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1930年 第三十四章 科輝醫院(2 / 2)

回來上海後,財迷把帶來的青黴素菌種投入了生產,由於有先鋒黴素的生產經驗和生產設備,青黴素很快形成了批量。不過由於先鋒黴素麵世在前,過敏反應也少,所以,青黴素的銷量一直比先鋒黴素小得多。

中成藥廠擴大了生產規模,財迷強調要注意質量控製。這年頭,沒有衛生局把關,要行醫、要生產啥藥,沒有行醫許可證,也沒什麼生產許可證。質量就看藥廠醫生的良心了。好在這時大華醫生的良心還行。

比中成藥廠擴大得更快的是抗菌素車間。抗菌素由於是肺炎等病的特效藥,歐美各國都來采購。盡管賣得貴,但供不應求。

因為銷售火,財迷覺得抗菌素的產量還是太低。產量低的原因是每升培養物中的產量太小。財迷讓三鳳從培養的真菌種苗中不斷選擇抗菌素產量高的菌株,淘汰產量低的。又製作了幾個一立方米的大培養罐,分離提取的設備也相應加大、加多。

抗菌素生產的利潤率,比開金礦都高!

聽說日本什麼野田公司也可以生產配尼西林了,財迷就故意把生產的青黴素定價定得比先鋒黴素低一點。

這二種藥在殺菌譜上有所不同,是相互可替代產品。所以,青黴素也不能定價太低了,否則先鋒黴素價格也上不去的。東洋人的青黴素產量不是低嗎?所以價格定高了,還是財迷賺得多。

實際上對青黴素有過敏反應的人,比他的“先鋒黴素”要多,所以他就說先鋒黴素比青黴素高級也是有道理的。

但從生產成本上看,青黴素要比他們的先鋒黴素貴。因為現在青黴菌的產生抗菌次生物的能力低,培養物中配尼西林的含量非常低,所以分離提純就更加困難,產量低而成本更高。

財迷已經在讓三鳳在做先鋒黴素菌種的優選培養,希望能篩選出產量高的菌株來。現在有了青黴菌,就讓她們一並培養擇優。他們的原始菌株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這方麵的技術上,已經有一定經驗。

擴大得快的還有醫院。因為病人都往他們醫院裏擠,不擴大不行。醫院原來用了沿街的一幢樓,現在把後麵的一幢樓也改成了病房,左右加了走廊,圍成了一個院子。在院子中,用木頭搭建了一個長斜坡道,可以讓有輪子的病床推上去。這不是財迷的發明,而是上海專門為醫院設計的樓房,都是這樣,而不用電梯。其它大醫院有電梯的病房,同時也還有這樣的坡道,是不是怕停電?

醫生的問題也基本解決了:來學習的洋醫生到了財迷的醫院。他們實際上醫學技術比財迷還高。

不過財迷也不是沒有可以教的,首先當然是斷肢再接中要注意什麼。再就是抗菌素的應用:功效、適應症、療程、過敏、副作用;還有科輝其它藥物的功效。

中醫“學生”收得比較少,收的都是好學、並有相當基礎的年青醫生,收下直接當醫院的醫生。財迷還叫這些中醫學習西醫知識。中西結合好!

對這些洋西醫,財迷還叫任震宇去講一些中醫中藥,什麼陰陽五行的,把洋鬼子聽得一個腦袋成二個大。

其實中醫也有它科學的地方,中醫是把身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研究的。另一時空的醫學也證明內髒等各零件之間是密切相關的,例如肝硬化了,就會引起這個病人的脾髒腫大。而中醫早就注意了這些髒器之間的關係,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係統地醫。硬套陰陽五行不一定很科學,不過其中還是有很多道理,甚至幾十年後還優先於西醫理論。

所以,應該加強對中醫中藥的研究力度才是。不要外國人說這個不科學,國人也都說不科學;等外國人說把某個中藥成分搞清了,有什麼奇效,然後國人再跟在後麵一哄而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