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周培源 桃李滿園的宗師巨匠(2 / 3)

周培源回國前夕,中國正陷於內戰,國民黨的統治腐朽透頂,讓百姓們傷透了心,人們時刻都希望共產黨取代國民黨。周培源的外國朋友得知好友有回國的心思,他們都勸周培源不要回去。但周培源私下裏了解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黨綱很支持,對共產黨的清廉和抗戰中的聲譽也有所了解。因此,周培源下定決心,還是要回到祖國的懷抱,要將自己學到的科學知識投入到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中。

為人民服務

1947年4月,周培源回到了北平(北京)清華大學,他在戰火中繼續任教。新中國建立後,周培源曾先後曆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世界科協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名譽會長,此外還是第一、二、三、四屆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第三、四屆政協常委,第五、六、七屆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第七、八屆中央委員會主席。

周培源作為教育家、物理理論學家、社會活動家的同時,他還不忘祖國的工程發展。50年代,國家考慮到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周培源對此極為重視,他曾經兩次到武漢參加關於三峽大壩工程的會議,並在大會後和員工們一同到三鬥坪考察大壩的選址。

1987年後,周培源對三峽工程的進展仍然十分關心。那時候,周培源年事已高,身體多病,但他還是多次去三峽工程現場考察。周培源談到三峽工程的時候,臉上溢滿了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他一再強調,三峽工程是中國千百年來的大計,一定要慎之又慎,千萬不得鬆懈。

1988年春節,大家去周培源家中給他拜年,八旬高齡的老人仍然不忘三峽大壩工程的建設,他提出了很多意見和看法。很多人都被這位老人關心國計民生的精神所感動。在不忘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同時,周培源對於國民教育問題也十分關注。

1989年,周培源和妻子王蒂澄將他們珍藏的很多古代書畫,無條件的捐獻給了無錫市博物館,無錫市政府為此獎勵了他們夫婦一大筆獎金,但周培源卻將這筆獎金大部分捐贈給了他們所在的工作單位——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作為科學基金和獎學金。

次年,他們又將這筆獎金中的1萬元捐贈給了中國振華基金會,以資助社會科技、教育發展行業。他們夫婦對此解釋為:“這些字畫文物和獎金,是來自於人民手中,也應該回到人民手中。”除了捐款捐物外,周培源從事教育長達六十餘年,在這一個甲子的時間中,他為中國培養了幾代物理學家,包括著名科學家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翹、胡甯等在內,都是周培源老先生的早期學生。

他治學態度嚴謹,教學要求較高。當時的理論力學比較枯燥,而且入門難度高,同學們私下議論:“什麼是理論力學?就是努力要聽懂,做題又不會的學科。”周培源是過來人,自然知道學生們的心思,他要求他的學生上課要認真聽講,對任何學生犯錯都不姑息。

有一次,在上課期間,發現兩個學生在自己的課上交頭接耳,不認真聽課,盡管那兩個學生是出類拔萃的尖子生,但周培源也沒有因此“縱容”他們兩個。在下課後,所有的同學都離開了,他單獨將兩個說話的學生留下,並狠狠地教訓了一通。這件事情在校園中傳出去後,課堂紀律為之肅然。周培源對課外抓的也比較嚴格,他讓同學們多看書多做題,而且要自己做,並且幽默地比喻說道:“題目要自己做,自己做的題目才是自己俘獲的獵物,不要像清朝皇帝南苑狩獵一樣,先在院內養好了鹿,再讓太監們將鹿驅趕到自己麵前,自己來射。”

在長期的教育和科學研究之中,周培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書育人的風格和辦學思想、辦學理念。他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理論基礎,同時關懷和支持新技術的研究發展,推動和組織領導我國學術界和國外的交流。他的學識、見解、為人處世的獨特人格魅力,被廣大學生所愛戴,被人們稱為“桃李滿園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