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方麵來說,與凡人之間的權利鬥爭並無不同,更甚者,連格局上都無有不同,隻不過力量層次上不一樣罷了。
然力量大小不過是外殼,本質上,就那個樣子。
☆☆☆
神界領域。
伊妮亞所構建的神識網絡中,二十一位神祗共唐遠的意識,開始了接觸。
“我想知道,新神,你的領域是什麼?”一道帶著黑暗與毀滅傾向的神識直接地問道,語氣之中頗不客氣。其實除伊妮亞之外,神界相當多的神,包括主神級的,都對唐遠這位‘新神’沒太多的好感。
這除了因為唐遠是留連在凡人位麵的‘異類’之外,還由於他在眾神的眼目之下,卻發展成為他們看不透的一個存在。而自經他之手,神界精靈國主神伊妮亞得到晉升之後,眾神對他的態度,就更莫名了。
在這次正式接觸會議上,如果他能得到眾神的承認,那麼憑藉超出眾神之上的境界,他很有可能一躍而為帥。但若是得不到承認,那麼對不起,眾神並不介意聯手將其壓製在凡人位麵,永遠無法晉升。
就算他一個人的實力可以淩駕所有的神。
神相對與凡人,相當大的一個不同就是:人為了生存或者生活得更好,有的時候會選擇妥協,身可以損著心,但是神不會。
永遠不會。
剛才那道神識所問的,‘你的領域是什麼’,這裏麵涉及到的,是神的核心問題,也是修行之道的一個核心問題。
對於常規意識來說,因為其稟承於混沌,所以一個意識體的核心區絕大部份,是呈混沌狀態的。但是混沌本身不能主事——也就是說,要是一個意識是完全的混沌的話,那麼它將雖然有所感知,但不會有任何趨向性的心理活動,所能做的,隻不過是本能地維持著其存在。
然後,隨著一步一步的認識,當‘我’出現時,好惡也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趨向也就出現了。這時,核心區的混沌意識能量,將成為養分,供應各種各樣的心理趨向——
比如大氣或者猥褻;
比如邪惡或者善良;
然不論選擇哪一種,這種有趨向性的‘意識碎片’每強大一分,則混沌區的意識存在則減一分。如果這種情況發展到極端,也就是理論上所有的混沌意識都轉化為某一種比如‘大氣’的意識指向的時候,則任何有違‘大氣’的其它意識,都會引起它的排斥。
人類由身心環境決定的十二個趨向,就造就了十二種強大的意識碎片,而這十二種強大的意識碎片,成就了十二個能與這種意識趨向契合的神之集團。
常人的心理趨向除了算是比較基本的十二種外,其它零零碎碎的,不知有多少。為了某個相應的意識碎片的強大,就理所當然地要抑製其它的意識趨向。
這就是神要求人‘虔誠’的來源。
一個神可以有多種‘領域’,領域越多,便越能廣泛地從信徒處吸收相應的能量,但另一方麵,這些領域必須可以相互配合,不能出現相互製約甚至是消減的情況。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位神的‘領域’是暴虐,那麼它還可以擁有的‘領域’比如:毀滅、破壞、憎恨等等,但是絕對不能擁有溫和、慈愛、陽光之類,也最好不要擁有平靜之類。
不過,由核心領域的性質向人類延伸所形成的觸角——‘神職’,則可以很廣泛,比如藝術。
藝術可以表現平和,也可以表現暴虐。
那麼,擁有暴虐領域的神將自身的神職擴展到藝術這一類,很正常。而與此同時,擁有‘慈愛’領域的神,同樣可以將神職擴展到藝術類。
如果它們相爭的話,那就不是要毀滅或者發展藝術,而是在‘發展藝術’這個雙方共同默認的大類裏麵,發展‘暴虐派藝術’或者‘寧靜派藝術’。
共存發展,是諸神的基本認知。
如果非此即彼,那人類早就毀滅不知道多少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