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財】到眼前能看得淡(1 / 3)

第11章【財】到眼前能看得淡

金錢是現代社會不可回避的話題,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財富,卻不得不麵對兩個難題:擁有金錢的人認為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心靈上的滿足感;缺少金錢的人認為自己的錢總是不夠花。前者是心態有問題,後者是方法有問題。

以小財積大富是一種能力,視大富為小財是一種城府。錢財是身外之物,財到眼前若能看淡,人的精力就不會長久被身外之物占據。現代人對待財富應遵循“古老習慣+現代思維”,牢記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理之有方。

錢有百萬,難買幸福一點

社會學家調查,人們生活的70%以上的煩惱都和金錢有關。人生在世,金錢是所有人無法回避的問題,李白有一句詩1000多年來一直讓人大呼豪爽:千金散盡還複來。但是,在現代生活中,千金散盡的氣概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千金散盡還能“還複來”的能力,更不是人人具備。更多的時候,人們需要量入為出,需要計劃著生活。

現代生活生存壓力大,直接導致人們覺得事事都需要金錢,時時都需要金錢,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錯覺:金錢萬能。但是,即使拜金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金錢能夠買來很多東西,但有些東西花多少錢都買不來,例如健康、感情、愉悅的心情,換言之,金錢買不來幸福,因為幸福是心靈層麵的東西,與物質關係不大。

一個人在金錢上也需要有城府,並且要把這種城府提到最重要的位置。精打細算也好,錙銖必較也罷,任何人都要清楚金錢的重要性,對金錢有清醒的認識,而且還要有相應的控製力,有城府的人知道金錢是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生存的重要手段,但他們對金錢隻有一個概念:工具。他們不會把工具當做生活的全部,也不會被工具奴役,成了工具的工具。這也就讓他們在金錢與生活的衝突中一直偏向於後者,也就不會造成下麵的悲劇。

史密斯與戈登是商場上的老對頭,最近,他們同時累倒,被家人送進了療養院。這家療養院坐落在山水秀美的瑞士,他們沒想到會在這裏看到老對頭。

看著對方憔悴的麵容,他們都有些感慨,靜下心交談的次數越來越多。他們漸漸發現,兩個人的生活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他們的家庭看似幸福,卻有很多裂痕,不但與妻子兒女感情冷淡,就連朋友也沒有幾個,他們每天都在為生意忙碌,直到失去健康。

有時候他們也會談論自己還能活多少年,不約而同地對過去的幾十年感到遺憾。他們發覺除了商場上的成就,他們的人生中竟然沒有其他稱得上“幸福”的東西,他們的生活似乎被金錢綁架,從未屬於自己。通過將近半年的治療,兩位老人的健康有了好轉,他們同時將自己的生意交給後代,決定用剩餘的生命盡情享受生活。

據說造物主創造人類的時候,第一種人說生命全部要用來勞作,第二種人說生命就該都拿來享樂,第三種人認為應該用一半時間賺錢,一半時間享受,這種人得到了造物主的稱讚。故事中的兩位老板功成名就,唯獨缺少人生的幸福,這一點足以抵消他們的所有成就,成為他們人生最大的遺憾。多少人走在這條路上卻沒有察覺,直到累倒才後悔莫及。

金錢不是生活的全部,即使誰也離不開它。如何對待金錢最考驗一個人的情商。把金錢當做工具的人,人生即使不那麼富裕,心靈上卻富足安樂;把金錢當唯一追求的人,不得不為金錢拋棄生命中其他重要東西,直到隻剩金錢,然後發現自己的幸福感還不如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人生難免顧此失彼,所以才要注意平衡,在金錢與心靈之間,要注意如下平衡:

1.擺正金錢在生活中的位置

視金錢如糞土說起來豪邁,但沒有人能真正離開金錢生活。金錢,始終應該擺在生活的重要位置,謀生,也應該是生活的重心。有了好的物質基礎,才能涉及其他。但是,重心不是一切,你可以為工作安排你的時間,不代表你要為了工作擠壓所有的休閑。不能為了追逐金錢放棄一切,而要注意勞逸結合,甚至以逸待勞。

2.賺錢和花錢都需要計劃

金錢很重要,每個人都要學會賺錢,不論是一份穩定、有發展潛力的工作,還是一份持久、有升值空間的投資,會賺錢的人能夠維持個人生活的平穩,也能保證各項支出,而不會因金錢委屈自己。

賺錢重要,如何花錢也很重要。有些懂得計劃的人,能夠做到節省與享受相結合,收入不高,生活看上去很富足。而那些完全沒有經濟頭腦的人,即使賺了很多錢,也總是出現赤字甚至不得不借債。做什麼事都需要計劃,不論賺錢還是花錢,都要有一個可行的計劃表,把支出與收入核算清楚,才能保證自己始終是金錢的主人。

3.明白幸福與金錢的關係

金錢是幸福的基礎,但不是全部,有時候沒有金錢,你照樣可以幸福,但沒有幸福,再多的金錢也無法給你滿足。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它們的主次位置。當你手中的金錢足夠維持生活時,沒有必要為一點小利疲於奔命。現在透支自己的健康,將來需要用更多的金錢去彌補,甚至有了金錢也無法彌補。

幸福是心靈上的感受,享受事業上的進取、生活中的快樂都是幸福。但是,如果事業上的進取變為無止境地追求金錢,生活中的快樂變為不間斷地高額消費,即使有幸福感,也是扭曲的,會漸漸變為空虛。將金錢看淡,重視生活的本質,這點更重要。

缺少金錢不能成為不幸的理由

現代社會,每天都有人為缺錢煩惱。缺錢帶來的麻煩直觀而讓人煩躁:也許是隻剩一件的衣服,也許是突然需要的支出,也許是一個好的投資機會,這個時候,沒有錢,就會讓人加倍氣惱。想到自己得不到那種滿足感,會認為缺錢是不幸的理由,也就不難理解。金錢占據著生活的重要部分,缺少金錢,使很多事不能如願進行,這是無奈的事實。

經常有人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等我有了錢……”仿佛有了錢,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再也沒有煩惱。可是,正如金錢並不代表幸福,缺少金錢也不能代表不幸。最簡單的例子,按照“沒錢就是不幸”這種邏輯,沒錢的人根本沒有歡樂可言,事實上,很多沒錢的人生活得有滋有味,甚至比富人還要充足快樂,這從根本上說明了貧窮與不幸無關。

而且,有了錢真的就有了一切嗎?沒錢的人有沒錢的人的煩惱,富人也有富人的煩惱,不懂得珍惜當下的生活才是煩惱的根源,生命中總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如果你不能發現,不論你是窮是富,都不會有幸福感。相反,如果你僅僅把金錢當做生命的附屬品,即使貧窮,也不會有過於強烈的不幸感,如果每個人都能看穿這一點,那麼每個人至少在心靈上都不貧窮。

一家美國科研機構針對“缺少金錢會不會降低幸福感”做了專項調研,絕大部分的人相信隻要自己的收入能夠增加,哪怕隻是增加5%或10%,生活就會有極大改善。

可是,研究人員同時發現,做出這種選擇的人既有低收入的工人,也有年薪百萬的經理級人物,也就是說,所有人都對自己的薪水不滿意,即使薪水如願增加,他們也會出現新的問題,甚至有更多的煩惱。研究人員說:“人們通常為金錢煩惱,以為有了金錢就會有幸福,事實上,年薪幾千元和年薪百萬元的人的不幸感並沒有太大差異,與其說缺少金錢是不幸的理由,不如說不能有效利用金錢才是煩惱的根源。”

專家建議,有效利用金錢包括合理的投資和合理的消費,兩者缺一不可。“每個月、每一年都要擬定財政計劃,即使你賺的錢很少。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每個月拿出收入的一部分進行固定投資,才能使金錢變成真正的財富。”

從這個調研來看,使人們不幸的不是缺錢,而是缺乏正確的對金錢的認識和正確使用金錢的方法。每個階層都有每個階層的麻煩,加薪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沒有正確的金錢意識,薪水隻能叫做薪水,無法變成真正的財富,這是很多現代人麵對金錢常常出現的思維誤區。

缺少金錢不能成為不幸的理由,但是讓自己多一些金錢的想法並不是錯誤,有時候因為你不懂利用金錢,導致了匱乏,這是你的失誤,所謂的不幸也是你自己帶來的。查缺補漏,你需要修煉如何掌控金錢,讓自己用有限的資金做出更多的事。為了讓自己不那麼缺少金錢,下麵的方法可供參考,它們能夠讓你初步具備理財意識:

1.學會記賬

想要控製金錢,就要確切了解你的每一分錢來自何方、花在何處。記賬是一個好習慣,賬本能夠讓你清楚地看到現金變成了什麼,是變成了生活中有用的東西,還是一筆完全無效的花銷。通過翻閱賬本,你能很直觀地發覺自己不良的消費習慣,並提醒自己下次改正。不然,你隻會看著空空如也的錢包抱怨“錢怎麼這麼快就花沒了”,根本想不到有多少錢你根本不必花出去。

2.擬定預算

一份合乎實際的預算能夠規範你的金錢,因為有了預算表,在花錢的時候就會有所節製,而生活的“硬成本”是每個月都要首先扣除的,這部分雷打不動的支出因為預算的存在有了切實保證,不會因其他意外而影響基本生活。此外,消費是為了滿足需要,要將一部分金錢用在自己的愛好上,不然生活僅僅是幹巴巴的生存,談不上享受。對待自己不可以完全放縱,也不可以十分吝嗇,才能保證你快樂的心情。

3.保險意識

積累財富最重要的是要有長遠意識,而消費財富最重要的是要買一個長久保證。在個人財產中,保險意識應該放在重要位置,因為你不能預測人生中可能出現的意外,隻能在物質上為這些意外事先預付一筆金錢,以免到時無法應付。保險不隻包括人壽保險和財產保險,還應該包括一筆機動性的存款,幫你應付那些突發的麻煩。

4.眼光要長遠

不要因為此時的工作不好、收入不好就總是想要跳槽,目光要放長遠,你應該看到的不是你現在能賺多少,而是現在的工作給你帶來多少隱性收益,例如經驗、機會、接觸的事物,這些都是金錢不能買來的,更不要因為一時的貪財做自己後悔的事,不論是賭博還是孤注一擲的投資,都是應該避免的。理財是一份長久的事業,需要一點一滴地累積和堅持。此外,在教育上的投資也應該引起你的重視,因為人在不斷進步,就離不開充電與學習,把一部分金錢放在教育事業上,就是對你未來的最好投資。

當你覺得缺少金錢的時候,要告訴自己這隻是一個暫時的現象,你的薪水會不斷提高,你的境遇會不斷改變,隻要你願意努力,現在不過是你人生中的一個糟糕時期,很快就會過去,不要因暫時缺少金錢而嘮嘮叨叨,積累自己的財富,開始自己的理財計劃,你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富翁。

不要因金錢迷失自己

在賺錢之前,先把錢看淡,是一種難得的城府,一個有頭腦、有計劃、懂節製的人,不會長久貧窮,他會想辦法充實自己、提高自己,讓自己更有競爭力,並把自己的勞動和思想轉化為更多的金錢。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走向成功、實現自我的過程。但是,當一個人真的拿到了足量的金錢,危險也隨之而來。

人們常說,金錢是萬惡之源。因為有了錢,誘惑也相應增多,很多過去未能嚐試的事情,現在可以輕易去實現,這就讓人們開始追求享樂,忽略了自己最初的目標,為了享樂,更加瘋狂地追逐金錢,甚至開始相信“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了金錢違背良心,最後徹底迷失在自己的欲望裏。

心靈一旦因金錢迷失,人就會越來越貪婪,忘掉自己的底線,這個時候,他們的世界觀也會發生扭曲,認為金錢高於一切,有錢就能買到一切,隻有錢才是最重要的,在他們心中,親情、愛情、友情,一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可以用金錢換算,他們不再相信金錢以外的任何事,隻在乎自己是否高興,不會理會旁人的感受,這就是拜金的危害。如果沒能未雨綢繆,此時也要亡羊補牢,至少不要因為擁有金錢而失去自我。

一位父親帶著兒子去參加一個拍賣會,以鍛煉兒子的金錢意識。他對兒子說:“我給你500美元,你可以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要記住,你隻有500美元,千萬不要超過這個數額。”

拍賣會上貨品種類繁多,兒子看中一把中世紀的古董刀,刀並不是名貴的物品,但那種古樸的樣式很讓兒子心動,他聽到底價隻有100美元。

很快,拍賣開始了,兒子興致勃勃地出價,當價格超過400美元的時候,兒子的額頭冒了汗,隨著價格的增長,他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那把刀,想要擁有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很快,價格超過了500美元,他求助地看著父親,父親搖了搖頭,最後,兒子隻好放棄競拍。

拍賣會結束後,父親高興地對兒子說:“雖然你沒得到那把刀,但你學到了更重要的東西,就是給金錢限定數額的能力。一個人如果不能控製金錢,就會被欲望左右,為了金錢無所不做。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究竟擁有多少金錢、自己的底線在哪裏,才不會迷失。”

在金錢上有城府,最大的表現就是對欲望的掌控能力,就像故事中的父親有目的訓練自己的兒子:一個超過500美元的古董刀並不是經濟負擔,但既然事先設定了價格底線,就算再喜歡也不能購買,這就是控製能力的培養,這種控製力會換來清醒的消費意識,讓你不會為一時的頭腦發熱付出大筆金錢,而讓你的生活出現問題,或者讓你無節製地花錢。

現代社會,處處都有消費陷阱,一個人的金錢再多,也應付不了五花八門的消費項目,沒錢的人為此絞盡腦汁,富人為此玩物喪誌,這都是一種自我的迷失。隻有牢牢控製自己的錢包,知道自己買了什麼、不能買什麼,才能始終保證金錢在為自己服務,而不是被金錢牽著走。那麼,應該如何防止金錢上的迷失?

1.把金錢花在最重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