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書人書話 15.不俗的《海外孽緣》
朋友送來一本南海出版公司的圖書:《海外孽緣》,題目很有點走紅的暢銷書的意味。這是一本容易被誤作街頭巷尾書攤上的凶殺案、情殺案的低俗讀物。因為題目《海外孽緣——洛杉磯紀然冰命案始末》和那印有被害人照片的封麵,頗讓人作這方麵的聯想。近來這種寫凶案、情案的書,真真假假,五花八門,弄得讀者十分的厭惡和反感。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本能地以為又有人再做這類文章,真沒有意思。可是讀了本書前麵作家陸星兒的文章和作者的前言,覺得自己先人為主太武斷,及至讀了幾章以後,它竟然相當精彩地吸引了我,欲罷不能,一口氣讀完,全然沒有那些滿大街花花綠綠的地攤讀物、以情殺和凶殺招睞讀者的庸俗作品的感覺。
其實說來,這是一本故事情節比較簡單的紀實作品。六年前,美麗的青島姑娘紀然冰邂逅來華投資的台灣最大的電子通訊公司老板彭增吉,相處三年並去美國生有一子,孩子僅五個月時,母子兩人被殘忍暗殺在洛杉磯寓所。美國警方經過一百多天,采用最先進的DNA偵破手段,以涉嫌謀殺罪逮捕了彭增吉的台灣妻子林黎雲,控辯雙方在法庭上展開了數番扣人心弦的辯論,最後曆時兩年多,才判林無期徒刑,並終身不得假釋。這個故事在眾多大陸與台灣人士婚姻關係和情愛性愛關係中,並沒有什麼更多的不同,而這種常見的第三者關係與法紀人倫之間的矛盾衝突,也為一些在描繪開放改革帶來的情感生活變化的紀實作品中常見。但是,不同的是作者的認真仔細的紀實手法,從人情法理上,從文化背景的深入開掘上,顯示出了作品的深入和厚實,可讀性和嚴肅性的結合,是同類法紀題材和海外華人生活內容的作品中所不多見的。
作者吳琦幸赴美後一直做記者,他以新聞記者的注重事實、注重親曆聞見的嚴謹和職業敏感,三年前曾經將這段“轟動全美華人的紀然冰命案”作過報道,在國內《新民晚報》上連載過,而今作者在參與了法庭辯論的全過程後,將這個案子寫成22萬字的長篇紀實作品,其中,他既記錄了案件發生的由來及經過,又相當豐富地披露了審理這件轟動全球華人世界的案情的過程,由這個案子舉一反三地描繪出美國司法、偵探、檢察等方麵的有關情況。因此,在同類案情的作品中,《海外孽緣》顯出其突出的優勢。
彭、紀之間的這段婚外情,是這個案子始由,但在本書中,這並不是主要著墨之處。作者從當事人彭增吉在域外他鄉發現其女友和親子命案開始,從美方的偵探進行周密的刑偵開篇,在對案件的進展一波三折的描繪中,才帶出彭、紀之間的故事,而這些也隻是作為背景簡略地交待,重點是放在審理這個神秘的命案,警方和法庭所進行的一切努力,控辯雙方在法庭上所作的一場唇槍舌戰的鬥爭。我們通常看到的這類作品,過多地在描寫庸俗的三角關係,無聊的男歡女愛的場麵,或者附帶出當事人的出身簡曆等等,在這些低俗平庸者麵前,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追蹤的是這件無頭案的凶手何在,而透過尋找和緝拿凶手的過程,透視美國現行的司法和審判製度的一些鮮為國人所知曉的內幕。
比如陪審員製度中對人選的嚴格甄別和紀律的嚴明,比如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測試等,比如有關一級謀殺、二級謀殺的認定,以及取消死刑製等,美國現行的一些刑法製度和手段,作品通過“紀案”一並作了介紹。當然,作者對某些藐視公正嚴明的虛偽,也進行了有保留的批評剖析。
雖然是事關人命的大案,但作品還是以描繪事件為主。作者很注重對事件現場感,以自己的耳聞目見作為依據,並從眾多的旁證中,力求客觀地描繪出事件的本來麵貌,即使對法庭的某些論辯內容,作者也是從自己的采訪所得中,力圖嚴謹真實。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引申出對有關社會與人性、道德與金錢、法律與文化、婚姻與家庭等等的思索。這樣在作品的可讀性的同時又具備了嚴肅性。故事性強,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但是作品語言的講究是個關鍵,特別是一部嚴肅的作品。在本書中,作為新聞紀實,其語言並不幹巴,相反很地道地顯出作者運用語言的能力,我以為得益於作品章回體的文體結構和跳躍式的語式。比方,作品用57個小節串連,每節突出一個中心故事,讀來輕快流暢;再是語句上注重人物的對話,有小說刻畫人物般的繪聲繪色,卻並不顯得枝蔓,這也是如今難得尋覓到的清新句式。在一些紀實作品中,作者忽略了本應是真實記錄人和事的文本樣式,卻在那裏浪漫恣肆的渲染,絮絮叨叨地多餘交待,恰恰是這些語言的水分嚇跑了不少讀者。而本書作者好像沒有沾染這方麵的陋習,就憑這一點,本書和作者就顯出不俗——受到讀者的喜愛,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