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周時,禮樂治世七百零六載,分封天下於姬姓諸侯。然王權更迭,風雲不測,多有外姓覆權代國。
至戾王初年,周氏興兵三十萬征討秦氏,然慘敗骨寒關。至此,周氏衰微,群雄並起,拉開了戰國的序幕,史稱,春秋戡亂。
再一百三十五年,天下諸侯經過了長達百年的混戰之後,四個最大的諸侯國站到了曆史前台,他們是秦、晉、唐、齊。此時的周王室雖說仍舊保有神京一地,但早已名存實亡,他們王室的命運不過就是成為這四個國家的牽線玩偶罷了,不過四國雖是狼子野心,但人人都想占得大義,以周王室的名義一統天下,所以名義上倒還對周天子禮讓有佳。
至於後來,秦、晉、齊三國聯軍假借周天子名義,合力伐唐。但彼時,大唐騎兵威不可當,先後擊破三國聯軍先鋒部隊。可是晉將張潛,竟乍敗將唐軍誘於泗水之畔,再引洪濤,水淹大唐十五萬騎兵精銳,至此,大唐一蹶不振,更是被一路攻陷了大唐國都平京城,也就是現在的楚國國都平京。
大唐從此也就分裂成了楚、北唐、北燕、南唐四國。直至如今,除了楚國還算春秋鼎盛,其餘三國,都已是風雨飄搖。。。。。。
“老師,你不用這副惋惜的表情,這件事我也知道,要不是唐國先惦記人家秦國的河東十郡,最後也不至於被群起而攻之。我倒是挺佩服那個張潛的,畢竟彼時的唐國可是帶甲百萬,騎兵更是一時無兩。他能夠一戰消滅一國精銳,他是真的有點東西。不過既然彼時已經滅國功成,為什麼三國不瓜分了大唐呢?”
蔣方言捋著花白的胡子,神色更添幾許黯然。
“你以為他們不想?隻是除了秦國,其餘兩國均是與大唐互不接壤,就算彼時瓜分了領土,但是那都會變成秦國口中的肥肉,隻要秦國想要,還不是俯仰間全都進了自己的口袋?”
“我稍微明白一些了,與其一朝瓜分,最後被秦取利。倒不如扶植自己的政權,還可徐徐圖之。”
想到此處李洵暗自搖了搖頭,似乎有些惋惜,曾經稱霸大路東方的大唐,隻是一戰,便落得個四分五裂,這國與國之間的戰鬥,果然不是兒戲啊。
蔣方言拿起手中的書卷,重重的砸在了李洵的頭上。
“年紀輕輕怎麼一副悲春傷秋的樣子,哪裏有年輕人的朝氣,多向你皇兄學學。”
李洵翻了個白眼,好似很不服氣,這一切自然被蔣方言看在眼裏。
“怎麼?你不服氣?你都十六歲了,你皇兄在你這個年紀已經胸中藏萬卷了!而我卻還隻能在這裏教你讀曆史!”
“行行行,我皇兄了不起!那既然他都那麼了不起了,您就別再逼我了行麼?北唐的皇帝又不需要我來做,天塌了我皇兄頂著呢。要不您就行行好,今天的課就到這吧,您放我出去玩兒去,讓我也找找年輕人的童真可好?”
蔣方言被李洵氣得胡子一翹一翹的十分滑稽,不過他想了半天訓斥李洵的理由,卻發現對方說的都對。確實,隻要這北唐還有太子在,未來必定可期,這個二皇子確實學多學少不重要,他要是過於優秀,反而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想到這蔣方言忽然有些開心。
“算了,老夫也累了,那二皇子你就自便吧。”
李洵如蒙大赦,手中的書卷一撇,還未等蔣方言回過神來,就已經一溜煙的跑了出去。
蔣方言無奈的搖了搖頭,給了李洵一個評語。
“難成大器。”
北唐國都上京城今日格外的緊張,因為有傳言楚國的使團到了。
由於兩國接壤,且北唐的實力遠不及楚國,刀兵相見已經成為了兩個鄰居的日常,而北唐自然是勝少敗多。也正因如此北唐的百姓多多少少都有些害怕自己這個國出同源的鄰居,倒是對自己身邊的另一個受氣包北燕很有好感。
此時方進正午,上京城的街道上忽然間炸開了鍋,沿路的百姓仿佛見了鬼一般慌張的分流向街道的兩邊,一個個都瞪著眼睛觀察著遠處的楚國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