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楔子
“阿姐,原來新台這首詩講的是女子婚後不滿丈夫的憤怨之詞。明白了,那戚施(yì)就是蟾蜍,蛤蟆。寫這首詩的人可真不留情。”蘇尋不禁笑了起來。
“兩遍已經過了,背會了沒?”陸靜姝笑道,方才她特意加快了語速就是想為難一下蘇尋。
蘇尋本來很懊惱,誰知一想新台二字腦海裏竟然浮現了整首詩。
“阿姐,你可別小瞧我。”蘇尋得意道:“聽好了,新台有泚,河水彌彌。燕婉之求,蘧篨不鮮。
新台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陸靜姝十分驚訝,“竟然背的一句不差,阿尋你是不是以前背過這首?”
“怎麼會?阿姐你要是不信的話可以再選一首試試。”
“好,我要看看阿尋到底是不是成了過耳不忘的神童!”
“這首,《黍苗》。有沒有記過?”陸靜姝挑的是小雅之中的,在國風之後。
“沒有”蘇尋真的沒有看過這首,
“那聽好了”陸靜姝喝了口水,念道:“芃芃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哉。我徒我禦,我師我旅。我行既集,蓋雲歸處。肅肅謝功,召伯營之。烈烈征師,召伯成之。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則寧。”
陸靜姝又念了一遍,語速稍稍加快。蘇尋認真地聽著,他盡力去給每個音聯想到那個字。兩遍結束後,他竟然真的全記住了,一字不落地給背了出來。
“天啊,阿尋你真的成了神童,才聽了兩遍就記下了!”陸靜姝既驚訝又激動,這年頭神童可是稀罕貨。而且科舉考試考的就是記憶力。
“阿尋你什麼時候有了這個神通?”
蘇尋不好意思的笑了起來,“我也不知道,就感覺阿姐念的每一個字就像印在我的腦海裏一樣。隻要一想,就浮現在眼前。”
難道這就是因禍得福?陸靜姝心中暗想道,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啊。
希望阿尋以後平平安安,一帆風順。萬萬不要再有什麼岔子了。
“阿姐,科舉要考些什麼?我想以後去參加科舉!”蘇尋突然說道。
陸靜姝還是第一次聽見蘇尋說到以後要參加科舉,不禁覺得這次意外所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害處。蘇尋已經變得好學了,曾經的蘇尋特別貪玩,最喜歡遊山玩水,還喜愛畫畫。蘇正卿認為畫家地位低下,沒有出息,便禁止蘇尋動畫筆。因此蘇正卿和蘇尋的關係就有些疏遠了。
要知道在那時畫家的地位並不高,他們的地位如同工匠。即便有名的繪畫家,除非是世家子弟、名門貴族,不然都是窮困潦倒,以賣畫為生。
“阿尋,我們楚國的科舉以前朝為基礎,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是我楚國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相對來說前者難,後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