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1930年 第三十章 斷肢再植
另一時空,青黴素發現後十多年才進入產業化生產,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大規模培養技術沒解決。
真菌大規模培養要向培養罐裏加入大量無菌空氣,如果加入的空氣有雜菌,雜菌在培養劑中繁殖,則培養物被汙染,生產就失敗了。
當然,這個問題對財迷不是什麼難題了。他早就製作了二個小型細菌培養罐,一個二十升培養罐和一個二百升培養罐。無菌空氣是用微孔陶瓷過濾器來獲得的。空氣中的細菌被過濾器檔住了,過濾後的是無菌空氣。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生產方法中用的技術。用棉花塞在一截管子裏,高溫滅菌後,也可以代替這過濾器。
田中曾男的青黴素生產,在這個技術問題上被卡了好久。當然,現在他早就克服了這個難點。他不是搞陶瓷的,他用的是就是棉花,把棉花塞緊在一個筒裏,消毒過後也能截留細菌。不過效果比較差,雜菌容易進入。
現在田中要克服的問題是把青黴素從培養劑中提取出來的技術難題。
抗菌素的提純,要比真菌培養還難得多。真不知道一些YY小說的主人公是怎麼幹的,一下就提純了。
財迷先過濾掉菌絲;再用萃取法,去掉過濾得到的液體中的蛋白質等雜質,把得到的水相液體真空幹燥濃縮。
最後,采用高效液相法(過柱法)提純:他把濃縮液加入到裝滿活性炭等(他找不到矽膠,所以用活性炭替代)物質的細長管一端,用水和酒精混合液做工作液,把濃縮液衝向管子的另一端。
由於各種不同分子結構的物質,在經過活性炭等障礙時,滯留的時間不同;就像讓混在一起的兔子、老鼠、羊和貓等,一起跑長長的障礙賽跑道,最後分出了快慢。兔子、老鼠等還有“個體差異”,跑得有快有慢,而同樣的分子,性能是一樣的,所以出來時就很統一了。
在管子的另一端,把出來的液體一杯杯地依次接出來,看有效成分在哪幾杯中。掌握數據後,就知道什麼時候出來的液要接起來,其它的就可以廢棄。把接到的隻有抗菌素的液體真空幹燥,得到了白色的結晶粉末。
由於財迷在擴大培養和提純技術方麵比田中曾男強得多,這樣,財迷的抗菌素生產已經後來居上,超過了田中他們。當然,如果是搞原子彈生產,財迷就遠遠不如田中了,專業不同嘛。
現在可以在老鼠身上做試驗了。抓了一批白老鼠,把尾巴剪斷,傷口還在雜菌、髒水中放一下,用髒布包了。反正就是讓它們發炎。然後用各種濃度的抗菌素給它們注射,看多大劑量有毒性,最低是多少劑量可以消炎。最後得出一個合理的應用劑量。
財迷把細菌培養車間與抗菌素分離提取車間放在兩個院子,二個車間的工人不得往來。所以,從頭到尾知道抗菌素生產工藝的隻有財迷和三鳳等幾個人。工人隻會某工序的操作,都不知道自己在生產什麼。
財迷不知道青黴素有沒有申請了專利,所以他把提取到的抗菌素叫做“先鋒黴素”。
二鳳又惹事生非了。她把小鳳的寵物,叫做米奇的大老鼠的尾巴給剪斷了。你們把米奇的子孫拿去幹什麼都行,小鳳是不管的。但是米奇不行,養這麼久,它已經認識小鳳了。小鳳哭的,連財迷都哄不住。
財迷沒法,叫三鳳拿了手術包來,戴上修表的放大鏡,說要把剪下來的尾巴給縫回去。這下小鳳才不哭了。三鳳的針線活比財迷好,所以財迷開了個頭,就自己邊上指導,交給三鳳幹了。
原來是準備暫時哄一下小鳳的,誰知幾天後把包的紗布拆了,這尾巴還真的長回去了,隻是有道疤痕。
三月中旬,抗菌素生產出來了,動物試驗結果很理想。但好東西也是要推銷的。
財迷首先去了廣慈醫院。廣慈醫院負責的副院長是個高傲的英國人,在他的眼睛裏,英國人是世界一等人,歐洲的有些白人,如法國人,是二等人,像印度人,大概是四、五等人了,日噴人排在印度人的後麵。大華人,當然在日噴人的後麵。
雖然大華人中有個別聰明的,但他可以相信某隻猩猩學會說話了,也不相信大華人會發明可以消炎的針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