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六章 老子掌大教 稚童下凡塵(2 / 3)

“胡鬧!”孫風對著笨笨他大罵道:“尤其是笨笨你!每天不肯好好練功,淨跟著豆豆瞎胡鬧,修道之身,不思練氣化饑,反貪口腹之欲,頓頓要吃幾大籮筐飯菜,簡直就是一個大飯桶!每頓還要挑三揀四,稍稍淡薄了點,便滿肚子牢騷,弄得我光是給你做飯菜,每天就要化掉我幾個時辰,從今天起,每頓夥食份量減半,你若是再不練氣化饑,那你就象從前做野獸一樣,餓時自己去找青草野果吃!若敢和豆豆去山下出醜賣乖,那你們兩個就再也不要回來,天天去耍你們的把戲好了!”

孫風轉身對廣成子道:“前輩您也看到了,這些孩子們確實還是太小了,感情又特別深厚,如果此時硬把他們分開,恐怕對他們將來的修為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心障,現在我們還得暫時留在此時,等轅兒把諸事都辦妥,道教和鬼界運轉正常,有了可以托付之人後,我們再一起去黃山拜謁前輩,前輩意下如何?”

“這......唉!......”廣成子使勁的在原地轉圈,一籌莫展......

正在此時,遠方的天際忽來飄來一朵五彩雲霞,隻聽見一陣聲音從雲中隱隱傳來:“揚兒!當年一別,晃眼一過已數十春秋,值你家國危難之時,我正坐關參悟大道,於世事失察,不但未能施以援手,反而連你數年前來黃山告急,我亦陷入昏蒙,絲毫不知,以致你慘遭大禍,我實在未盡長者之德,有付當年你先祖夏皇所托!唉!現你已脫卻塵心,道心大成,自成劍仙一脈之鼻祖,成萬世不滅之真身,也算是因禍得福。唉!需知俗世榮華,兒女情癡,不過百年一夢,你今之所得多矣!”

隻見雲頭上落下一來人來,此人正是鴻鈞。

孫風在五歲之時,被前來造訪的鴻鈞一見鍾意,鴻鈞於是向當時的楚國皇帝——孫風之父,求之為徒,說他天生千年難遇之道慧,如能得自己指點,必能成大器。當時孫風之父如何能舍,後來孫風繼位之後,道心萌動之時,鴻鈞正值坐關之際,被虛極道門門主青雲子捷足先登,成為鴻鈞心頭一樁憾事,那青雲子於道之一途見識的確非凡,然不知世俗險惡,絲毫沒考慮到孫風時乃負一國皇帝之重任,當時鴻鈞若能及時出山,將孫風收之門下,憑鴻鈞對人間凡塵無人可比的智識經驗,孫風哪會招致國破家亡的慘禍。

當年孫風深知自家不為南湘所容,禍在旦夕,無耐之下,前去黃山拜謁前夏國國師鴻鈞,以期他能施一授手。自古以來,道門從不正式參與俗世之爭,孫風當時也隻是心存萬一之幸,卻也不敢有很大的奢望。一到黃山,卻見鴻鈞滿身死氣,昏坐於道房,廣成子在旁瀝泣不已,孫風細察之下,駭然大驚。

時值鴻鈞大限將至,身上生機全無,雖因苦苦掙紮,最終得免大難,卻亦魂魄盡毀,成一凡夫俗子,若不是後來機緣巧合,得盤古之生氣,以鴻鈞當時的身子,恐怕熬不到大循環之法修成的時候,便會飛煙灰,身化鴻溟。

後來孫風得知鴻鈞最終免災,猜其應該在生死關頭,最終徹悟道心,已成大道,後來見孫轅身子不能修習自身所創之神劍訣,無奈之下,便欲帶孫轅上黃山,以期鴻鈞能將他收之為徒,化解孫轅身上虛無之謎。

孫風收起心頭以住種種回想,伏身下拜道:“晚輩楚天揚拜見老祖宗!以往種種,均為天揚咎由自取,不敢推委於他人,老祖宗保先祖數千年基業不失,於先祖實是恩德無比,晚輩謹尊老祖宗教誨,不敢有絲毫唐突。”

鴻鈞扶他起身說道:“你既已歸祖姓,今又脫身凡塵,成自家之大道,楚天揚之名實不再適合,還是孫風這個名字暗合自然之天道,不必再改回去。轅兒天資聰慧,大道以成,然其長處與世隔絕之地,世俗智識,實比之十歲小兒還不如,所做種種,不過是按圖索驥,紙上談兵而已,隱慮已然不少。你今又將其獨置此地,而期他能迅速增長凡俗智識,豈不是有撥苗助長之嫌?需知凡事都有其必然過程,欲速則不達,轅兒還是由我帶去黃山,再調數年,待其盡得我多年凡俗心得後,再涉入紅塵,曆一番磨難,方可執掌夏國,托付大業!”

孫轅趕緊過來伏身下跪道:“孩兒謝過老祖宗傳法大恩!”

廣成子一聽,老臉通紅:“此事還是穿梆了!”

鴻鈞扶摸道孫轅的頭,慈祥的說道:“你心中對我還是有不滿之意,你可曾細思我當時所言,我向來不誑世人,又豈能真騙你這個小孩,我之所言雖亦有取巧之嫌,然並非我不喜你為徒,隻因當時我急需坐關,無法抽身,而你一小小雛童,又負創建鬼界和道教之大任,我豈能放心,不能不讓廣成子仙師暫為托管,廣成子道長慈祥仁厚又寵愛小輩,倒也確實比我更適合做你師父,你也不必再另拜師於我,道之一途,我實有遜於你,所強者不過是推論演算耳。我雖已創諸般神通之法門,然我既能創,你亦能為之,所缺不過經驗耳,若以我之所創而授之於你,必束縛你之天性,所得其反。我能教你者,唯世俗爭伐之道耳,此乃長輩之責,不必執以師之禮,你可悟之?”

孫轅說道:“孩兒謹尊老祖宗教誨!隻是我若離去,此地之事如何處置,還望老祖宗明示。”

鴻鈞說道:“我昔年一老友之後輩,姓李名耳,其人老實厚道,處事細謹,更喜其人道慧天成,已經我百十年栽培,道心大成,我當年因溺愛之甚,收之為自家之後輩,未執師禮,現正可托付於你,待你成年後再令他以師禮執之,今可把此地諸事托付於他,定不致出什麼紕漏,你暫可不必理會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