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方麵的策略。比如我輾轉聯係上了北師大在讀的研究生,她們給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並且分享了她們複習的心得。另外,為了彌補專業基礎薄弱的缺憾,我去拜訪了我們學校的教育係主任,這位李老師對我幫助很大。在複習過程中,我隔一段時間就去向他請教一次,聊聊收獲,也說說困惑,他總是能給我深入淺出的解答。考試前兩天,我最後一次和李老師交流,請他根據北師大的試題風格,幫我劃一下重點。我也很聽話,考試的當天早上把他劃的重點又看了一遍,沒想到居然命中了兩道大題!心中竊喜,非常佩服李老師的專業能力。
所有考不上的可能我都想到了,心裏一直很坦然。我曾經“愁容滿麵”地和好朋友開玩笑:哎,你說我要是一不小心考上可咋辦?說實話我沒好意思設想考上的場景,成績出來的那一刻,我不是欣喜若狂,而是平靜得要死,感覺特別不真實。
我考研的經曆似乎隻和自己有關,其實,誰家的孩子也不是一夜之間長大的,這個過程還是和家庭教育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一、有反思才有進步。我經常和老爸聊天,閑聊的時候,他一般不提供現成答案,而是不斷問為什麼,引導我獨自去尋找答案。在考研的過程中,我不斷遇到難題,也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然後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我常常見到很多家長包辦孩子的思考過程,直接告訴孩子問題所在,比如粗心馬虎、缺乏上進心、不善於交往等等,然後還胸有成竹地給出建議,仿佛省略了麻煩的枝節,孩子就能進步神速。恰恰相反,家長幫了倒忙,掠奪了孩子反觀自我的機會。
二、僅僅用功還不夠。說來慚愧,我在學業生活快接近尾聲的時候,才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知道是該慶幸,還是該遺憾。我才明白,學習不是沉重和痛苦的代名詞,我們也可以學得春風得意、暢快淋漓。在這方麵,老爸雖然也告訴我要勞逸結合,但具體怎麼做,他也不清楚。“好好學習”,估計能排在教誨排行榜的首位。其實,孩子也明白這個道理,關鍵是他不知道怎樣好好學習,所以,孩子往往隻會“死用功”。在學習方麵,孩子需要具體實用的過程指導,而不是學習結果的督促。
三、心態掌舵。看上去我關鍵時刻總是很走運,這應該是心態的力量。我周圍也有很多相反的例子,很多蠻有實力的同學,考試前一個月心就慌了,一直被失敗的恐懼所包圍。他們不是輸給了別人,而是輸給了自己。這也和他們父母有些許關係,很多家長總是在電話中問複習得怎樣了,本意是關心,卻不知不覺給孩子增加了心理負擔。我爸媽比較沉得住氣,仿佛沒這回事。他們的態度,也使得我可以更超脫地消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