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在集體生活中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孩子(1 / 3)

第七章  在集體生活中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孩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21世紀的教育要倡導“全球合作的精神”。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也應該從自我的小圈子裏跳出來,到更廣闊的天地裏去磨煉,孩子才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器之才。

細節59創造條件讓孩子多過集體生活

珍珍在小學裏成績優秀,又是班幹部,因爸爸工作調動,這學期珍珍轉學到了另一所小學。她以為憑著自己的優秀成績,理所當然仍然是班幹部。然而,在班幹部競選中,性格內向的珍珍落選了。嫉妒扭曲了珍珍原來善良、純真的童心,怨恨與冷漠漸漸使她陷入了孤立狀態,珍珍陷入了痛苦和失眠中。父母在發現女兒學習成績下降的同時也發現了她的情緒變化。

爸爸媽媽了解到全部症結,立即投入了幫女兒走出個人小圈子的工作。爸爸媽媽首先關注學校的每一次集體活動,鼓勵女兒參加,教育女兒關心班集體,熱情真誠地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在爸爸媽媽的鼓勵和珍珍的努力下,同學們慢慢接受了珍珍,珍珍也發現了同學們對自己態度的變化。

常常遇到這樣的家長,他們隻關心孩子的學習,而不讚成孩子參與集體活動,更反對孩子犧牲自己的時間為班集體做事。他們認為,孩子為班級效力是一種“吃虧”。

孩子為集體服務“吃虧”嗎?可能有些家長認為是“吃虧”,因為犧牲自己的學習時間去為別人操心,這不是“吃虧”是什麼呢?

其實這並不是“吃虧”,而是一種“收獲”。在參與集體活動,在為同學們服務的過程中,孩子不但能夠養成樂於奉獻、與人合作的品質,而且還能收獲各種能力。這種品質和能力,恰恰是今後孩子走上社會所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在中學時代沒有這種收獲,這才是真正的“吃虧”呢。

一個孩子在作文中寫道:

我們班年年在校文娛彙演大會上是倒數第幾名,今年我和幾位班委商量了一下,決定要讓我們班的文體活動拿到名次。學校規定每個班出一個文娛節目,我們班一致決定跳勁舞。學校主任是最反對學生跳勁舞的了,於是我們在彙報節目時專門向老師強調了,我們的這個勁舞隻是跳出中學生的青春朝氣。老師接受了我們的創意,我們便開始選人,選音樂。

一切準備工作都就緒後,最艱難的工作開始了。跳勁舞的最大問題就是不能像民族舞那樣有現成的動作可跳,而是要從不同的地方,東一個動作,西一個動作拚湊到一起,所以我和我的搭檔泉一起找別人借了一大堆VCD回家看,湊動作。這次比賽有3個班跳勁舞,我們班在跳勁舞的班級中排在第二個出場,應該說不太有利,但我們的表演非常出色,台下不斷有掌聲、叫好聲和尖叫聲。結束之後,還有不少我不認識的人跑到我麵前來稱讚幾句,我當時的心情真的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們隻能狂喊:“我們成功了!”

顯然,這篇作文是在追憶原來的一次演出活動,但字裏行間所洋溢出來的那份驕傲,依然那麼鮮活。而這種幸福,是麵對集體活動袖手旁觀的人無論如何體驗不到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為集體服務的過程中,也在收獲著從書本上學不到的品質與能力。

家長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多過集體生活,讓他在集體生活的熏陶下,養成熱愛集體的習慣。獨生子女在家裏的地位特殊,家裏的人都圍著他轉,環境使他考慮自己多,考慮別人少,如果家長有意識地把孩子放到集體中去鍛煉,就會有利於孩子克服性情孤僻、自私自利這些弱點。因為在集體中,容易養成團結友愛,活潑開朗的性格,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別人,擺正自己和集體的關係。所以,家長應多點鼓勵,支持孩子積極參加班級學校的集體活動,比如:勞動、運動會、晚會、郊遊,等等。

讓孩子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在和小夥伴玩耍的時候,會逐漸懂得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有的家長由於怕孩子受人欺負,或是怕壞人教唆,不讓他和別的小朋友交往,這是不恰當的。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選擇適當的方法,讓孩子和夥伴一起玩耍,遇到困難互相幫助,這樣,孩子們在共同的活動中就會體驗到夥伴之間的友情,養成互相幫助、互相關心的好習慣、好品質。

隻有責任感上升到一定層次,孩子才能從對自己負責發展到關心他人和集體。所有這些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習慣、品質,都是孩子需要從大人那裏得到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家長要以身作則,處處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這樣,才會在不知不覺中把這種品格感染給自己的孩子,這才是大愛。

劉佳在一所住宿製學校上學,這天,他找到老師,說他不想住宿了,想走讀。劉佳平時表現非常好,做事認真負責,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他忽然有這種變化,老師想知道原因。

經過一番了解,原來劉佳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平時總是默默無言,而他宿舍的另3個孩子都非常開朗,性格比較外向。

孩子都是找誌趣相投的同學在一起,所以在宿舍裏,他們3人性格比較合得來,每次回宿舍,他們3人總是熱情洋溢,而劉佳卻隻是靜靜地漱洗,然後睡覺,等著熄燈後的安靜。久而久之,他就覺得他們是在孤立他,因此他就陷入了無邊的困境中。

老師在知道了問題的根源後,決定幫助劉佳建立和同學的友好關係,因為隻有讓他感受到宿舍集體對他的關愛,他才會放開自己的心,去重新認識這一切。

老師了解到,劉佳不善於和人開玩笑,另外3個孩子有時和他開玩笑,他會很生氣;有一天那3個孩子都睡過了頭,而劉佳卻一個人走了,沒有叫他們。老師告訴那3個孩子,這是因為他們平時不交流,造成他們之間的隔閡,老師又叫他們回憶一下劉佳平時的表現,是不是很在意他們的,他們回憶後若有所思。在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後,老師告訴他們,他們是一個集體,是一家人,所以必須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劉佳性格逐漸開朗了,和同學關係也處理得不錯,這個小集體真的像一家人一樣了。

孩子隻有在集體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並且在關注集體事情中,才能使個人責任感不斷提升。

父母必讀

※ 培養學生的全麵素質,光靠學校教育是不行的,必須實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的正確有效,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成效。

※ 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長必須有深刻認識。平時多教導孩子,他是集體中的一員,應該積極主動參加集體活動,積極為集體活動出主意、作貢獻。

※ 家長的鼓勵,將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品質。家長切莫忽視言傳身教的效用。

※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裏,家長和老師一樣會體會到愉快、滿足和欣慰。

細節60讓孩子成為集體中的積極分子

10歲的琪琪又一次被選為少先隊中隊長,並且再次獲得了“三好學生”稱號,並被評為優秀班幹部。

琪琪剛上小學一年級時,老師把教室門的鑰匙交給琪琪保管,所以在這4年中,她一直拿著班上的門鑰匙,冬季天氣很冷,早上也很黑,她每天為開門就早出家門15分鍾,生怕有哪位同學在門外受凍,甚至有時有一兩位同學在門口等開門,她回家後就很內疚地說:“今天遲了,某某在門口等開門。”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她天天如此,她有時也自言:“誰讓我是班長,班長就應該為班級服務。”她從未有過怨言,心甘情願,從不曾放棄,天天保持一顆責任心。

二年級時,她早上到校把門打開,就去溫習功課。預備鈴打了,可老師還沒來,她就拿起語文書,走上講台,讓大家拿出紙聽寫,大家準備好了,她就開始念詞。

琪琪的責任心使老師和同學都十分喜歡她,她也在不斷完善自己責任心的過程中茁壯成長。

小玫剛入學的時候就當上了班長,老師要求她每周的周二、周四兩天於7點25分到教室帶領同學們早讀。第一周小玫積極地按老師的要求做了。從第二周開始她的行動就有些懶散了,有時7點40分才到學校。

有一次小玫放學回家滿臉不高興地對媽媽說:“同學們不聽我的話,吵吵鬧鬧地不讀書。老師發現了批評了我。”

媽媽看著小玫沮喪的樣子,問她說:“同學們為什麼不聽你的話?老師為什麼批評你?”小玫說:“同學們告訴老師說我來得很晚,有時幾乎遲到。老師就批評我沒有給同學們做個好榜樣。”媽媽明白了事情的症結所在,又問:“老師還給你機會當班長嗎?”“老師說要看我這一周表現得怎樣。如果做到老師的要求了,就繼續當班長。”吃過晚飯後,媽媽耐心地教育小玫說:“同學們不聽你的話,你覺得自己有做錯的地方嗎?”

“有,就是到教室的時間太晚了。”“小玫,你知道嗎,你來晚了就是做事沒有責任心的表現。當了班幹部就要負起責任來,要比同學們來得早,要把老師交待的工作做好。這樣才像當班長的樣子。”經過這次談話後,小玫去上學時再也不磨蹭了,還協助老師把班級管得井井有條,在同學中也樹立了威信。孩子進入學校之後,便融入了一個集體,在這個集體之中,會產生一些小幹部,協助老師完成班級的一些事務。對於願意不願意孩子在班上當小幹部,支持不支持孩子多為班集體做事情,大多數家長的態度是積極的。也有的家長不願意孩子在班上當幹部、多做事情,怕孩子太辛苦;另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當幹部為集體做事情都可以,但不能耽誤孩子的學習,不能傻幹。

馬克思有一段名言:“隻有在集體中,個性才能獲得全麵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這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人的發展離不開交往,離不開集體,集體是人全麵發展的最有利的環境。一個人總是屬於大大小小的集體的,割開個體與集體的聯係,人就像離開水的魚,不能生存,更談不上發展。誰與集體的融合度高,誰是集體的真正主人,誰就會得到最好的發展。因此,讓孩子成為集體中的積極分子,既有利於集體的發展,也有利於孩子的進步。

彩彩是三年級一班的班長,這天她回到家裏對媽媽講起班上有兩個男同學打架的事。媽媽聽她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說了,不動聲色地問她:“你一直在旁邊看,你覺得作為班幹部你該幹點什麼?”

彩彩愣了一下說:“啊,如果再有這種事發生我會努力把他倆分開,勸他們不要打架。”“那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我是班長,我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班幹部。”聽完彩彩的話後,媽媽滿意地笑了,看來,責任感已經在彩彩心中慢慢生根發芽了。

有一位小女孩在座談會上說:“星期六,我組織我們小隊的同學自帶工具去班上大掃除,媽媽叫住我,對我說:‘你幹嗎這麼積極?幹活悠著點。’”愛女之心可以理解,但這位家長的指導思想有問題。

我們應該想一想,孩子生活、學習在班集體中,與集體是什麼關係?是融合在集體中做集體的主人,還是隻做一個“隨行”成員呢?有些家長的想法比較簡單,孩子在班上,無非上課、開會、做值日,好好上課;參加開會,按要求做值日就行了;關鍵是學習要好,對集體積極不積極無所謂。實際上並不如此簡單,一個人在集體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會關心集體的目標、紀律、風氣,會產生集體榮譽感或恥辱感。在集體中的每一個時刻,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這是客觀規律。一個人對集體的投入程度,與他的身心發展密切相關,在集體中,隻顧自己的遊離狀態是非常難受的。

責任感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情上培養的,孩子認真寫好每一個字,認真完成每一項作業,認真改正每一道錯題,這也是責任感的體現。如果發現孩子字跡很亂,說明學習態度有問題。字寫好了,作業本幹淨整齊了,學習態度端正了,作業的正確率自然就提高了。可見認真的學習態度正是學生責任感的體現。

父母必讀

※ 家長要真正關心孩子所在的集體。經常了解班集體的情況,跟孩子一起討論班上的各種問題,有時候還需要跟班主任老師交換意見。

※ 家長應支持孩子當班幹部或承擔一定的集體責任。職務不論大小,責任不論輕重,都對培養孩子的主人公精神有好處,而且能培養孩子的多種能力。

※ 孩子在班上的處境總有有利的時候和不利的時候,或者因為人際關係問題,或者因為活動角色問題,或者因為表揚批評問題,或者因為學習成績問題,都會帶來處境變化、情況變化。

※ 家長應注意了解孩子在班上的處境,特別是孩子的情緒反應,及時給予指導。

細節61積極引導孩子處理好與同學的關係

方舟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這幾天,媽媽發現小方舟總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回家。媽媽去學校看了幾次,發現下課後,別的同學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嘻鬧,小方舟並不參與,隻是一個人玩。

媽媽擔心了,孩子再這樣下去,怎麼和同學相處,怎麼融入班集體呢?

小方舟回家後,媽媽細問原因,原來是上次自己一句無心的話“惹的禍”。上次方舟和洛洛一起玩,結果不知道什麼原因兩個孩子打起架來。媽媽拉回方舟,方舟不服氣,說:“洛洛壞,搶我的橡皮!”媽媽哄他:“以後不和洛洛玩了!”

孩子之間吵嘴、打架總是難免的,家長應作好調解工作,積極引導孩子處理好同學的關係。在處理問題之前應該問明情況,弄清是非,並告訴孩子哪裏不對。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錯了,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向對方道歉。如果是對方錯了,則應要求自己的孩子諒解對方。家長這樣處理問題,不僅能幫助孩子明辨是非,還能促進孩子文明禮貌習慣的形成。另外,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孩子的性格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有利於責任感的培養。

在學校,孩子之間打架之類的不友好現象時有發生。孩子進入學校,就意味著開始獨立地進入社會群體。孩子的個性就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從事某項活動,從中享受到喜悅和快樂。愛玩、會玩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在玩的過程中,孩子之間難免會產生摩擦,發生爭執。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同伴之間發生矛盾時,一方麵要教育孩子打人是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同時也要教給孩子一些與人交往的技巧,如: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學會原諒別人的錯誤等。但更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當出現爭執、鬧別扭時,不要馬上出麵幹預,而是要本著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態度進一步觀察,因為孩子隻有在自己親自處理和其他孩子發生糾紛的過程中,才能學會人際交往的本領。孩子之間的爭執是兒童交往的一種調味劑,在爭論中,孩子會慢慢體會與人相處的一些基本道理,如友好相處、公平競爭等,也由此學會如何去麵對一些小小的挫折。所以,孩子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父母不宜幹涉。

當然,父母還應該留心事情的發展和結果,如果孩子對這件事處理得很公正,應及時給予肯定。父母要借這個機會幫助孩子辨清是非,並讓孩子懂得,不能縱容野蠻地攻擊別人的行為,同時要注意幫助那些性格懦弱、對別人的攻擊一味退縮的孩子,樹立起勇敢、堅強的品格。

有些家長對這些問題采取極端的處理方法,如“他打你你就打他”,鼓勵孩子去和別人打架,認為這樣是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還有的家長認為別的孩子不好,就限製自己的孩子與其交往,這都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前者會使孩子滋長不良的行為習慣,後者則使孩子喪失了鍛煉交往能力的機會。

家長首先應該明白活潑好動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遊戲時,發生一些矛盾是難免的,家長不要把小問題當成大問題,更不能把孩子之間的爭執等同於成人之間的矛盾。

對待孩子之間的爭執,家長應持冷靜的態度,理智地進行處理,應該從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處理,無論誰是誰非,對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勵少責罵的方法。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不對,不能偏心袒護,更不能粗暴打罵,而要批評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麵給被傷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個團結友愛、有禮貌、勇於承擔責任、知錯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認真分析實情,家長應該肯定孩子的行為:“你是對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為你自豪,他雖然打了你,他也很後悔,老師也批評了他,我們不生氣,原諒他。”家長的肯定,可以讓孩子丟掉委屈情緒,產生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對性格懦弱膽小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