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學禮,無以立”。在現代社會中,很多時候禮儀的重要性高過學問,高過能力。一個不懂禮儀的人,就會因為處處失禮而遭人恥笑。不僅如此,還會四處樹敵,招致各種危機和損失。

相反,隻有懂得禮儀並能遵守禮儀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贏得他人的欣賞和信任,從而更易獲取機遇,成就自己,因此,讓我們的孩子掌握一些禮儀知識,是他們立身處世的基本要求,也是暢行社會的基本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禮儀直接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和處世交際能力,對一個人的整個人生是否順利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國這個以“禮儀之邦”著稱的國家裏,禮儀已經如血液一般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以至於人們往往憑禮儀上的短暫印象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

禮儀中有兩個非常必要的素質,即親切與尊重。英文中“親切”(considerate)源於詞根“恩典”(gracious),其意思是說“給予對方他原本不配得到的恩賜”。

怎麼來理解這句話呢?舉個例子:當你正在同親朋好友共進晚餐的時候,有個人非常抱歉地說他始終沒能記住你孩子的名字,而你的孩子卻微微一笑,回答說:“沒關係,我也經常忘記別人的名字,我總不擅長記人名。”

這樣一來,那位沒記住孩子名字的朋友就會立感到輕鬆,也就會從當眾失禮的尷尬局麵中被解救出來。

那麼尊重呢?

簡單來說,尊重就是將敬意付諸行動。在以前,我們常常被要求去尊重長者及權威人物,現代社會,我們依然奉行這個價值觀,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去“拍馬屁”或是往別人臉上貼金。恰恰相反,這是一種禮節,不管你是否感覺那人值不值得你這樣做,這都是一種基於年齡和經曆的真摯敬意。在此,我們不妨分享一個小故事:

一個天空明朗的禮拜天,一位穿著破爛牛仔褲和灰色T恤的年輕人懷著一份對做禮拜的好奇心,赤著腳堂而皇之地走進了一座美麗的教堂。

他並沒有注意到周圍人的穿著:男士西裝革履,女士身穿套裙。他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甚至不知道該坐到哪裏,他隻是好奇,隻是想看看而已。

於是,他準備為自己找一個舒服的姿勢,他從教堂的中間筆直走到前麵,便盤腿坐在台前的地板上。此時,一名上了點歲數的招待員穿著一套體麵的西裝走到中間,現場頓時變得凝重而沉寂,大家都擔心將目睹一個糟糕的場麵:招待員斥責這個衣冠不整的年輕人,並把這個失禮的不速之客趕出去。

可是,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這位招待員不但沒有趕走年輕人,反而很紳士地走到年輕人身旁,脫掉鞋子,盤腿坐在了他身邊。

頓時,在場的人們被招待員的舉動感動得淚流滿麵,因為這個招待員是真正的紳士,他對於那個不懂傳統教會禮儀的人也表達了歡迎與接納,而這正是禮儀的核心。事實上,古往今來,禮儀都和我們緊密相關。

有研究表明:在世界500強企業中,那些成功人士具備的不是高智商或高學曆,而是高情商。可以說,良好的禮儀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幫助孩子追求事業的成功。

本著這一宗旨,本書編者全麵、係統地歸納闡釋了百餘個孩子必須懂得的禮儀常識,內容涉及儀表禮儀、個人禮儀、家庭禮儀、交談禮儀、用餐禮儀、電話禮儀、接待禮儀、拜訪禮儀、饋贈禮儀、校園禮儀和公共禮儀等11個方麵。讓家長和孩子一冊在手,盡知禮儀常識,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斷提高禮儀方麵的修養,時時處處都按相應的禮儀行事,讓孩子的言談舉止更加自信和得體,使他們的人際交往更加順利。

總之,讓我們的孩子學習這些禮儀規範,並認真地去實踐它,那麼他就能成為社交中最受歡迎的人,他就可以在舉手投足間展露出良好的自身素養,從而以“禮”贏天下,並最終擁抱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