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希求你的道路一帆風順,因為溫室中的小花經不起風吹雨打,挫折都是命運的賞賜,我們要用一顆樂觀的心去接受它。
鑒真大師是唐代律宗僧人,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曆史功績。剛出家的時候,寺裏的住持讓他做一個行腳僧。起初,鑒真很不情願,因為行腳僧每天所做的事情是很無聊的,即每天下山化緣。
一天,太陽已經爬得很高很高了,鑒真仍然沒有起來誦經。住持感到很奇怪,便來到鑒真的房間,不料卻看見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瓦鞋,而鑒真則躺在床上睡大覺。住持有點兒生氣了,上前叫醒鑒真:“你不下山去化緣,在房間堆這麼一堆破瓦鞋幹什麼?”
鑒真睜開眼睛,剛一開始有些害怕受到住持的責罵,但事到如此,他頓了頓情緒,決定將自己的委屈說出來:“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可是別人一年一雙瓦鞋都穿不破!”
住持聽後,頓時明白了,然後微微一笑說:“昨天下了一夜的雨,我們到外麵去走走吧!”於是,兩人一同走到了寺廟的前麵,停下來腳步,眼前是一段黃土坡,由於昨夜經過雨水的浸泡,現在路麵顯得泥濘不堪。
住持望著前麵的路沉默不語,鑒真不明白住持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也隻好默不做聲。過了一會兒,住持才開口問道:“鑒真,我問你,你是願意當一輩子的小和尚呢,還是要做一個大境界、大作為的大師?”
“我才不願意當一輩子的小和尚呢,”鑒真看著住持的眼睛說,“我要做大師,要做和師父一樣的大師!”
住持摸了一下花白的胡須,問道:“你昨天下山去化緣,是不是在這條路上走過?”
鑒真回答說:“嗯,是的!”
住持接著又問:“那你還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撓了撓腦袋說:“不能,昨天白天沒有下過雨,這條路又幹又硬。”
住持說:“要是今天我們在這條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鑒真回答:“嗬嗬,當然能了!”
住持聽後,拍了拍鑒真的肩膀,說道:“隻有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世上所有的事情都一樣啊!”
鑒真聽後,恍然大悟:要想成為一位得到高僧,一定要經曆風雨,就像一雙腳踩在泥濘的地麵上,隻有這樣,才能留下無法磨滅的足跡。
沒有經過挫折,鑒真也便成不了一代高僧。命運給我們挫折是為了讓我們成長,經曆的挫折越多,我們身上的力量也就越強大。挫折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把打鐵的錘,隻有經過千錘百煉,打掉脆弱的鐵屑,才能鍛成鋒利的寶劍。
因此,當我們麵臨挫折時,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接受,從容淡定、瀟灑自信地去與挫折作鬥爭,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逃避,那樣留下的隻是遺憾。
有一種植物叫斷腸草,它生長在非洲塞輪蓋提平原西北森林裏的刺樹叢中。這是一種喜陰植物,它靠著空氣中的少量水和陽光生存。斷腸草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習性:它有極度的敏感性,不願意讓任何東西接近,如果有人或是其他東西不小心碰它一下,它就會從那一刻開始慢慢衰老直至死去。因為這種不能跟其他人或事物接觸的特性,當地的人們又把它叫做孤獨草。
在大自然中,每天可能有數不盡的樹葉落到它的身上,甚至兩株相近的草起風搖擺時也會相碰。如果按照斷腸草碰一下就開始衰老的現象推斷,森林裏所有的斷腸草都應該呈枯萎狀態。可事實卻恰恰相反,這些斷腸草都生機勃勃,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位植物學專家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做了一個實驗來研究:他種了兩株斷腸草做對比性試驗,對其中的一株隻碰一下,而對另一株斷腸草,他模仿自然界讓它持續地接觸落葉飛花。
過了一段時間,他驚訝地發現,隻碰過一次的那株斷腸草慢慢衰老死亡了,而另一株受到持續碰觸的卻活了下來。後來,又經過幾次相同的實驗,都是同樣的結果,於是他得出結論:斷腸草雖然有著極度的敏感性,但如果持續地接觸,它反而不會死亡……
斷腸草的故事啟發了我們,成功者同失敗者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不畏挫折。有的人一生遇到的挫折可能很少,但可能僅有一次就會把他們打倒,可當一個人一生挫折不斷的話,他反而會越發堅強,成就事業。了解了這一點,麵對挫折的時候,你就不應該自卑和逃避,應該想到所有的成功者都難免經曆挫折,你能做的應該是勇敢麵對。
感恩挫折讓我們成長,感恩失敗讓我們強壯,一次失敗便是一次成功,所以,讓我們以一顆樂觀、堅強的心去迎接命運對我們的賞賜與考驗吧!
蚌培育珍珠也是如此,每一粒珍珠最初隻是一粒細沙,蚌用血肉磨礪它們,慢慢地,沙子被一層層母液包裹,變得圓潤有光澤,數年之後,才能成為最奪目的珍珠。蝴蝶必須掙破厚重的繭,翅膀才能堅強有力;蚌要忍受刺肉的疼痛,才能孕育出美麗的珍珠。你所經曆的一切挫折都會有回報,越是耐得住痛苦,越會有巨大的收獲。
挫折與失敗並不可怕,就像一個初學者騎自行車,開始的時候,總怕自己不小心跌倒,一旦放鬆下來,眼睛看著前方的道路,就會忘記腳下的車輪,平平穩穩地行駛。當麵對困難和失敗的時候,倘若能一直記得自己的目標,將目光投向前方,失敗就會變為不再犯錯的警示,絆腳石就會變成墊腳石,所有的挫折都會變為財富,鋪成通向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