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孤獨 第二十章(1 / 2)

走向孤獨 第二十章

結語:神聖野種

動物不僅是人類生活中密切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還曾經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被奉為神明,是人類靈魂的朋友。

大鵬金翅鳥是佛教中的碩大無比的鷹形鳥神,是所有生命的創造者,也是所有生命的毀滅者。古巴比倫和小亞細亞,都曾為鷹修築神廟。在我1中國的語言中,鷹通常用來比喻神聖、巨大和接近萬能。埃及諸神中最強大的神名叫荷拉斯,是一隻隼。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一塊岩石上,石器時代先人無意中畫下的一群奔跑中的鴕島,距今已有1萬年了。我們不必去猜測這一古壁畫的更深的含義,它告訴我們1萬年前人類與鴕鳥曾經在共同的環境中生活過,便足夠了。而從壁畫上洗練的筆畫中可以感覺到鴕鳥的可愛,或能說明人鳥之間的互存關係,當石壁滲裂、不朽而朽時,這幾隻鴕鳥卻一直走到了今天。

拉普蘭的民間故事是這樣描繪他們視為守護神和向導的金角鹿的:

在地球深處,那隻野生的馴鹿從這一端跑到那一端。它沿著太陽的軌跡奔跑,太陽就是它追尋的目標。它是一隻白鹿,身上的皮毛如雪一般潔白晶瑩。它高昂著頭顱,雙角朝後,擺動著人看不見的翅膀,奔騰向前。它的呼吸便是強勁的風,那風推動它奮力騰飛……

和拉普蘭一樣,歐亞大陸北部的許多民族直到近代還相信,他們的運氣好壞取決於保護、崇尚某種動物的精靈。雅庫特人心目中的精靈是一隻奇異的野獸,頭像狗,蹄似牛,長耳下垂。波蘭人稱北極星為糜星。中國古代有天馬行空的傳說,在古典文學中塑造了猴子變的孫悟空以及豬變的豬八戒這樣的千古流傳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古埃及的許多神都具有動物形狀,除了已經寫到的荷拉斯以外,太陽神是鷹頭之神,而公羊、公牛、猿和貓等等均是古埃及視為神聖的動物。人們普遍傳說的另一種精靈是叫猛獁的動物,它在地球下麵漫遊、徜徉,不時把地球拱起,形成山丘和土地。

所有這一切都會把我們帶回遠古。

那時,人類充滿著感激與敬畏。

人們普遍相信,主宰這世界的是大智大能的神靈,而神靈的神性是通過各種動物體現的。鹿可以告訴你應該走得更快,織布鳥也許是古人學會編織的最早的啟蒙者,還有魚鷹從水裏叼魚。入之初,誰敢第一個吃生猛海鮮呢?就連築巢也是為鳥巢所啟發。人類最初的巢在樹上,構木而居,和鳥是近鄰,並且一定偷吃過鳥蛋,吃雞蛋那是很晚以後的事情。

不過,我們的以狩獵為生的先民也為動物而焦慮、矛盾,甚至無所措手足。在那時,你不吃動物,不去茹毛飲血又怎樣生存呢?因而便有了狩猜的各種規矩,比如不打三春鳥,不打幼獸、幼鳥;狩獵充滿著神秘的氣氛,獵人不得談論狩獵的事,更不能提及想捕獲的獵物這是先民對認為可獵之物的態度。還有不可獵殺的他們心目中認為神聖、美麗、潔淨的動物,如獅、虎、天鵝等。也就是說,在狩獵為生的遠古年代,動物保護同時已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在西伯利亞和北美洲的一個悠久的傳統是稱熊為爺爺或老爺。在用弓箭射熊之前,他們先要友好地同它講話,勸它不要抵抗。當奧斯加克人誘熊出洞時,他們會說:'爺爺,別生氣!跟我們一起回家吧'。《早期歐亞文化中的打獵儀式和對動物的崇拜》,維克多亞曆山德羅維奇4什尼列爾曼)

打獵與動物崇拜如何演化成某一地域,有的族群的宗教文化的,這是另外一本書的題目了。不過約略言之,人類為了從獵殺某些動物中超度自己的罪惡感,便開始編故事,借動物之口原諒自己,甚至讓馴鹿懇求受饑餓的人把自己殺掉吃掉。這一隻鹿從此便成為結語:神聖野種聖鹿,並告誡拉普蘭人,不要在秋季獵殺雌鹿和領頭的鹿,否則他們就會挨餓,再也無鹿可猶。拉普蘭人對狩獵實行嚴格的限製,這就使他們賴以為生的野生馴鹿免於因狂捕濫殺而遭到滅絕的命運,同時也使拉普蘭人的子孫後代有了保障。

這是一個極為生動的例子,它說明:

人類因為土地的延續而延續;人類因為森林的延續而延續;人類因為動物的延續而延續。

拉普蘭人把鹿視為守護神就不難理解了,他們說:鹿群走動,時光和生命也都在流動,拉普蘭人就不會擔心看不見明天早晨的太陽。

巫師便也應運而生了。

人類最早的巫師都是一種動物的替身,受到特別的保護,他是獵人與精靈之間的調解人。巫師的責任是去邪消災,告訴人們應在什麼時候,去什麼地方,獵何種野獸或捕魚,同時巫師也治病和預測天氣。俄羅斯卡馬河流域及彼爾姆地區發現的銅製飾板上,巫師穿的是獸皮和羽毛製成的奇異服裝。這一些地區出土的公元5~10世紀的青銅器上,各種奇異的動物形象交織在一起,人與動物親密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