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王昆侖 一生為國的愛國者(1 / 2)

33.王昆侖 一生為國的愛國者

——馬列主義是拯救中國的唯一途徑。

王昆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一生。雖然他曾經在青年時代加入過國民黨,但當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之後,就矢誌不渝,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到最後一息。

中山門生

1902年8月7日,王昆侖出生於河北保定。他的祖父王忠蔭,是清朝直隸候補同知;父親王心如,曾經在清政府中擔任山東平原、海豐(今無棣)等縣知縣。

王昆侖曾經在北京新開路小學、第四中學讀書,之後考上了北京大學,在北大讀書期間,正趕上了“五四”運動的爆發,他積極參加了愛國宣傳和示威遊行活動。

1922年年初,北洋政府任命無良學者彭允彝擔任教育總長,引起了北京愛國學生的不滿。王昆侖作為北京大學的學生代表之一,南下上海,希望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罷免這個教育總長。在此期間,他有幸見到了革命先驅孫中山。在孫中山的啟發和鼓勵下,王昆侖參加了中國國民黨。

回到北京後,他按照孫中山的指示,組織在北京的進步青年從事革命活動。

1922年7月,王昆侖從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畢業之後,他應聘到天津南開中學去當中文教員。老舍、範文瀾等人當時都在這個學校任教,曹禹、馮至和王瑞驤等則在這所學校讀書。

1926年年初,王昆侖從北京趕往廣東,擔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政治部主任。這一年的7月,他參加革命軍北伐。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之後,王昆侖在南京擔任了以陳銘樞為首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的秘書長。但是因為他不滿蔣介石對外勾結帝國主義、對內實行獨裁統治,便憤然辭職,南下到了廣東,去投奔孫科、李濟深等人。之後,王昆侖又返回江蘇,奔走於南京、無錫、上海幾個城市之間,開始在國民黨內部從事反蔣民主鬥爭。

救國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王昆侖為尋找挽救中華民族的正確道路,在無錫姚寶巷17號家中黿頭渚太湖別墅內,積極地學習馬列主義著作,聯係當地的進步青年,進行革命活動。第二年,王昆侖和孫翔風、華方增等人在無錫創辦了《人報》。之後,《人報》正式出版發行。王昆侖當時用“大魚”、“戡天”等筆名,為報紙撰寫了《問無錫青年》、《對外抗日到底,對內爭取自由》、《朝鮮的光榮與中國的恥辱》等許多革命文章。

1933年王昆侖和孫曉村、曹孟君、錢俊瑞、張錫昌一起,組織了革命團體——南京讀書會。這時的王昆侖,思想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開始由信仰民主主義轉而相信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

不久之後,王昆侖由中共南京市委負責人盧誌英引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利用自己國民黨元老的合法身份,開始從事愛國民主運動和共產黨的統一戰線工作。

1935年8月,王昆侖和錢俊瑞、曹亮、孫曉村等人,在無錫黿頭渚太湖別墅召開了秘密會議。當時參加會議的還有上海、無錫、南京讀書會的重要領導人,如狄超白、華應中、陳佩珊、薛葆寧、秦柳方、鍾潛加、汪季琦等。

會上,曹亮向眾人傳達了關於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錢俊瑞給大家分析世界革命形勢和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報告。王昆侖則敘述了國民黨左派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於右任、經享頤等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情況。會議共商了抗日救國的大計,並決定在讀書會的基礎上建立救國會,以推動國共合作,一致抗日。同年秋天,王昆侖隨孫科重回南京國民政府,任立法院立法委員,又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抗日將士大會

1936年11月,王昆侖和孫曉村在張繼的協助下,幫助南京救國會在中央飯店公開舉行南京各界援助馮玉祥、方振武領導的綏遠前線抗日將士大會。

當時何香凝、柳亞子都參加了這次大會。會後,共產黨重要領導人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潘漢年等人,都曾經到成貿街無錫同鄉會駐地去拜訪王昆侖。1937年春,王昆侖在國民黨的一次中央全會上,把陝北傳來的中國共產黨批評國民黨長期對內反共、對外投降的電文公開宣讀,希望能夠促成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新局麵。馮玉祥則在會上公開表示支持王昆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