概價錢,等到講價的時候也會有一個大致的目標。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節省不少的錢。”
後來,媽媽和小波又回到了第一家店鋪那裏,因為心中已有了一個大概的數目。所以媽媽在講價的時候更有信心了。最後用80元買到了小波相中的那雙鞋子。
媽媽決定把節省下來的30元錢給小波讓他當做零用錢。小波這時候才嚐到了砍價的甜頭,並且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與商家進行討價還價。
討價還價是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一種現象,當一個人掌握了討價還價的技巧之後,就能用最少的錢買到性價比更高的商品。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們必然要和別人進行經濟往來,討價還價就成了他們的一門必修課。小波的媽媽非常聰明,她沒有直接對孩子講明討價還價的好處,而是采取實際行動讓孩子體會到講價的好處,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有了講價的動力。事實證明,這個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當孩子不屑與商家還價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要告訴孩子,家裏的每分錢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如果不珍惜這些勞動成果,其實是對父母的一種不尊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坐吃山空”,就是說不管一個人多麼有錢,如果毫無限製的揮霍,那麼終有一天他的財富會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