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書——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生卒年月不詳。作為望族後裔,王羲之先後出任多項要職,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又稱王右軍、王會稽。王羲之酷愛書法,曾隨衛夫人等學習,轉益多師,博采眾長,眾體兼備,自開法門,後世推尊為“書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將池水寫成墨水
在中國,提起《蘭亭集序》,可能沒有幾個人不知道;若是說到《蘭亭集序》的真跡,可能隻有傻瓜才不想要。還有,說到劉禹錫的名詩《烏衣巷》,也是沒人不知道;那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可謂家喻戶曉。此外,什麼“墨池”、“東床快婿”、“入木三分”等典故,知道的人更是不少。上舉所有這些,都與一個人有關,那就是享譽千古、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是琅琊望族王氏後裔,他的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是親兄弟,他伯父王導官至太尉,他父親王曠官至淮南太守。更為重要的是,王氏家族輔助晉室南渡,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那時王羲之14歲。從此,琅琊王家與陳郡謝家合稱,因而才有“舊時王謝堂前燕”。
公元303年,王羲之誕生。他的啟蒙老師,就是親叔叔王廙。王廙文武全才,非常厲害,人稱“過江書畫第一”。也就是說,晉室南渡之後,若要找尋書畫最好的人,不必四亂奔尋,去找王羲之的叔叔王廙就行了。
都說名師出高徒,將門有虎子,王羲之這兩項優勢都占了。他父親王曠,不僅書法寫得好,還有一冊秘籍,叫做《筆論》。王曠總將《筆論》藏在枕頭下,不輕易讓王羲之翻看,因為覺得王羲之才12歲,根基不深,資格不夠。那種情況,就像世外高人教導徒弟,如果弟子功力不夠,讓他直接接受上層武學,可能會走火入魔。由此可見,《筆論》真是書法奇書。
孩子的好奇心都很濃,越是不讓看,偏偏越要看。王羲之天性聰慧,偷看幾次後,非但沒“走火入魔”,功力還大增,寫的字越來越好。他母親發現後,就勸丈夫允許孩子看《筆論》。王曠見王羲之書法根基有了,也就允許他看《筆論》了。
平日,除了練習書法,王羲之也跟著母親,時常去拜訪王導。王導是朝中要人,他喜歡王羲之,自然也就有很多人跟著喜歡。但是,平心而論,王羲之受到別人的喜歡,更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書法好。小小孩子就有一技之長,潛力可大得很,一旦爆發出來,可是石破人驚,驚天動地,叫人怎能不打心裏喜歡。
公元316年,王羲之到尚書左仆射周家做客。周相當喜歡王羲之,讓王羲之同坐。不僅如此,滿座還沒動筷,周就先割一片牛心給王羲之。當時的牛心,是一道大菜,可以說是“國菜”,聽說吃了可以補心,人人喜愛。周如此抬舉,從此,王羲之名氣飆升,享譽朝野。
王羲之一生,有三大吃,這隻是一吃。
天性最放達
公元322年,征西將軍庚亮見到王羲之的《答家兄書》後,歎服至極,說“煥若神明,頓還舊觀”,並邀請王羲之出任參軍。不久,朝廷拜王羲之為寧遠將軍,升遷江州刺史。不幸的是,王羲之赴任途中,遭嫉恨滿腹的原江州刺史追殺。憤慨之餘,王羲之登遊廬山後,返回家鄉。
四年後,聽從母親的安排,王羲之前往建康探親,住在烏衣巷王導家中,那時王導官拜司徒。車騎將軍郗鑒生有一個漂亮的女兒,欲與王家聯姻,王導也不反對。經過一番布置,王羲之等王氏子弟就聚集在一起,等待郗鑒的門生前來選婿。
既是名門望族之後,王家諸子弟自然有不少品貌出眾的人,可謂滿門俊彥。遺憾的是,聽說選婿後,諸子弟正襟危坐,拘束得緊。門生見了後,回去就向郗鑒報告,說:“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袒腹食,獨若不聞。”郗鑒聽後,不再多問“王家三少”的情況,直接說:“正此佳婿邪!”
當時,年僅16歲的王羲之、王承、王悅合稱“王家三少”,數王羲之最放達。聽說選婿,王羲之還是敞開肚皮;不僅敞開肚皮,還吃東西。在常人看來,這樣的人怎麼會是好女婿,怎麼肯將女兒一生的幸福托付於他。但是,郗鑒必定是有遠見的人,他選的這個女婿不僅光耀門楣那麼簡單,還使王家成了書法世家。王羲之的孩子王獻之,也是一位相當有名望的書法大家,人稱“小聖”。東床袒腹而食,這是王羲之的第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