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據說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這個魂魄就會像他的屍體一樣停留在異鄉,受著無窮無盡的淒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火的奉祀、食物的供養和經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回於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死者的屍體安排就緒之後,就要舉行招魂儀式。
關於招魂一說,在我國起源較早,周代時期就有文獻對招魂做了詳細記載,死者親屬要從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麵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連呼三聲,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於衣,然後從屋的後麵下來,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這件"衣服"被人所穿著,染上了人的肌膚香澤,有著"肉體"和"氣息"的雙重聯係;魂魄也許會被它所吸引,依著熟悉的味道或形狀而歸附回來。據說過去的傣族,幾乎家家都準備著叫魂的"魂籮",招魂的時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裏,放上白米和白線,表示要把靈魂提回來。
有的招魂儀式,是非常有職業特征的,比如漁民的招魂、挖礦人的招魂等,他們有一套特殊的祭奠習俗。關於此類招魂,後文詳述。
招魂儀式的舉行,必須選擇一個相當的日子。到了那天,喪家就在門前樹起招魂幡,或者掛上魂帛。有的地方親屬還要登上屋頂呼喊招魂,讓死者的靈魂回家來。據說,這是滿族等遊牧民族的遺風,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來吊唁,幫助料理喪事。後來這成了滿族人普遍的喪俗。
由此可見,不同職業,不同民族關於招魂這一喪俗也不盡相同……
這一習俗也產生了一種神秘的職業——招魂師。
招魂師大多為年長者,類似於巫師一類,有的地方也稱這類人為神婆神棍等。雖然現在人們不再迷信這一套,但在許多少數民族以及香港等地,招魂依舊經久不衰。尤其在上世紀末,交通信息不發達的年代,有多少枉死他鄉的人無法魂歸故裏。
看似簡單的“工作”卻也隱藏著危險,畢竟是和死人打交道,免不了晦氣,而招魂過程中要是招來遊魂野鬼也是極其危險的。
?
在中國,要說這最重要的節日,非春節莫屬。遠方遊子,他鄉過客,都趕在三十這天回到家裏,一家團聚,其樂融融,而團圓飯也成了中國人心裏抹不去的情節。
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家頗有資產,剛畢業,七七八八也換了好幾個工作,卻總不能如意,一轉眼就年底了,雖無顏麵對辛勞的父母,但手中積蓄所剩無幾,再不回家路費都成問題。回去之前我思索許久,還是提前打了電話。
父母依舊在那再熟悉不過的汽車臨時停靠點等著,已經有些佝僂的父親一把接過手中沉甸甸的行李,母親一個勁兒地說回來就好。快到家時,老遠就看到滿頭銀發的爺爺拄著拐杖站在門口。
爺爺在村裏算得上輩份最高,十裏八村頗有威望。老一輩的人都信鬼神一說,爺爺自然也不例外,在門口擺下一個掉了瓷的搪瓷盆,放了幾張火紙點著,對於這件事我早已見怪不怪,雖然不信這一套,但老爺子既然信,也就順著他罷了。
這就是所謂的“跨火盆”。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其意義在於趨吉避凶,跨過火盆,則象征著蓬勃興旺,希望生活像火一樣越來越旺,並希冀用火去除一切晦氣。在不同地方對其叫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廣東雷州,稱其為“過火海”,福建惠安叫“跳火群”。
“大國還沒到家麼?”大國是兒時的玩伴,穿開襠褲時就廝混在一起,後來他讀完中專就下學打工去了,前幾年聽說在珠海一家水產公司工作,說白了就是打漁,聽他說一般都是晚上工作,雖然辛苦些,卻也掙得盆滿缽滿,去年春節回來見過一麵,皮膚黢黑,卻顯得格外壯實,還把老家土房推了重新蓋上了三層小洋樓,迄今為止,這是村裏唯一一座。這也讓周圍叔伯阿姨對大國另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