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1930年 第二十八章 側把子駁殼槍(2 / 2)

現在有子彈了。財迷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反正葉家叔侄、阿德、阿毛和阿慶,都要教的,所以,從大龍到五龍,大鳳到四鳳,都一起學。男女平等嘛。

財迷和傅家兄弟是教官。對財迷的射擊水平,傅家兄弟是服氣的。

這次德國新槍與傅家兄弟的那把“德國貨”一比較,發現傅家兄弟的“德國貨”應該也是國內仿造的,不過做得比較精致一點。大華人的仿造能力是相當的強。

財迷也是第一次打駁殼槍。傅家兄弟的盒子槍沒有槍盒,還故意把準星打磨了,以便於插入撥出腰帶。

傅家兄弟對財迷說,準星一點都沒有用的。

現在新的槍都有槍套(盒子)了,可以把槍套駁接在手槍後麵,成了個槍托,像個小的衝鋒槍,孩子們用正好。

傅家兄弟根本不用瞄準器,斜側著槍,憑經驗來對目標開槍。這樣怎麼行呢?

財迷上去,左手握在彈匣處,雙手握槍,瞄準了靶,開了槍。打得很準,不過財迷知道了駁殼槍的缺點了!

它的子彈殼是向上拋的!這麼燙的子彈殼,落到手上都受不了,如果燙到臉上、眼睛,更不得了。而把槍套駁上抵在肩上,腮貼在槍套上的話,這彈殼就在眼前蹦!

第二個缺點是後座力較大。駁殼槍射程遠,達六、七百米,有效射程在三、四百米,所以後座力也大,而單用右手握在較低處時,開槍後槍口必然向上跳。所以要用槍套駁上後,用肩膀承受後座力。

側著槍身開槍,子彈向側麵拋了,解決了彈殼傷自己的問題,不過瞄準器就沒用了。這是嚴謹的德國人不可能采用的方法,難怪他們自己不太歡迎這種槍。

其實大華人流行用這槍,並不是完全因為這槍的性能好。隻不過在清朝後期,各帝國主義列強怕大華人強大,出了一個禁止步槍出口到大華的禁令!而這駁殼槍在手槍中算是最大了,射程較遠,又是連發,所以大華進口得多,結果人們用出經驗了。

財迷以前看過不少自動步槍的結構。回去後,財迷仔細分析了駁殼槍的結構,發現改動現有零件,最多隻能讓拋彈口側到二十度,如果要側向更大角度,全部機構都要從新設計了。那就是新設計一支槍了,不知道要做多少試驗。

盡管財迷是個工程師,還為給小K講課,看過不少自動槍械的圖紙,但也知道,要自己設計一支槍是不容易的。機構是一樣的,但零件的尺寸、重量、公差配合,都是要試好多次,好幾個方案,經試驗擇優得出的。

而按實物測繪後仿造,那已經是人家擇優改進後定下的東西了。當然容易得多。

除非你能記住一支槍全部圖紙,各零件的全部精確尺寸。這個,財迷做不到,就是好同學田中曾男,也不行。

田中也隻能把小野次郎帶去的槍給測繪出來,準備有機會就生產。他們都沒有別的YY小說中主角那麼有本事,隨便一畫,就把圖紙畫出來了。這麼多的尺寸標注、公差配合什麼的,他們都能記住?

與YY小說的牛主角比,財迷還算什麼工程師?慚愧呀!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從側麵裝入子彈。左麵插彈匣,右麵出彈殼。記得有一種老式衝鋒槍就是從側麵裝彈的,是不是毛瑟設計的?駁殼槍的兄弟?

不過彈匣放在側麵,這槍帶起來就不方便了。

財迷最後定了個方案:彈匣從左麵45度斜插入,子彈殼轉到右麵65度處向右、並略向上方跳出。而彈匣設計成下麵是直的,上麵一個小圓弧轉向45度。這樣,彈匣與握把還是平行的,隻是彈匣向左偏了近二公分。用左手握彈匣,雙手持槍更方便了。

沒有槍套。在槍後麵有個鉸接的木頭槍托。槍托向前翻上去後,可罩住槍機和槍口,就算是槍套了。槍托也可以拆下不用。

根據東方人手相對較小,改進扳機和握把的角度,使右手虎口位置移了約一公分。雙手握槍的話,加上握把這一改進,不用肩托時,槍口的上跳也不大了。

這就是後來抗戰中讓東洋鬼子聞風喪膽的“側把子駁殼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