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世紀末的警示 4.急需要的是什麼(1 / 3)

第十章世紀末的警示 4.急需要的是什麼

當“地球村”的概念刷新著人們的視野時,“全球化”這一新語也很快不再是未來學家的預言了。一個被貼滿信息標簽的高技術大趨勢所推動,被文明衝突與融合的兩股冷暖大氣漩流所激蕩,被此起彼伏的局部戰爭、多米諾骨牌式的金融危機所困擾,被稱作厄爾尼諾現象的大洪水大山火大幹旱和南極上空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所懾懼,並讓很多人都感到陌生和奇怪的時代,已經來到了我們麵前:嗬,這個小小的地球越來越難以駕馭了!

生活在地球村裏,不得不睜大眼睛關注著未來的人們,尤其是當代軍人,都無不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應當怎樣來設計我們的明天,選擇好奔向理想的目標和道路?……

王守業在那個座談會上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要瞄準國外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目標,組織精兵強將,重點對精確製導武器、定向能武器、電磁脈衝武器等未來高技術武器的破壞機理、毀傷效能展開研究,對工程布局、工程配套、構築樣式等設計理論的研究,對戰時工程快速構築、戰損工程快速修複技術以及野營係列裝備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力爭在解決精確製導炸彈直接命中工程口部的防護、鑽地彈人地後減速偏航、抗侵徹爆炸新材料以及減震隔振、偽裝方法等急迫問題上有所突破。無疑,這些都需要加大經費投入……

沒有經費,隻能是“紙上談兵”。

有了錢,可以購買目前最先進的技術兵器,可以為這些兵器構築最安全的工程防護設施,可以財大氣粗派頭十足地與對手在角鬥場上交鋒與較量……

“但是,”他說,“我們現在最急需的是人才,是高素質的複合型軍事後勤人才!”

“人才”問題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從中央到地方層層都講“人才戰略”,講了這麼多年,總是人才缺乏、人才流失嚴重、人才“東南飛”……

“難道我們這塊土壤隻長無名‘小草’,不長參天‘大樹’?”——就人才話題,筆者與這位掌管“營盤”的部長傾心交談,其情勢著實令人不容樂觀。

“目前,我軍軍事工程技術人才麵臨自然減員、青黃不接的局麵。防護技術專業人才缺乏尤為突出……”他說。

“目前,我們已著手對軍事工程建設係統二十多項主要防護技術進行研編,爭取及早出台。但反映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縱深領域的技術力量薄弱……”他說。

“目前,對人才培養加大高科技知識、新型裝備知識和現代軍事指揮知識的含量,造就更多適應現代戰爭的‘精兵’,越發顯得緊迫和必要……”他說。

人是環境之子。

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技的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著軍事機器的結構,同時也在改變著軍人自己。軍隊是技術和知識高度密集的集團,當我們放開視野去觀察現代軍事舞台上的風雲變幻時,常常會驚奇地發現:某種技術剛一出現,很快就會出現與之抗衡的新手段。

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古以來的科學家,他們大都還活著,因為他們每天都在將他們的發明推到世人麵前。

萊特兄弟實現了人類飛行的夢想,給戰爭提供了向第三維空間推進的可能,汽油發動機的發明,為軍隊在機動能力上安裝了天方夜譚式的“飛毯”;奠爾斯電碼和電聲轉換技術,使軍隊的控製能力與信息反饋程度躍人一個新的量級……如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生產關係的結構一樣,軍事技術和作戰方式的變革,總是不斷地對軍人素質提出新的要求。

——他饒有興致地把話題撒開去,洋洋灑灑地散落在曆史與現實的山川穀壑之間。

二次世界大戰前,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還是單線條地進行,形成大炮主宰戰場上百年乃至幾百年,飛機、坦克稱雄世界幾十年的局麵。如今呢,高技術、新技術接踵而來,人們簡直難以看清作戰方式和軍隊變革的清晰階段,戰爭就以一副陌生的麵孔出現了:你不會再看到過去那種敵我雙方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大軍集中於一個狹小空間拚殺的場麵。而戰場空間卻比過去擴大得多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