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集 自 序(1 / 1)

心聲集 自 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作家出版社擬出版一套詩作叢書,其中包括再版我的詩詞小冊子。我把它不是看做對個人,而是看做對中華詩詞業餘愛好者們的鼓勵。

我不是詩人。我是學經濟學的,一九八二年研究生畢業後,先後在地方和中央經濟綜合部門工作。我偏好經濟理論和熱愛經濟工作,但也鍾情中華文化。我自幼喜讀唐詩宋詞,學餘、工餘偶有習作,在家人的慫恿下出版了詩詞小冊子。沒想到,小冊子引起了一些讀者的共鳴,也享受到了與學長、詩人切磋詩藝的愜意。讀詩、習詩、切磋,便成了我業餘生活的一部分。快哉!

這本新的詩集,與作家出版社二○○七年版的《馬凱詩詞存稿 (增訂本)》比,主要是增加了三十九首作品。其中,除少量補遺外,多為反映近年來發生在祖國大地上令人難以忘懷的重大事件的新作。二○○八年年初,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凍災害。當時我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作,按照國務院的要求,負責聯合三十多個部門組成了國務院煤電油運和搶險救災應急指揮中心,日夜吃住在辦公室,協助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誌指揮協調全國的抗雪救災工作。我深深地被我們民族的大無畏精神所感動、被我們舉國一致的體製所震撼,寫下了 《組詩·抗雪十首》。當年五月,四川汶川曆史罕見的特大地震發生後,我隨溫家寶總理在震後幾個小時就飛抵現場,以後又五赴災區。在那些驚天動地、刻骨銘心的日日夜夜裏,我為災區人民遭受的不可言狀的創傷而流淚,為我們偉大人民不屈不撓、大仁大愛的民族精神而震撼,為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而自豪。我真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那時,白天,奔波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晚上,在火車上參加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會議;會後,組織工作人員起草會議紀要和向中央報告的文件等;後半夜,從工作人員起草文件到由我初審這之間空閑的幾小時,便成為我構思、草擬詩稿的時間。最後幾經修改,草就了《組詩·抗震十首》,我願用詩去見證這場偉大的鬥爭,謳歌我們偉大的人民。那一年,大悲的事多,大喜的事也不少。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精彩舉辦,神舟七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同樣值得大書特書。

這裏,我還要特別說說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而作的《滿江紅·漫漫複興路三首》。第一首《新生》,力圖描述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探索強國之路的艱辛曲折的曆程,一百多年來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建立新中國所作出的曆史功績。第二首《奠基》,是對新中國成立後前三十年的一些思考,這是奠基的三十年、探索的三十年、曲折的三十年。第三首《騰飛》,是對新中國成立三十年後至今的一些思考,這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重新確立的三十年、是改革開放大踏步推進的三十年、是祖國發生曆史性變化的三十年。說實在的,填這三首詞有一定難度,不但是因為題材重大、反映的內容曆史跨度大,而且是因為作為“滿江紅”詞牌,一般要求用“入聲韻”,且又“自討苦吃”,第一首學步嶽飛詞的原韻,第二首學步毛主席詞的原韻,像“缺”、“闕”、“易”、“夕”、“鏑”等都是險韻,就更難一些了。草擬後,我送請多位學長、詩友指正。這些學長、詩友們的認真態度令人感動。他們提出的中肯修改意見,不少已經吸取。現在的刊稿,凝結著他們的智慧,在此,深表謝意。

我仍然願意用我第一本詩集自序中的一句話作為本書自序的結束句,即:“倘若,或一首,或一句,於人有裨,於世有益,不廢紙墨,不枉人時,足矣。”

是為序。

時二○○九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