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華佗傳之恐怖的魔鬼賈貴的女兒(1 / 3)

正文 第三十六章 華佗傳之恐怖的魔鬼賈貴的女兒

華佗在絕食城的經曆,讓他突發奇想想趁雲遊的空當寫一本行醫遊記出來,這樣既可以把自己在行醫途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又可以把自己遇到的一些特殊的病症和治療方法記載下來傳給後人。於是華佗就利用晚上休息的時間開始寫他的行醫遊記了,遊記開頭就是寫的症痛病村,然後再把從疼痛病村到絕食城之間這段時間自己遇到的事寫了下來,當然隱去了用疼痛轉移法把樹林裏那個商人給捅死了的一節。

華佗繼續朝前走,一路上再沒碰到什麼大的城市,隻遇到一些小的村莊就是全村隻有幾十戶人家的那種小村子,根本沒什麼病人可治。

這天華佗終於來到一個比較大一點的村莊,這個村莊處在一個山穀裏,村子三麵都是高山環抱隻有一方可以出入村莊,山穀裏的土地非常肥沃,華佗一路向村子走去看到村外全是長勢喜人的莊稼,華佗想:“這裏的土地這麼肥沃莊稼長得這麼好,這裏的村民一定過得非常好吧。”正好這時一個村民扛著鋤頭出村來,華佗就向他打聽村子的情況。

村民告訴華佗他們這個村叫金龜村,全村有三百多戶人家是方圓幾十裏最大的一個村莊。華佗說:“村裏的土地這麼肥沃莊稼長得這麼好,你們的日子一定過得很好吧。”

村民一聽歎口氣說:“唉,好什麼好,本來我們村年年風調雨順,全村人的日子過得舒舒坦坦的,結果…唉。”村民說到這兒又歎一口氣不說了。

華佗問:“倒底怎麼樣了,村裏有什麼疾病流行嗎?我是醫生可以為你們治病。”

村民說:“倒不是有什麼疾病流行,其實要是有疾病流行可能還要好些,村子裏出現的是比疾病流行還可怕的事。”正說著,就聽見村裏響起“嘰哩咣啷”的鑼鼓聲,一會兒一支送葬隊伍從村子裏出來,走在前麵的幾個披麻戴孝的女人哭得死去活來的,送葬隊伍,一直朝他們這邊走過來。華佗和那個村民趕緊讓到一邊去,一直等送葬隊伍走過了華佗他們才又回到路上。

華佗問:“村子裏經常死人嗎?”

村民說:“是呀,三天兩頭就要死一個。”

華佗問:“那是怎麼回事?既然沒有疾病流行怎麼會又經常死人呢?”

村民說;“唉,這個說來就話長了。這件事還得從五年前說起。”

原來五年前村裏一個叫賈貴的小夥子出去打工,從外地帶了一個媳婦回來。賈貴的媳婦漂漂亮亮的一個人,結果後來卻生了一個奇醜無比的女兒出來。最開始村民們不知道情況,聽說賈貴媳婦生了女兒都跑去祝賀,叫賈貴把女兒抱出來給大家看一下,可是賈貴打死也不願把女兒抱出來給大家看,大家見了也不勉強。

結果賈貴女兒剛出生幾天,賈貴爸爸就死了。村民們都非常奇怪賈貴爸爸平時健健康康的一個人,怎麼毫無病症一下子就死了呢?人們都想去探個究竟可是賈貴什麼都不肯說,悶著頭就把他爸爸的喪事辦了。剛把賈貴爸爸埋了不幾天跟著賈貴的媽媽又死了,這一下人們更奇怪了。前不久賈貴爸爸去世的時候,賈貴媽媽還好好的怎麼一下子也死了?就在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的時候,過了不久賈貴媳婦也死了。這一下全村的人都騷動起來,紛紛傳說賈貴家有鬼怪作亂把賈貴爸、媽、媳婦都害死了。還有些人懷疑問題出在賈貴身上,因為自從賈貴生了女兒後就沒再見他家的人出過門,而且過了幾天賈貴家的人就一個接一個地死了。最後自從賈貴媳婦死後也再沒見賈貴出過門了。

村民們議論紛紛都不敢再住賈貴家門前過了。過了兩天還沒見賈貴出門,於是村長就帶著幾個膽子大的村民把賈貴家房門撬開,硬闖進去想看個究竟,許多村民想看看稀奇也跟著湧進賈貴家裏,反正人多大家都不怕,管他有鬼還是無鬼了。

賈貴家許多房間都空著,村民們最後在賈貴的臥室裏找到了躺在床上已經餓得枯瘦如柴奄奄一息的賈貴。村長向賈貴詢問這幾天所有發生事情的原因,這時賈貴才斷斷續續地告訴村民們事情的真相。

原來賈貴老婆當生了一個奇醜無比的女兒,女兒剛一生下來賈貴媳婦隻看了一眼就被嚇得尖叫一聲暈過去。賈貴正在屋外焦急地等著。突然聽到從房間裏傳來媳婦的尖叫聲,賈貴一聽趕緊衝進屋去一看媳婦暈倒在床上,接生婆也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吐泡泡,一個奇醜無比的嬰兒躺在床上哭得“哇哇”的。賈貴剛看到那個嬰兒,一下感到一陣眩暈,肚子裏一陳狂屎泛濫賈貴趕緊撫著心口強忍著。慢慢地往床邊靠去,想把床單拉過來把嬰兒蓋住。可是剛走到床邊就實在堅持不住了“噗”一口稀屎吐出來“咚”一下倒在地上口鼻噴屎四肢抽搐。

賈貴的爸媽在屋外聽到動靜也跑進屋來,一看兒子和接生婆全躺在地上一個吐屎一個吐泡泡,再一看兒媳婦也暈倒在床上,床上還有個奇醜無比的嬰兒在哭,賈貴爸媽見了嬰兒當時就悶哼一聲“噗噗”雙雙吐著狂屎倒在了地上。

後來過了許久還是賈貴人年輕抵抗力強最先醒過來。賈貴醒來一看屋裏倒著一排人,爸媽也都躺在地上吐屎,而賈貴的女兒還在床上哭個不停,賈貴趕緊閉上眼睛抓起床單把女兒蓋起來,然後又把自己媳婦、爸、媽和接生婆一一救醒過來,接生婆已經吐屎吐得虛脫了,連賈貴給的酬金都拿不穩,揣在口袋裏跌跌倒倒地走出門去,賈貴爸媽還在不停地拍胸口那口氣還沒順暢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