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堂管理課 以謙籠眾,謙和卑下方能和四方
佛陀常常警戒弟子,即使自己智慧圓融,也更應該含蓄謙虛,像稻穗一樣,米粒愈飽滿,頭就垂得愈低。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因為你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來尊重你、接受你。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耳朵裏,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縮小自己,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
眾生有煩惱,是因為我執的關係。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以自我為大,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響周圍的人跟著爭執而痛苦。隻有忘我才能於修身養性中造就身心健康、幸福的人生觀。
愛是人間的一份力量,但是隻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修養者的本分就是忍耐和付出,因為修養原是個人的行為。要做個受人歡迎的人、做個被愛的人,就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麵容動作、言談舉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的。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夠達到看開與忍,則會覺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做事,一定要秉持著“正”與“誠”的原則;而待人,則要以“寬”與“忍”的態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態、寬大的心胸來容納任何人。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謙虛才能建立美滿的人生。高傲狂妄是愚者的正常行為,而謙和卑下則始終是智者的選擇。
第一節 佛語道破:須知自矜者不長
這一段經文說的是佛教中的克己功夫。“善能摧伏其身”,就是摧伏自身傲慢的這個煩惱;“生下劣想”中的“下劣”是“我不如人”的意思,我們非但不如諸佛菩薩,就算是對聲聞、緣覺我們也是不如的,小乘裏麵地位最低的須陀洹果(初果),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連“煩惱”都沒有斷,又如何能與其相比?即使是世間的一般人,每一個人也都有他的長處,都有超過我們的地方,所以我們常常要生下劣想,這是降伏自己的貢高我慢;“如旃陀羅及於狗犬”,這是比喻要卑下至這樣的程度,才能伏斷貢高我慢的煩惱習氣。
儒家講“禮”,禮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佛家也講“禮”,自己在一切大眾與團體中要能謙虛卑下,斷除貢高我慢的煩惱。“慢”是很嚴重的煩惱,《禮記》中說 “傲不可長”,但傲慢的習氣很難斷除,因此儒家隻是勸人不要再增長傲慢;而佛法則是教化世人,傲慢的習氣一定要斷除。
這一條很重要,也很難得。佛法所講的根本煩惱除了貪、嗔、癡之外就是傲慢。人都有傲慢心,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這個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個沒有生過傲慢念頭的人。傲慢是人與生俱來的煩惱,所以佛祖教化世人,謙虛卑下即是斷絕煩惱的妙法,煩惱不斷就不能超越六道輪回。
佛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位高峰妙禪師是禪門的大德,打坐參禪,十分用功,也許是因為用功過度,身體感到疲勞,所以參禪的時候經常昏沉打瞌睡。為了克服這個毛病,禪師就跑到高山絕壁處,坐在絕崖邊警戒自己:前麵就是萬丈深淵,如果再打瞌睡,後果便不堪設想。
頭幾天,禪師因為提心吊膽怕被摔死,還可以堅持不打瞌睡,但過了一段日子,警覺心逐漸淡薄了,便又開始打瞌睡。有一天,他在昏沉中打瞌睡,身體一動,就掉下了山崖,他心想這次死定了,但說也奇怪,他似乎感到有人在半空中托住他,還把他送回了原來打坐的位置。睜眼仔細一看,原來是身披鎧甲、手執寶杵的韋馱菩薩前來救他。禪師心想,我能得到韋馱菩薩的護持,必定是我的修行很了不起,因此生起一念驕傲的心,就問韋馱菩薩:“在這個世界上,像我這樣用功的修行人到底有多少?”韋馱菩薩見他生起驕慢心,就對他說:“像你這樣用功的人,世間多如羊毛;你這樣貢高我慢,我500世不再護你的法。”說完就不見了。
高峰妙禪師被韋馱菩薩責備之後,心生慚愧,責備自己不應該生起貢高我慢之心。此後他繼續在崖邊坐禪,並告訴自己,上次有韋馱菩薩救命,以後可沒有人再來救他了,千萬不可再打瞌睡。誰知有一天,他又打瞌睡,又從崖上掉了下去。禪師心想,完了,這回真的死定了。但是奇跡又出現了,韋馱菩薩竟然又來救他。於是他問韋馱菩薩:“你不是說過你500世不來護我的法嗎?”韋馱菩薩回答說:“你生起貢高我慢的心,我才500世不護你的法,但是你後來已生慚愧的心,所以我再來護你的法。”
謙虛是引導人們走向成功人生的大智慧。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謙虛的,而他們的謙虛則來源於深刻的自信。
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7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身為聖人,在他專長的領域之外還能夠保持謙虛的心態,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也許這正是孔子能成為聖人的奧秘之一。
大文豪莎士比亞具備他人的一切優點,或者說他具備了他人可能具備的一切優點,他的各種天賦都是與生俱來的,事實上,他具有人類所知曉的所有才能,但他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反而認為自己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與他人毫無差別,在他人看來十分出奇的地方,他自己卻認為並不出奇。
光學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是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一生最偉大的三大成就,可以說他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牛頓每當在科學領域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也沒有自以為很了不起,例如,當他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並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整天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
後來,彗星的發現者、大天文學家哈雷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才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過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早已解決的問題,心裏頓時欽佩不已。
後來,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又拿出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出自己的見解。看過這部巨著,哈雷感到萬分驚訝,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並再三勸說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的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仍然沒有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過長時間一絲不苟的反複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
當有人問牛頓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時,牛頓回答:“假如我有一點兒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他秘訣,唯有勤奮而已。”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
從這些意味深長的話語中,人們可以看到一位偉大科學家的謙虛胸懷,而這種謙虛的胸懷正是牛頓獲得巨大成就的奧妙所在。
事實證明,一個人越偉大,他就越謙虛,這種謙虛來源於他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信心,因為成績本身就說明了一切。
職場中常常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往往才華橫溢,充滿抱負追求,喜歡表現自己,生怕自己的能力不為人所知,而且會顯示自己不同於常人的優越感,希望因此得到別人的欽佩和尊重,但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就像“龜兔賽跑”寓言中那隻驕傲的兔子一樣。其實,每個人的聰明才智都差不了太多,要想在職場上成為優秀的合作者,做法很簡單,就是謙虛待人、誠心待事,把自己的視點和調門降低些,腳踏實地地贏得認可,從而取得做人和做事的成功。
謙虛是一種美德,這一點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如此,而如果一個企業管理者能夠擁有這樣的優良品格,則必然能夠贏得上司和員工的喜歡和擁戴,做出一番非凡的成就。企業管理者雖然身居高位,但並不能說明他們在任何方麵都比別人強,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管是誰,都有別人值得學習和借鑒的長處和優點,因此,管理者的謙虛作風是他們拉近和員工距離的最好武器。
任何人都不喜歡驕傲自大的人,因此也不會認可傲慢者在團隊合作中的作為。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在某個方麵比其他人強,但你更應該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強項上,隻有這樣,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膚淺和無知。因為團隊中的任何一位成員都有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所以你必須保持足夠的謙虛。謙虛會讓你看到自己的短處,而“我不如人”的壓力則會促使你在團隊中不斷地進步。
其實,人和人之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就像一句諺語中說的那樣:“光滑的瓷器來自泥土,一旦破碎就歸於泥土。”老子也曾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誇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相反地,老子在《道德經》中還告誡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意思是說,用腳尖站立的人是站不穩的;將胯部打開是無法走路的;堅持己見的人是看不清事情真相的;自以為是的人難以被大家認同;爭強鬥狠的人行事不會成功;驕傲的人能力有限而無法增長。
企業管理者所麵對的管理對象,其性格是千差萬別的,受教育的程度也是有高有低,因此管理者必須以謙虛為本,虛心向管理對象學習,加強思想溝通。管理者時刻都要牢記,那種不做調查研究,隻憑主觀臆斷、自以為是的做法不會幫你在員工心中樹立威信。
有句諺語說得好:“六月的麥穗,頭埋得越低的,越是那些飽滿的。”太過傲慢自大的人,時常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失去進取、提升、學習的機會。智者創造機會,強者把握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愚者放棄機會,謙虛的人可能不是智者就是強者,而決不會是弱者或愚者;而謙虛確實可以讓人得到很多人的認可和支持。作為企業管理者,你的恭敬順從,使得上司的指揮欲得到滿足,認為你配合、易處;你的樸實和氣,使得員工願意與你相處,認為你親和、可靠。相反,你若以高姿態出現,處處高於對方,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就會使對方心裏感到緊張、做事沒有把握,而且容易產生一種逆反心理,使你的人際交往和正常工作難以繼續。
在崇尚個性張揚的今天,“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樣的至理名言早已被恥笑為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落伍言論了,取而代之的則是自誇和炫耀。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現代企業中,許多人已經不知謙虛為何物,但真正聰明的人卻懂得,謙虛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更是自信的表現。正所謂“心靈像上帝,行動如乞丐”,心靈要永遠有高傲之情,但行動上卻要像乞丐一樣去珍惜、去把握一切有助於人生幸福與成功的機會。
第二節 佛語道破:融入大眾才能避免曲高和寡
自我成長的最終目的在於自我消融,如此才能達到智能無邊、慈悲無邊、完全沒煩惱的境界。可是這樣的境界似乎隻有佛與菩薩才能達到,凡夫俗子能做得到嗎?
的確,每個人如果想要自我肯定或自我成長,隻要改變自己的觀念,發揮優點、改善缺點,就可以做到,但是“自我消融”卻很難做到,因為“自我”是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的,如何去消融呢?一般人平日裏總是把“我”掛在嘴邊,根本不知道何謂“無我”,更有甚者還誤以為自我消融以後就不用吃飯、不用睡覺、不用賺錢,也不用工作了,其實,這種想法與感受都是錯誤的。另外還有人認為:“無我或是自我消融之後就是菩薩、就是佛,我們普通人怎麼可能成佛呢?那個層次太高了,我達不到,也不想達到,想要成佛還早呢!”
一般人要成佛,當然要花很久的時間。凡夫做初發心菩薩容易,要做大菩薩就很難了。大菩薩是證得無生法忍,且“動者恒動,靜者恒靜”——煩惱永遠靜止,慈悲和智能永遠在運作。而這樣的境界,又豈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想以凡夫的層次來了解佛的境界、佛與菩薩的修行,這雖然有些癡人說夢,但卻並不影響凡夫“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也許現在我們還達不到這個標準,但卻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目標,一步一步前進,而且既然有人曾經達到那個境地,又焉知我們這些凡夫就一定做不到呢?
當然,要達到那個境地,需要預備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我們可以根據經典裏釋迦牟尼佛所提出的幾種方法讓自己慢慢從“自我成長”過渡到“自我消融”。而方法原則其實很簡單,就是少一些自私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煩惱心,多一些智能心。每當有情緒出現時,就要用觀念和方法來調整、疏導以及化解,而這個過程就是在“自我消融”。
佛與菩薩告誡世人,在自我肯定的同時一定也要自我消融。有的人常常會不經意地表現出驕傲、自負的態度,但是他們懂得及時觀察和反省自己的缺點,因而會生出慚愧心,變得謙虛。如果人人都能夠如此,那麼自我就能夠減少一點,自我也就自然能消融一點兒了。由此可見,自我消融是可以用慚愧的心、謙虛的心而一點一滴完成的。如果一個人能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從開始消融1%到最後消融99.999% ,誰又能說他不是大菩薩?
修禪的人常把“空”作為境界,這個空不僅僅是心空,心空僅僅是忘我。這個空應該是無我,達到自我消融的境界。自我且消融,我心能不空?空空者,消融自我。個人的壽命再長也有限,追求長生不老的人生反而使人類停止進化,老化的人類容易趨向早日滅亡。因此,禪修的境界是個人應消融到社會中,生時則消融入社會族群中,死後則消融於草木泥土中。
春秋時期,楚威王十分寵愛宋玉,但又經常聽到別人說起宋玉的許多醜事。有一天,他問宋玉:“先生怕有許多不檢點的地方吧?不然,為何臣民百姓都說你的壞話呢?”
宋玉連忙磕頭說:“是,大概有。請大王原諒我的罪過,讓我把話說完吧。我聽說有一位歌唱家經常在郢都城裏表演,一開始他總是唱‘下裏巴人’,全國能和著一起唱的有好幾千人;然後他再唱一支‘陽陵采薇’,能和著唱的隻有數百人;等到他唱‘陽春白雪’的時候,大家都聽不懂,能和的不過一二十人;最後他唱起一種更高級的抑揚變幻的音律來,眾人都目瞪口呆,全國能和的隻有寥寥數人。看來樂曲越高雅,和唱的就越稀少了。”
曲高和寡,說的是音樂藝術的造詣水平,藝術造詣越高,能聽得懂的人就越少了,這也是不奇怪的。可是用這個例子來為自己的缺點辯解,卻不怎麼恰當。這個故事從另一個側麵反映出,有些人自命清高、自以為是、脫離大眾,在得不到別人好評和肯定的時候就用“曲高和寡”來嘲解。其實,做一個隨和的人、一個能夠融入大眾的人,遠比做自命清高、孤芳自賞的人要快樂和充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