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9、薛居正筆落五代史 李後主命終虞美人
99、薛居正筆落《五代史》李後主命終虞美人》(全本終)
劉繼興得知潘美率宋軍殺來,暗自慶幸已追備好十八艘大船逃走。一個小太監慌慌張張跑到宮中對劉繼興奏道:“啟稟陛下,大事不好!”
劉繼興見小太監滿頭是汗,氣喘籲籲,便知事發不妙,問道:“何事如此驚慌?”
小太監哆哆嗦嗦答道:“內侍總管太監樂範率大船已經出海。”
劉繼興嚇得癱倒龍椅,口中不住哀道:“宦官負朕!”一時心理沒了主張。
大太監樂範是個貪財之人,幹預朝政,把持朝綱。得知北宋的兵馬即將殺到廣州,南漢亡國在即,心中暗想宋軍討伐的是南漢皇帝,劉繼興逃到南洋宋軍就追到南洋;若是自己摔滿船的美女珠寶逃走。宋軍抓住皇帝,就無心再追自己了。樂範心中詭計想好,還沒等劉繼興等船,便假傳聖旨率領十八條巨船載著已經上船的美女與珠寶提前逃走。
劉繼興萬念俱焚,想再派人追回,已無能出海的巨船;想抵抗宋軍,南唐不發救兵,自己貽誤戰機,大勢已去。
宮中還有個太監名叫龔澄樞,也是個哄騙皇帝的禍害,不思如何退敵,反而在宮中商量:“北兵此來,主要貪圖我國的財寶,不如把城內庫藏一把火都燒掉,敵人占據空城,必不能久駐,肯定很快就回軍撤走。”於是,哄著劉繼興找來一幫軍士,縱火焚庫府宮殿,一燃而盡。
潘美率宋軍攻入城中,南漢主劉繼興才玩火夢醒,隻得率眾臣投降。大將高瓊請斬昏君,潘美道:“皇恩浩蕩,姑且押下劉繼興,以顯大宋仁義。”遂將劉繼興宗室及高官九十七人,又下令殺龔澄樞等宦官一百多人。南漢六十州二百四十縣,十日之內紛紛向北宋請降。
南漢主押至京師,趙匡胤貶其為侯,劉繼興保得一命,謝恩退朝。偏巧太史令薛居正求見。薛居正年近七旬,兩腿已不能下跪,趙匡胤勸道:“老相國年邁,麵君無須大禮,賜坐說話。”
薛居正道:“老臣今年歲已高,難當重任。鳥死返鄉,狐死首丘。懇請陛下,準老臣辭去官職,還鄉故裏。”
趙匡胤道:“朕聞相國在前朝為官,曾監修史書。朕欲為梁、唐、晉、漢、周五朝修著一部史書。教化皇子,借以為鑒。欲請老相國主持監修,卿看如何?”
薛居正一捋白須,抱拳言道:“梁、唐、晉、漢、周五朝連年征戰,編撰成為一部史書,老臣心有餘,隻恐力不足。”
趙匡胤道:“國不可一日無史,君不可一朝無鑒。朕命翰林學士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主修史官,老愛卿為監修,駁正違失,審讀查閱。還望愛卿擔此大任。”
薛居正專於修史,聞聽此言,不由得感激涕零,奏道:“修國史乃正朝綱,利國家之大事。陛下聖明,老臣定當不辭勞苦,修築五朝史書。”
春來秋去,鬥轉星移,編修史書,不做細說。一年六個月之後,薛居正上朝奏道:“陛下當年命老臣編修梁、唐、晉、漢、周五朝國史。老臣曆時一年六個月監修史書,如今五國史書已成,請皇上禦覽。”
趙匡胤大喜:“老相國若不上奏,朕幾乎忘卻此事,快快呈上。”
一起編著的翰林學士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各抱書卷,呈上禦案。趙匡胤打開劄記索引,細細覽讀。
薛居正見趙匡胤翻閱書卷愛不釋手,走道:“陛下興文教,重政史,這五朝史書還請陛下賜名。”
趙匡胤道:“梁、唐、晉、漢、周五朝更替,世代沿襲,朕賜名為《五代史》。”
《五代史》從宋太祖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閏十月甲子日著成呈上,前後隻用了一年半時間。薛居正、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史官,不辱君命,勤於研修,才著成此書,五代各朝均有實錄,共計一百五十卷。
江南諸州皆已歸宋,唯有南唐占據江東。南唐後主李煜不問朝政,不知軍情,丞相馮延魯又為李煜引薦了四位詩詞高士,這四人是:江夢孫、刁言能、胡則、毛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