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

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當代報告文學流變論》之後,我對當代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的審視追蹤記錄算是有了一個集中的呈現。但是,中國的報告文學創作還在不斷地演進發展著,我對報告文學的追蹤、觀察、思考自然還在繼續。現在,時間已經跨迸了一個新的千年,步入到一個新的世紀了,檢索總結一下自己1997年以後關於報告文學的研究成果,似乎有一定的必要性。

在整理編輯這本《中國報告文學的世紀景觀》的時候,我當然不會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妄自菲薄。但是,麵對這些缺乏完整係統和深入理論總結,而更多是對報告文學現實演進變化和收獲情景的審評記錄的文字時,就很有些汗顏了。多年來,時常有人對報告文學理論建設的薄弱提出意見。每當此時,我多少都會有一點尷尬。這並不是非要把天下的責任擔在自己的肩上,而是感到,自己既然喜歡報告文學,就應該在這方麵多做一點事。也不是沒有過計劃和設想,但這種計劃和設想多次都是被報告文學現實的創作和相關的批評研究活動衝擊抵消了。我時常感到有不斷的創作現象需要麵對,有許多現實的事情要做,放棄對這些鮮活的創作現象的研究,我總認為是一種不易補救的損失。結果,顧此失彼,對於報告文學就隻有了感悟和隨想,隻有收獲的喜悅憂患和不斷的記錄。我有時感到自己就像一個負責報告文學管理的賬房先生,記錄下的都是一些有關收入支出的流水帳。看到有的青年才俊,在報告文學理論研究方麵取得了厚重的收獲,我很慚愧,但從內心裏感到高興,並期待著更多新成果出現。這本《中國報告文學的世紀景觀》可能也不乏一些對報告文學的獨到、特異但卻零散的體會和見解,還具有一定的資料文獻性,對於報告文學的理論研究,它分明帶有原料性作用。有了原料,就會有人作出美味的菜肴來。所以,我才有了出版它的主張。

這本書中的文章,部分在全國各地的相關報刊上發表過,但收入書籍出版這還是第一次。我視這些文章為我新的研究成果。我每年幾乎都會寫一篇當年報告文學創作述評式的文章,《當代報告文學流變論》收入了1977-1995年的此類文章,這裏就接著收入1996-2000年的此類文章。

這樣,把《當代報告文學流變論》和這本書連貫起來,這些文章或許就有了一些價值了。我對於報告文學的認識理解,也是一個連續不斷加深變化的過程,滲透在每篇文章中的觀點肯定也是有所發展變化的,到底哪些地方的看法更加接近報告文學的內質,有機會接觸到這兩本書的讀者,自己去判斷吧!如果這些看法,體會真的對於人們理解報告文學,對於報告文學的發展有一點促進的話,我就很滿意了。

現在,我可以說,我是非常地鍾愛報告文學了。這或許是因為我多年的時間精力及事業情感和報告文學糾纏到了一起。但在深層次上,我覺得我的出身、性格和生活哲學都和報告文學這種文學體裁有著某些溝通。在許多報告文學作家和作品中所體現的獨立精神,是非判斷,價值標準,憂患情感,藝術氣質,社會良知,文明道德,追求勇氣等,都時常令我感動。我不否認有些作品存在著粗疏和不盡完備的地方,但是,作家們的處世態度,經世致用的努力,始終是健康和積極的。因此,我甚至可能是偏頗地認為,近二十多年來的報告文學創作,是最有精神和社會價值內容的創造之一(需要聲明的是,我非常地鄙夷那些出於謀名求利目的的“廣告文學”、“私秘報告”之類的所謂“報告文學”)。我為我有幸伴隨報告文學走了這麼多年而高興,而欣慰!

每當我意識到自己的一點點進步和收獲的時候,我就必然想起我的父母和姐姐、兄弟及自己的家人,如今雖然已步入了知天命的年齡,也還是這樣。我總覺得自己能夠從陝西臨潼縣鐵爐塬那個貧窮偏僻的地方走出來,接觸更加廣闊的社會生活,並且有一點進步,這都是和他們的教育培養與無私支持分不開的。我也總是把哪怕是很小的成績獲得看成是對他們感情的回報。在我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經曆過美好善良的撫慰,也遭受過醜陋邪惡的襲擊,但接觸最多的還是朋友和令人心動的友誼。記得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人生的幸福必須有健康的身體、鍾愛的事業和一夥相知的朋友這三方麵的內容組成。而像金錢、權力、榮譽等一些很多人趨之若鶩的東西,並不一定是構成人生幸福的必備內容。所以,我希望自己身體健康,事業發展,和朋友們的友誼長存。

因為報告文學,我和長江文藝出版社在出書和辦刊過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誼關係。現在,這本《中國報告文學的世紀景觀》又由該社出版,對此,我心存感動。

李炳銀200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