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做一個善問的聰明人 第11章8種思路問出預期的結果(1 / 3)

第三篇 做一個善問的聰明人 第11章8種思路問出預期的結果

什麼話該問、什麼話不該問,預先都要有周到的考慮。如果想讓事態向你期望的方向發展,你的問題之中,應該對對方的思路形成一種引導。營造一個便於溝通交流的氛圍,與對方達成共識,順利化解難纏的、棘手的事情。

思路1

一語雙關,讓表達產生不同的效果

一語雙關,就是用詞語的多義讓你所表達的意思產生不同的效果。表麵上一個意思,暗指還有一個意思,通常情況下,我們用這樣的方法是為了避免對方陷入尷尬的局麵。在不好開口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雙關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雙關的方法,什麼時候能用呢?當對方提出要求的時候,可是你又不想答應,這時候你就可以運用雙關的方法,委婉地拒絕他提出的要求。此外就是在反駁對方意見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這個方法。他提出的建議,你不好當麵說出它的不好,可是直接說出口又會使對方覺得很難堪,這樣與其得罪他,不如用雙關語來委婉地告訴他你的意思。

雙關有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理解為話中話,話中有話,表麵上想要表達的是這個意思,其實暗有所指,隻是讓對方好下台,或者是為自己解圍。

話裏藏話,能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話說得很藝術,又讓聽話之人心領神會,明白你話中的鋒芒所在。人總會有意無意地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特別是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一定要做到既能表達出對對方的不滿,又不至於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的確是不太容易的事。話裏藏話、一語雙關則不失為一個理想的武器。

有一天,商場來了一位顧客,要求退回昨天新買的皮鞋。按照商場的規定,售出的皮鞋,在一周之內可以退換。那位顧客對年輕的售貨員說:“這雙皮鞋是昨天才買的,當時我的妻子沒來,我覺得大小合適就買了。可是買回去後一試,發現鞋子小了一點,而且她昨天也買了一雙,所以我們想把這雙退了。”售貨員仔細地檢查了一下皮鞋,發現這雙皮鞋並不是這裏售出的,而是一雙假鞋,於是就跟那位顧客說:“這雙皮鞋不是我們售出的,這是一雙假的,我們不能退換。”可是顧客堅持說就是在這裏買的,怎麼不能退換呢?於是雙方發生了爭吵。顧客顯得很憤怒,出言不遜,執意說就是在這裏買的,引來了許多顧客圍觀。

就在這個時候,商場經理聞訊趕來,又仔細檢查了這雙皮鞋,確定這雙皮鞋確實是假貨。他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圍觀的人這麼多,事情若是處理不恰當一定會影響到商場的聲譽。他了解到對方來者不善,可是直接說明又會讓對方很尷尬,於是經理對那位顧客說:“我想知道,你們家裏是不是有一雙與它相像的皮鞋,您有可能拿錯了。我們這裏曾經有過這種情況:有位顧客要求換鞋,但他卻錯誤地拿了一雙穿過好多天的皮鞋,我懷疑您是否也遇到了這種情況。這鞋子仔細看一下,還是能分辨出來的。”

說著隨手從貨架上拿起一雙皮鞋,給顧客對比看,然後又說:“我們這裏的貨都是有保證的,還沒出現過類似的情況。”顧客看了看,無話可說,原來想拿一雙假鞋騙點錢,可是現在弄成這樣,好在經理給他留了條退路,他於是說:“大概是弄錯了,我回去問問。如果沒有弄錯,我再來找你們。”說完,收起那雙假皮鞋走了。

經理巧用話中話為商場維持了良好的形象,也讓客戶免於尷尬,讓他知難而退。人難免會犯錯誤,做一些不恰當的事情,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需要你把握好分寸,既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要顧及對方的麵子,避免對方陷入尷尬的局麵,使對方從根本上明確自己的錯誤,這就需要批評者從深處挖掘錯誤的原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幫助他認識、改正錯誤。

生活中,當我們不能直言的時候,話中話能幫助我們走出僵局、擺脫麻煩。話外之音所表現的才是你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聰明人不會聽不出你的話中話,有時候也正是需要你來用話中話為對方解圍,避免對方的尷尬。

思路2

限製式提問,讓對方進入設定的圈子

在我們對別人進行說服的時候,在說服的過程中,對方因為存在過多的選擇、猶豫不決的時候,你作為說服者,就可以采用故意縮小選擇範圍,直到餘下兩個辦法,來讓對方做出你預期的選擇,這種方法也叫“二選一法則”。

二選一的方法也叫封閉式提問,隻讓對方回答“是”或者“不是”,來達到你想問話的目的。二選一的法則是一種提問的技巧。比如你希望約見一個人的時候,如果你隻是問對方有沒有時間,那麼對方的回答隻能是“有”或者“沒有”,而你要是問到對方:“你是明天有時間還是後天有時間?”那麼對方一定會順著你的問題去考慮他哪一天才有時間,而不是單純地回答“有”或者“沒有”。這樣的詢問很自然地讓對方進入到你所期望的狀態,從而讓你掌握主動權。

據說,香港一般茶室因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時放個雞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時必問一句:“要不要放雞蛋?”心理學家建議,侍者不要問“要不要放雞蛋”,而要問“放一個還是兩個雞蛋?”這樣的提問就縮小了對方的選擇範圍。這種問話,顯然可以多做雞蛋的生意。

一個成功的銷售員會這樣問顧客:“你需要多少?”“你喜歡哪種樣式?”“喜歡這種顏色還是別的顏色?”麵對這種問題,客戶還來不及多想就直接被你引導到你的問題上,他也就會想是喜歡這種還是那種,到底哪個產品會好一些。

銷售人員在銷售相機的時候,會問:“你喜歡這款時尚型的,還是喜歡那款實用型的呢?”這時候客戶一定就會在售貨員的誘導下想,到底哪一款最適合我呢?這種方法在其他的場合也很適用,比如一位銀行的職員向客戶詢問的時候,不是問他要不要存錢,而是要問他你要存活期的還是死期的。問對方要不要吃飯的時候最讓人頭疼,你要是問他:“你想要吃什麼?”他一定會想半天,然後還是給不了你答複。可是你要是問他:“你是吃米飯,還是吃麵條?”他一定會對你說要吃米飯或者麵條。

這種方法給對方一定的選擇機會,讓他感到結果不是你加上的,而是他自己選擇的。會在你說服他的時候滿足對方的自尊心,所以也更容易與他達成協議。

曾經有一個媒婆很會做媒,隻要有人開始考慮是否要結婚的話,無論男女,她都會有100%的信心去給他們做媒。為什麼她能有這麼大的信心?關鍵就在於她的提問,她說:“當一個人對是不是要結婚舉棋不定的時候,你隻需直截了當地問他‘是自由戀愛的方式好呢?還是介紹見麵的方式好’,而不能問他猶豫不決的理由。如果他做了選擇,那就表示事情已經成功了一半,然後再談結婚的事。”

在婚姻問題上,很多人之所以舉棋不定,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對自己想要選擇配偶的形象深感渺茫,沒有明確的選擇範圍,不知如何取舍。所以,每當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她都是暫時不提選擇對象的問題,而是直接問他選擇什麼方式開始戀愛。這樣一來,就會使他產生“是否結婚的問題已經解決了”的錯覺,從而順著你的思路做出選擇。

在提問時,你絕對不要問隻有“是”與“否”兩個答案的問題,除非你十分肯定答案是“是”。這樣的提問方法還有很多,比如:

“你比較喜歡淺色還是深色?”

“寄出的東西,是寄到你家還是你的單位?”

“你是付現金還是刷卡?”

“你是坐火車還是坐飛機?”

“你要咖啡還是茶?”

相信在上述的問題中,無論客戶選擇哪個答案,業務員都可以順利地做成一筆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二選一法則”的應用也要注意把握好時間,能在開始的時候使用就不要在結束時用。在對方還沒有了解到你要和他溝通什麼的時候,想要說服他什麼,甚至對方還沒有對你產生好感,你就突然問他打算做什麼,很可能會讓你們變得很尷尬,所以使用二選一法則時一定要講究時機,以便於問話順利地開展下去,問出你想要的結果。

我們在生活中,也時常會遇到二者選一的情況,如果你想讓對方選擇你所期待的,問話的時候最好把它放在後麵。比如說你不太想幫別人帶東西,你就可以對他說:“是我幫你拿回去呢,還是你自己拿回去?”這就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在關心他,可是你說了後麵的話,他又不好意思說,你幫我帶回去吧。

二選一的提問方法,幫我們解決了很多難題,也能用這種方法很容易地達到我們提問的目的,問出我們想要的結果。學會這一招,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很有用的。

思路3

一點一點深入,一層一層遞進

我們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如果對方直接提出一個意見,直入主題,我們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我們在和別人進行交談的時候,一定要層層遞進,一點一點地深入主題,千萬不要單刀直入,讓人摸不著頭腦。

鄒忌身高8尺多,相貌堂堂,儀表不凡,是個美男子,自我感覺也很好,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對著鏡子看著自己,問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的徐公,誰比較好看一些?”城北的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鄒忌想要聽聽妻子的意思,妻子說:“城北的徐公哪裏能和你相比呢?”

鄒忌不太相信,於是就問自己的小妾:“我和城北的徐公誰比較好看?”小妾說:“徐公沒有你好看。”過了一會兒外麵來了一位客人,兩個人談話的時候,鄒忌又問起客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誰比較好看呢?”客人回答說:“城北的徐公不如你好看。”

第二天,鄒忌看到城北的徐公,覺得自己比徐公差遠了。第二天上朝的時候,鄒忌把這段經曆告訴給了齊威王,他說:“我的妻子誇我美,是因為偏心我,小妾說我比徐公好看,是因為她怕我,我的客人說我比徐公好看,那是有求於我,其實我發現自己並沒有徐公好看。現在齊國的土地千餘裏,城池也超過了100座,王宮裏的女人和大臣們沒有一個不想討大王喜歡的,朝廷上的大臣沒有一個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有求於大王的。從這種情況來看,大王您聽到的都不是真實的事情啊。”

齊威王點點頭,十分讚同鄒忌的這番話,覺得自己不能偏聽偏信。於是齊威王下了一道命令:“不論朝中大臣、地方官吏,還是老百姓,當麵指出我有錯的,就能得到上等的賞賜,上書給我的得到中等的賞賜,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議論我的人得到下等賞賜。”

命令下達以後,給齊威王提建議的人很多,人多得就像在集市一樣,幾個月後還常常有人提建議,一年之後,有些人還是想提建議,可是已經沒有建議可以提了,於是齊國變得很穩定。

鄒忌通過家中的一件小事,循循善誘,層層遞進,由小到大,從一件小事情聯想到國家大事,鄒忌這種以小見大,從自己本身的事情映射出治國的道理,從而使得齊國日漸強大。試想一下,如果鄒忌直接就對齊威王說讓眾人進諫的事情,恐怕齊威王沒有這麼容易就答應,可是他用自己切身的例子來聯係到治國方麵,就很容易讓人接受了。

有一位顧客在商店裏買了一套西裝,由於掉顏色的問題要求退貨。售貨員卻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錯,新買的衣服掉色是很正常的現象,於是就和他爭執起來。商店的經理聽到爭吵聲之後,連忙趕過去。經驗豐富的經理,十分懂得顧客的心理,三言兩語便使已經被售貨員氣得近於發瘋的顧客很快地恢複了平靜。

經理來到顧客麵前,先是麵帶微笑地、誠懇地聽完顧客的抱怨和發泄。等到顧客說完以後,接著又讓售貨員說話。當他了解清楚他們兩個人爭吵的緣由之後,經理很認真地對顧客說:“對於這件事我感到很抱歉,我不知道這種西服會掉顏色。現在您怎麼處理,我們店完全聽從您的意見。”

顧客說:“你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防止西服掉顏色嗎?”經理問:“您能否可以回家試穿一周,然後再作決定?如果到時候您還是感覺不滿意,那麼我們就無條件給您退貨,好嗎?”結果,顧客穿了一周以後,西服真的沒有再掉顏色。

對於怒火中燒的顧客,如果你還是持著很激動的態度與他爭論,這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隻是一件小事,隻要你心平氣和地給他講清楚道理,你自然就會獲得對方的讚同。售貨員隻是覺得自己沒有錯誤,而不知道從側麵引導對方,解決問題,隻是一味地推卸責任。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想說服別人,不必詭辯有加,完全可以通過循循善誘來進行。因為經理善於傾聽並且循循善誘,層層遞進。而售貨員卻隻懂得做無謂的辯解。雖然最後的目的同樣是說服這個顧客,但是這兩種做法最終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