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三章 憐民多殺戮 巫山起雲雨(3 / 3)

天元525年夏至526年春末,淮北華國複國軍北路元帥申公豹、南路元帥黃飛虎用奇謀敗南北五國聯軍,五國國主全崩於梁亡之爭戰,五國一百一十萬精銳皆沒於新起之華國,竟無一人得生。(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前言《華夏複國之戰》)

華國有雄兵無國政,五國存國政而失盡精兵,天下噪動,眾豪傑紛紛乘勢而起——

天元556年初秋,華國複國軍之北路元帥黃飛虎、南路元帥申公豹各挾原大梁境內、南北各郡之當地德高望重者齊聚梁州,議複華國。

申公豹望著大殿外黑壓壓的梁州百姓和刀戟並舉、威風嚇嚇的十數萬雄師,掃了一眼殿內顫顫發抖的德高望重之眾鄉老,滿意地說道:“今我與北路黃元帥在眾鄉老的再三請求下,決定按當年廣成子仙師以天道構思的建國之策,由天下民選天下賢,複我華國國器,為我多災多難的華國百姓選一眾望所歸之賢主,諸位鄉老皆為德高望重之長者,為我華國千萬百姓之代表,請各長者謹慎為之,莫要辜負了天下萬民對諸位的期望!請諸位舉賢!”

眾老鄉不明其意,驚恐不已,俱默不作聲。

“梁民真是愚之極也,皆為不識時務之徒,恐誤我等之大事,惜當初不聽丞相言,稍加提示之。”黃飛虎小聲說道:

“如此才有趣之極,我思其中必有一二之聰慧者,且靜待之。如有至愚者,盡殺之,勿使費聖上之米粟也。”申公豹答道。

黃飛虎大聲說:“關上殿門,勿使殿外喧嘩之聲撓亂各長者之神思!”

眾人大恐,驚惶不已

此時一聰慧者站起來小心的說道:“我舉二元帥之一者。”

餘人大悔,均想:我怎麼就這麼蠢呢。

黃飛虎滿意地說道:“長者之言實無私心之舉,也算是誠心為百姓舉賢。然我二人隻會打打殺殺,長者此舉意欲置華國萬民於我二人屠刀之下嗎!荒謬之至!然言者無罪,且坐下再議。”

良久,另一人站起來說道:“我兄甚賢,去年大水,自己餓著肚子給眾鄉鄰施粥,救活了一百多個鄉鄰,我舉我兄。”

“長者兄今何在?”申公豹和藹的說道。

“我弟神識不清,請元帥千萬不要介懷。”此時一長者離座伏身在地,磕頭不已。

“二元帥之德可昭日月,兄長豈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且弟雖舉你,旁人卻未必,你何必如此不安,弟舉你亦知無成事之可能,不過是拋磚引玉、為二元帥打開局麵而已。”此人說道。

“真是不知死活的畜生,我今天被你給害死了!”其兄心中大悲,昏撅在地。

申公豹心中惱怒不已,緩緩地說道:“長者之兄餓己救鄰之舉,實可推廣。然恐其心思怕是借此收買人心替其謀利而已!我和黃元帥二人不惜自身安危,舉義兵,為爾等退亡國滅家之強敵,爾等不思為民舉賢反存私心,爾等良心何在!我二人率眾舍生亡死之勇士,曆盡千辛萬苦為爾複祖先之故國,爾祖之國為華國也!當年華國曆代國帝為爾等祖輩嘔心泣血,爾等祖輩受曆代華帝數千年之恩惠,如今爾等竟要為謀己之私利,而棄華帝公姓之子孫嗎!我等複華國是為報曆代華帝數千年之恩惠,非是為爾等謀自家之天下也!勇士何在!把這二居心叵測之小人拖下去,莫使其汙穢了眾長者之神思!”

“元帥饒命啊!元帥不是說言者無罪嗎?元帥饒命啊!——”

黃飛虎對其說道:“申元帥不過是請長者兄弟二人去後殿喝茶而已,不必驚惶。”

此時眾長者心中終於有了一些眉目,於是殿內不再那麼平靜,議論之聲不斷傳來。申黃二人終於鬆了一口氣,相互滿意的點了點頭。

此時一長者站起來說道:“我郡有一公姓賢者,其自稱其祖先是一千五百年前的華帝之堂侄,二元帥看此人是否合適?”

申公豹心中怒極,說道:“年代太過久遠,血統恐已混雜;且我看此人必是冒充此事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如此沽名釣譽之徒怎能托負天下!長者想必神思已倦,神識不甚清楚。勇士!後殿備茶,請長者於後殿細思之!”二勇士手持鋼刀如狼似虎的撲過來——

“這可如何是好,恐怕今日我等眾人要被其殺個精光,一定要想出個辦法來。”一知識甚為淵博的長者甚為著急:“華帝之後?最後一代華帝公鈺隻剩了一個兒子公中,後來合國之後改姓公孫,但公孫之後在天元370年絕了種,現在哪裏去找華帝真正的後人?這兩個白癡殺神,自已蠢得不想做皇帝卻還要我等猜這殺頭之迷!等等,皇帝,他們真的不想做皇帝嗎?為什麼不想?那肯定是他們的幕後還有別人,隻是誰還能再管得住他們——他們怎麼一下子就有那麼多兵,會不會是原先梁國解散的軍隊,梁國皇帝梁玉怎麼會把軍隊解散,等等,梁玉,公鈺,名字倒差不多,可他不姓公啊,按說這華國也隻有他才能服眾,可他已下詔退位,連梁國的皇帝都不想做了,不可能離宗叛祖去當華國的皇帝啊,況他也不姓公,等等,祖、祖宗——天啦,這梁國的老祖宗不正是姓公嗎?——太可怕了!”長者知識雖極其淵博,然老年人思維比較遲鈍,想了這麼老半天才完全想清楚,這段時間,又有數人被請去喝茶。當然不是眾人不知死活,踴躍表態,而是申、黃二人等得不耐煩了,指定發言。

隻見此長者以一往無前,舍死忘死的勇氣站起來大聲說道:“想當年我華帝太子公中以一往無前,舍死忘死的勇氣吞並了夏國公主孫後——”

眾長者嘩然:“此君嚇傻了?又多了一個喝茶的,還是自請的——”

其繼續說道:“為酬答為此事立下汗馬功勞的四愛將,特設四國公——”

眾長者皆羞愧的低下頭:“真是丟盡我大梁國眾鄉老的臉麵,娶老婆還要一往無前、舍生忘死的吞到肚子裏去?四國公是靠打仗打出來的,此君竟把四國公形容成拉皮條的——四國公?大梁皇帝祖先不就是四國公之一嗎?難道剛退位的仁武帝與公姓還有什麼瓜葛?對了,肯定是要我等舉仁武帝,但仁武帝不姓公啊,二元帥剛說要舉姓公的,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不管了,肯定是仁武帝!”有時候有句名言非常正確:知識就是力量。其實眾鄉老早就想舉仁武帝,因為他們知道的大人物除了把自己強行擄來的二元帥外,另一個就是當日大梁國人人皆知,如日中天的不敗兵聖梁玉,但因其姓梁不姓公,一直不敢舉,而唯一一個知道其祖宗姓公的卻又是一個老糊塗,想了半天才想起來。僅因為知識不夠以致枉送了許多鄉老的性命,知識就是力量啊!雖還是想不清楚這梁姓公姓的問題,但眾人心中有了目標,慢慢的也就直起了身子,不再那麼害怕。

這眾鄉老平時多住在深山老林或鄉村小院,誠懇老實,年紀又大,且平時處理鄰裏糾紛甚為公道,村民聽二元帥說要讓他們自己派代表選皇帝,心裏高興得不得了,生怕自己選得不好以辜負了二元帥的好意,都把自己最相信的眾鄉老推出來,希望他們能為自己選一個好皇帝;這可苦了眾鄉老,其對種瓜耕田、養魚打獵、婚喪舉禮,處理鄰裏糾紛也算是知識淵博,經驗豐富。但這皇帝真能讓他們選麼?就算真讓他們選,以他們大字不識幾個,連大官也隻識二人(就識這凶神惡刹的二元帥),這可不是鬧笑話麼?幸虧他們雖誠懇老實,倒也沒真把自己在二元帥麵前當成德高望之長者、倚老賣老,而一直小心奕奕,且神情也是膽顫心驚,俗話說:人老成精,這些老人雖從未與當官的打過多少交道,但以他們幾十年識人的經驗,一眼就看出此二元帥實乃殺人不眨眼的魔頭,把他們弄到這裏來隻是為唱一場戲而已,誰當皇帝早就定了,隻不過是想借他們的口說出來罷了,但唱戲卻不給劇本,也實在是太不地道了。“莫不是二元帥真要借機把自己等人殺光?可這對他們又有什麼好處呢?”想到這裏,眾鄉老又開始不安起來了。

其實眾鄉老於此事倒真的冤枉了二位元帥大人,實因他二人認為這是一件太簡單的事了,連梁州城的販夫走卒都知道要選仁武帝,他們以為,活了多麼多年的地方鄉老,還會不如梁州城的那些販夫走卒嗎,見磨蹭了大半個上午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想不清楚,惱怒之下,很是殺了些死不開竅的老糊塗,他們哪知道這些鄉老知識不夠全麵,又很少出外走動,不如梁州城的販夫走卒那麼清楚:仁武皇帝祖宗其實姓公啊!恐嚇之下就是想選也不敢作聲了,真是枉死這麼多鄉老。

此時見那鄉老終於說到了四公這裏,二人頓時心花怒放,喜笑顏開。

“有意思,這老頭還有點說笑話的天份,待會兒把他弄到府裏來,閑時說說笑話,講講古,倒也是不錯的消遣,不知比起我家的老頭(廣成子)誰會更有趣一些?”申公豹有點想走神了。黃飛虎此時鬆了一口氣:“終於說到點子上了,否則再殺下去,聖上那兒不好交差啊,至於死的這幾個老頭嘛,嗯,年紀大了,經不起長途跋涉的折騰,水土不服,為天下的萬民福祉最終不幸客死他鄉。”腹稿都已打好,此二人真的是無法無天了。

那說話的鄉老見元帥二人都在開心的笑,知道自己猜中了謎底,於是心情慢慢平複下來,口齒也越來越流利:“五百年後,昔年的梁國公後人出了一個才冠千秋,曠古爍今一代皇帝——不敗兵聖,就是我前大梁國的仁武皇帝陛下,老朽認為,這天下隻有仁武皇帝才配做皇帝,老朽代表全體鄉老,全天下萬民肯請仁武皇帝當我華國萬民之主,同時老朽個人懇求仁武皇帝陛下順從天道之孝道複祖宗之公姓!”

“此老頭反應雖遲鈍些,見識卻的確非凡,不但能猜到聖上要改姓,竟連我等困擾不已的問題竟被他不費吹風之力就解決了,生造了一個天道之孝道出來,用來唬百姓真是恰好不過了,真是曠世賢才啊,雖老些,但俗話說:家有一老,勝過一寶,看來不能讓他給我家看園子了,要舉薦給陛下才是。”黃、申二人雖凶狠殘暴了些,但對梁玉卻極為投緣,此時已在想為國舉賢了。

“原來仁武帝的祖宗姓公啊,我等怎麼從沒聽說過啊,那些說書的先生也太馬虎了,回去需好好訓斥一番。隻是此老為人真是厚道,有福與我等共享,有難卻自己獨當,你何必還要多此一舉呢,叫皇帝改姓,那是殺頭大罪啊!”眾鄉老雖替他宛惜不已,但知道自己等人都已脫離大難,遂都鬆了一口氣。原來眾鄉所熟知的曆史都是聽書聽出來的。

隻見申黃二人俱都站起來說道:“長者之舉實合天道無私之至理,不管成與不成,都為我華國立下了開創未來輝煌盛世的首舉之功,我等一定將長者舉薦給新帝重用,且長者學識淵博,知我等所不知之事,竟知道原來才冠千秋的仁武皇帝祖宗原姓公,為我華國免失一位曠古爍今的千古聖帝立下了汗馬功勞,長者後麵所說的天道之孝道,實為我等深為讚同,做人哪能不守孝道,不認祖宗,我等立華國之主,隻立公姓,不立外人,若仁武皇帝為大家所公舉為華國之國主,我等一定會勸其認祖歸宗,諸位長者,請舉賢!”

“原來仁武皇帝真要改姓啊。”此時眾鄉老哪裏還敢猶豫,全部起立,大聲說:“我等皆舉仁武皇帝為我華國國主,並全體懇求仁武皇帝遵從孝道,認祖歸宗!”

黃飛虎、申公豹二人大聲說道:“如眾長者所舉!”

黃飛虎忽又歎道:“唉!剛才有部分長者身體疲乏,吾二人因憐惜長者身體,恐其過於操勞,特請去後殿喝茶,不料卻因長途跋涉,竟由此而生水土不服之急症、不幸謝世,為萬民福祉客死他鄉,我二人心中不勝淒涼!嗚——嗚——嗚——還請其同鄉之長者代朝廷送其骨灰返鄉,並替朝廷厚慰其親屬。眾長者需明確的表達朝廷對其撫慰之情,不可說錯了話,表錯了意,以免使百姓對朝廷產生不必要的誤會!以免使朝廷對眾鄉老產生不必要的誤會!!眾勇士還不大開殿門!速請仁武皇帝來殿議事!”——

天元526年秋,新複的淮北之華國開千秋未有之盛舉,由全民舉賢,選原華國華帝公姓之後裔梁玉為華國國主;中秋,梁玉在代表百姓民意之華國眾鄉老、華國複國軍二路元帥黃飛虎申公豹等眾臣再三跪請下,不得已,就國主位,並順從民意,去皇存帝之祖稱,稱華帝,改稱梁州城為京都;為從天道之孝道,在萬民強烈要求下,認祖歸宗,複祖宗之公姓,改名公玉,並以其名為帝號,曰:朕要以寶玉一般純潔無暇之亦心善待天下萬民。天下世人紛紛稱讚不已,稱其為玉帝。

時華國大部民眾慘遭李漠等北國聯軍屠戮,百姓亡十之四五,華國大部分郡縣田園盡毀,山林被焚,河堤決口,許多地方竟成為沼澤。華國玉帝不得已,放棄一統天下之最佳時機,散兵為民,隻留黃飛虎率軍十萬駐北漠原以鎮北方三國、申公豹率軍十萬駐淮水之北雞鳴山以防淮南。玉帝自留神策軍五萬鎮京都。

天元526年冬,天下各國主懾於華國黃飛虎,申公豹之毒辣陰狠,更懼於玉帝用兵神鬼莫測之能,在玉帝盛邀下,齊聚京都,訂十年互不相攻之盟。淮北遂無戰事,然淮南因已無強國坐鎮,群豪紛起,相互之間,混戰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