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鍾道:“讓我看看。”
南率把玉帝聖旨遞給郢鍾,郢鍾接過來一看,是一首詩:
“下界人間大唐天子李隆基示下,天子乃天之子也,天子就要遵守上天之規定:上天早確定,仙子非凡人。下界君臣民,不得戲玉英。今有玄宗帝,淫亂汙仙裙,略施小懲罰,警告後世君。”
落款是高天上聖玉皇大帝陛下。
郢鍾道:“不好,玄宗要遭殃了,我們快些回去救陛下。”
南率道:“依我看來,玉帝不會懲罰玄宗帝本人,怕是對他身邊的人要懲罰吧,天子天子,畢竟是天的兒子,我想。”
“也許是吧。”郢鍾正要把玉帝聖旨丟棄,南率道:“嗨,你摸丟了,丟下去被下界的凡人看到了,天下會更加大亂,傳到玄宗皇帝手裏就更不好,會導致玄宗不安的,你給我。”南率結果聖旨,放進衣袖裏藏起來。
兩人飛速往長安城飛去。
大唐天寶十四年。
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一個巨大的火藥桶便這樣被楊國忠引爆了。
範陽城節度使軍營大操場上。
三萬雄兵整裝待發,雄赳赳、氣昂昂,正在聽安祿山戰前講話:“同胞們,兄弟們,我大唐自從太宗皇帝繼位以來,整頓吏治,國泰民安。不料到了本朝,陛下風流成性,隻顧自己快樂,不顧民間百姓的死活,重用讒臣楊國忠,現在我們秉承上天旨意,殺進長安,為國鋤奸,為民除害,現在我命令,前路先鋒,出發——”
安祿山以史思明、蔡希德、崔乾佑為東路先鋒,舉兵十萬,浩浩蕩蕩往東都洛陽進發,安祿山命令史思明等三將軍,務必要迅速攻占東都洛陽,隻有攻占了洛陽,叛軍才有立足之地。安祿山把洛陽作為自己稱帝的基地。
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各個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守軍或逃或降,隻顧自己逃命,不顧百姓死活,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當時鎮守洛陽東門的唐軍是將軍封常清,鎮守南門的是將軍高仙芝,再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叛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突襲洛陽,封常清和高仙芝拚死力戰,最後敗北,高仙芝與封常清敗兵從西門突圍,將剩下的兩萬殘兵會合後,放棄陝郡,退守潼關。
安祿山謀劃在洛陽稱帝,不急於攻取長安,遂派崔乾佑屯兵陝郡,相機而動。天寶十五年一月(756年1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叛軍開始著手攻打潼關,由崔乾佑負責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