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0章:後記之自貢前世今生(1 / 3)

“胖娃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想吃嘎...”

兒時的我,拉著外婆的手,走在釜溪河上的新橋時,便總會念叨這首歌謠。

對那時的我而言,趴在橋邊,垂眸看著腳下的潺潺釜溪河,卻遙望著成都的錦江,想象著有一天,我能去往天府之都——成都生活。

可現下,我在成都生活了十多年,卻又魂牽夢繞著自貢的前世今生,尋找著她曾經的動人故事。

自貢“因鹽設市”,“自、貢”兩個字便是由“自流井”和“貢井”兩個鹽井的名字合稱而來。

她被稱為“千年鹽都”與“恐龍之鄉”,同時,又享有“南國燈城”的美譽,不過,在完成這本書之前,我對她的了解,僅僅隻是一個不太發達的三線城市。

自貢建市很晚,也就八十年的曆史,但自貢的文化,要從東漢時期講起,而從那時生活下來的人們,便是自貢的原住民。

我算不上原住民,因為,父親那裏是湖廣填四川時才過來的,母親那裏是從重慶過來的,直到外公帶著全家在自貢安家後,我們才在自貢紮根。

從我這輩開始,才算是真正的自貢人。

我的家在自流井光大街,被譽為“川省精華之地”,也是一個與鹽韻密不可分之所。

據載,“自流井”這名兒最初本是一口古鹽井的名字,因“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鏨鑿所成”而得名,即自噴鹵水。

其起源各說不一,認為始於晉、唐、宋,或始於明的皆有,但隻有明代嘉靖年間(約1522—1566年之間),禮部郎中熊過在《答李令論稅糧釋鹽策冊籍事中》一文中有較為清楚的記述:“富義,鄧關井,久在坍塌。其新開自流等井,課程自可兌補原額。無井灶丁,自可經免虛賠。”

即在當時,因富順、鄧關一帶的鹽井坍塌廢棄,自流井周圍便由湖廣、陝西舉家入川而來的商紳大舉開淘舊井,鑽鑿新井,鋪筧理灶,從而開掘了“自流井”鹽井群,而自貢地區的井鹽生產中心也開始從富順、鄧關一帶向該地區轉移。

到明末清初,該地鹽業發展迅速,至清代鹹同年間(1851—1875),便進入鼎盛時期,鹽井達900餘眼,且氣鹵兼優,而“富庶甲於蜀中”,成為“川省精華之地”。

抗戰期間,日本侵占了我國沿海一帶,並斷絕了海鹽的內運,使得自貢井鹽成為湖南等內陸省區的主要供應,即鹽業史上的第二次“川鹽濟楚”。

為順應軍用民需,以及鹽場人士之籲請,四川省政府於1939年9月l日,批準設立自貢市,取“自流井”和“貢井”兩鹽井合並之名,自流井也隨之改稱自井鎮,後來又劃為自貢市的一個區,並且是自貢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如今,自流井已成為自貢的老城區,雖然發展緩慢,但依舊保留著許多鹽韻文化遺址,諸如老街與小橋井等,成為了老自貢的代表地區。

坐落於自流井的光大街原名叫複興街,是當年自貢市區通往榮縣、威遠、樂山方向的要道。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複興街周圍井灶密布,有鹽井、氣井上千口,沿街道的右麵(今海潮寺一側),商鋪林立,熱鬧非凡。

但是,在1939年10月到1941年8月期間,遭受日本侵略者7次狂轟爛炸,被投下炸彈1079枚、燃燒彈465枚後,複興街慘遭毀滅,一片狼藉。

“被小日本兒炸光了,所以叫光大街。”這是我外婆的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