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1930年 第二十四章 再打東洋強盜(1 / 2)

第二卷 1930年 第二十四章 再打東洋強盜

為解決現在資金緊張的問題,財迷向楊副董事長提出一個建議:能不能把財迷在化工廠的分紅提前給他,他想辭去化工廠經理,專門管理自己的工廠?

經一番商議,財團同意先給財迷三萬五,明年再給五萬五,算是財迷五年的分紅。並請財迷任財團高級技術顧問,不用每天上班,每月二百元工資。這也是覺得隻給九萬分紅,少了一點,另外補一點的意思。

所以,美亞財團年會正式開始時,財迷已經成了財團的高級技術顧問。

美亞財團這一年中,不景氣的是紡織廠,但虧損最大的是熱水瓶廠。特別是四季度以來,日噴的熱水瓶以一元錢的低價傾銷,把美亞熱水瓶給打倒了。

當時的熱水瓶殼子是搪瓷(也叫做琺琅)的,或者是鋁的(叫做鋼精),鋁的還更貴一點。亞美的熱水瓶殼就是搪瓷的,是屬於本財團的搪瓷廠生產的。一個殼就要五角,搪瓷廠說已經是成本價了,如果生產臉盆、茶杯,利潤可以高得多。而玻璃膽成本也要四角多,原因是成品率低,隻有百分之三十;另外設備折舊費用大,進口設備,貴。

要與東洋貨競爭,就要賣得更便宜。如何降低成本?搪瓷廠和熱水瓶廠的頭頭們爭了起來。

財迷本不想管財團的事了,但聽到是給日噴貨給擠的,而且奇怪為什麼不用竹殼熱水瓶以降低成本?所以站出來說,他來了解一下情況,看能不能解決。

沒有用竹殼,是因為從歐洲發明杜瓦瓶(熱水瓶膽)、形成產品,就是用搪瓷殼的。可能歐洲人沒用竹器的習慣?或者當時的市場定位就是在高收入的階層,沒想到過用竹子做殼?結果亞洲也就這樣照傳了下來。

這些人,不會用價值工程分析一下:這熱水瓶的使用價值主要是瓶膽,殼應該比瓶膽更便宜才對。

做竹殼不難,財迷回來後,拿了個熱水瓶殼給他手下的竹匠看了,說了大概要做怎樣的東西,財迷小時候是見過竹殼熱水瓶的。竹匠就削了竹篾,編了起來。第二天,就編了十來個樣品,財迷選了一種,對底部的固定作了改進要求,產品就定型了。

瓶膽成品率的提高工作,就麻煩了一點。財迷去了熱水瓶廠,視察了二天。設備是當時最先進的,自動生產線。發現主要問題在於生產線上玻璃加工溫度的控製上。生產用的熱源是煤氣火焰,但火焰大小是靠工人的經驗來調節。火太大、太小,生產出的都是廢品。

供應煤氣的是上海自來火廠。

財迷知道上海人把火柴叫自來火的。但這個時空的管道煤氣廠可能跟了自來水廠的名,起名字叫做自來火廠。

這管道煤氣的壓力老有波動,所以生產線上的火焰也不穩定。

財迷在各架機器的煤氣管道上加裝了氣體流量計,讓工人看著流量計調節火焰,質量就穩定下來了。瓶膽成品率提高到百分之八、九十了。

油漆後的竹殼定價為一角五,還有足夠的利潤率。美亞的熱水瓶降價到六角五,銷量大增。

為此,財迷除了辦了個竹器車間外,後來還把熱水瓶中橡膠墊圈拿到他自己的橡膠廠生產,算是“以權謀私”了一把。

而美亞財團更是看重才彌先生了,這樣就救活了一個廠,這二百元一月,太值了。

二月中旬的一天,財迷帶著傅保田和三龍來到江西路一帶,想找銀行問問貸款事項。

傅家兄弟早已經會開汽車了,成了財迷的保鏢司機。大龍、二龍也早學會開車了,輪到三龍在學開車了。

停好汽車後,走了幾家銀行。銀行的職員都蠻客氣,但現在政局不穩、經濟低迷,對工業的貸款比較緊。所以有些銀行婉言拒絕,也有說要對財迷的科輝公司作一點側麵調查後,才能最後決定。

財迷從一家銀行出來,想再多走幾家銀行,看看有沒有更快能決定、有更優惠利息的。他們走的是與江西路垂直的一條小馬路,突然,前麵有人在打架。

交手的是一個日噴浪人和一個大華大漢,日噴浪人用東洋刀,大華人用一把大砍刀。有七個日噴人站在一輛黑色黃包車旁,背對財迷他們在觀戰。有三個大華人,站在戰圈的另一麵,也在觀戰掠陣,還叫喊助威,是山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