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巴金·零距離新 在巴金精神感召下(代跋)(1 / 1)

與巴金·零距離新 在巴金精神感召下(代跋)

在鍵盤上敲完最後一個字,我深深地鬆了口氣。從答應寫這部書起,我的生活,出現了種種磨難,身心俱傷。好幾次,我都想打退堂鼓,不準備寫下去。而每每這時候,巴金在小桌上,用左手推著右手,奮力寫作的景象,就會出現在眼前。一個衰弱的老人,尚能如此的勤勉,我又有何可退卻的?巴金書房的寫字桌是寬大的,但都被書籍占去了,用以寫作的也僅是一小塊地方。晚年後,巴金行動不便,底層會客廳靠陽台的一張二尺寬一點的小桌,就成了巴金的工作台。每天用完早餐後,他就在生活秘書的攙扶下,來到這裏,一坐就是幾個小時。90歲時,他在這張小桌上編校《巴金譯文全集》,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以至胸椎壓迫性骨折。燃燒自己,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就是巴金的人生哲學和人生追求。這部書,在任何關於巴金的書中,自認為是比較有特色的。它不是一般的傳記作品,也不是巴金創作道路的回顧,更不是他思想曆程的探索。而是一個記者,在采訪巴金20年後的感覺。這些感覺,是建立在她所親曆和目睹的一些細小事情上的。因此,它是真實的,感人的,與眾不同的。我很自責的是,竟然記不清第一次采訪巴金,是在哪一天,哪一個場合。但是,我清楚,是巴金的平易和親切,使我逐漸消除了惶恐和不安,以至於後來成為巴金寓所和病房,來去自由的“特殊”人物。巴金的胸懷是博大的。它在於巴金熾熱的愛國情愫,在於巴金憂鬱的民族關懷。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一位人民的作家。這在他的很多作品與言論中,都有強烈的體現。這個博大,體現於巴金自身的,那就是奉獻。巴金強調的“讓生命開花”,說的就是道德與無私。道德與無私的核心也就是奉獻。巴金年輕時渴望能夠像士兵奮死戰場那樣,拿著筆去死。他在創作的旺期,義務當了14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把自己寶貴的年華,給了那些“嗷嗷待哺”的文學青年,壯大了文學隊伍。晚年,當他那隻顫抖的手再也無力握起筆時,他將他的稿費、將他的藏書,一一捐了出去。在文藝界采訪那麼多年,聽得多的都是我怎麼怎麼行,我怎麼怎麼了不得,唯有巴金說:“我不是文學家。”也唯有他說:“讀者是我的衣食父母。”這樣的胸懷,是一般人不可能具備的。真正的大家,必有高尚的境界。個人的力量本身是有限的,一個人的行為還將受時代和環境的約束。因此,很多事,他是身不由己。這也是巴金經常苦惱的原因之一。對於今天仍掛在他身上的一些頭銜,他幾次要求摘了,但不行。有一次,他有點哭笑不得地對我說:“你看我又老又病,自己都管不了自己,哪還能管別人,管大事?”對朋友、對讀者,他恨不能掏出心來。他的誠實,他的厚道,他的實在,贏得了更多的朋友。從采訪巴金,到了解巴金、敬仰巴金、學習巴金,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個人的思想和品格,也能得到升華。我曾經回顧,我的青少年由於父母的雙亡,一直生活在眾人的愛護和相幫下,思想特別單純。成年後,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出現了二位老師,一位是劉大傑先生,另一位就是巴金先生。而巴金先生的影響,是持久的、深邃的。這本書得以出版,並不是個人所能及的。巴金女兒小林在百忙中,給予許多關照和幫助。上海檔案館無私地拿出了館藏的珍貴照片。徐鈐、馬紹彌的鼎力相助,常使我感動。未曾謀麵的湘湘女士,慷慨地寄來了她珍藏的所有照片。郭玲春女士以熱情,給與我很多的支持。還有,我重病的愛人,也加入了校讀的行列。在這裏還要感謝祁鳴、陸正偉、祖忠人、陳賢迪、胡佩華等友人,以及世紀出版集團的領導。其實,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巴金精神感召下,大家以各自的能力與行動,為這本書的出版使勁出力。不為別的,隻為在他百歲生日時獻上我們的一份真情,隻為它的出版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巴金,隻為因了它的出版能讓巴金先生的精神和品格,在今天得以宏揚和光大,以使我們這個社會文明一點,可愛一點。趙蘭英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