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為青春,大學和我作序
為青春,大學和我作序
真的勇士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敢於麵對慘淡的人生。
——魯迅
曾經我們去過一個地方,那裏有“象牙塔”之稱,乃神聖的學術殿堂,曾經我們被冠名之“天之驕子”,倍享精英教育下的榮光.沒有讀大學之前,老師和家長都一本正經地告訴我,以為上了大學就能找一份好工作,前途無憂,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可是讀完大學後,我才親身體會到,事實並非如此,如今大量畢業生待業、讀研、自主創業(“賣肉才子”與“糖葫蘆才子”)的事實證明,我們不是多了選擇,而是別無選擇。
小說有這樣一句話:20世紀90年代,人們說街頭倒下一張廣告牌,砸到十個人,六個是經理,還有兩個副經理,剩下的兩個,一個是經理的兒子,一個是經理的媳婦。現在街頭倒下一張廣告牌,砸到的十個人裏,得有六個本科生,兩個碩士,一個博士,剩下的那個是拿著錄取通知書背著行李正趕往學校報到的大一新生。
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一組數據:200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280萬,2005年增加58萬達到338萬,2006年再增加75萬達到413萬,2007年預計將比2006年增加近90萬達到500萬.可是就業率呢,每年有30%當期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而且每年都在增長.這組數據更能證明在作為製造業大國的我國更本不要這麼多的大學生,可能現在一個大學生還不如一個職高生.“大學生滿地都是”已成事實,當年的“天之驕子”顯然已經成為社會弱勢群體之一。
這是誰的錯?
政府和高校一致認為,大學生的就業困難(每年有30%當期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雖然有整個社會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但關鍵在於大學生們的“過高期望”,即有業不就——寧願放著鄉鎮和農村的一些就業崗位不去,而在大城市裏尋找渺茫的就業機會。
專家認為,責任不完全歸咎於大學畢業生。作為以培養、塑造人才為己任的高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罪魁禍首則是積重難返的教育體製。
我不是專家,也不是政府和高校,我隻能站在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人生有很多條道路,你可以選擇的路也有很多條,但終究你要選擇一條路走下去,走完一條又將有一條你選擇好的路走,大學隻是其中的一條,或者隻是一段而已,。
不管你報著什麼樣最初的夢想步入校園,如果你曾經以為美好的未來就在前方,後來卻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是如此巨大,你可以假裝漫不在乎,我們假裝玩世不恭,可以追逐放縱的快感,頹廢的享樂,也可以將自己偽裝成老氣橫秋,看透世事,以此來掩飾內心的失落和痛苦。
在那些日子裏,我們自以為是,又孤芳自賞。直到歲月催人,光陰永逝,我們猛然驚醒青春不再回來,明白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道理.而代價往往是慘痛的。但請你不要為昨天哭泣,不要為今天悲憤,沒有上大學的不要遺憾,上了大學的不要後悔.我們隻能卸下包袱,繼續前行。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可能眼前的事情很重要,可是過去了,可是想想也沒有什麼事情是重要的。比如:曾經的中考高考,我們當時是多麼的緊張和重視啊,曾經我們領到人生的第一筆工資,我們當時是那樣的高興和喜悅,曾經我們聽到自己心愛的女孩嫁人了,我們是那樣的失落和痛苦……
可現在呢.人生從開始就奔向死亡,人生的過程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所有的東西都將成為曆史的陳跡,而後默默消失。隻要我們認真經曆了,感受了,愛過了,結局還那麼重要嗎?!
也許有讀者會問我們可以不注重結局,可是我們要的過程也不見得有多盡如人意呢?這個問題問得好.作為08版的一代的我也曾經質問過:這個時代對於我們這一代人到底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做,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當我們沒有進入股市的時候,傻瓜都在賺錢,當我們興衝衝地闖進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成了傻瓜.
20年前,父母親告訴我:“你們趕上好時候咯,我們那個時候……”這些話的時候,那個小孩子痛哭流涕、痛心疾首、發憤圖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10年前,老師對我說這些話的時候,那個高二學生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現在,如果她還跟我這些話,我會靜靜地聽。可是再也沒有人跟我提那些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