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爺爺奶奶的愛情
關於他們之間的愛情,那是1922年的故事。
爺爺出生於1922年,那是屬於他自己一個人呱呱落地的故事,直到1944年那才是他們之間相互的故事。
那一年爺爺剛滿22歲娶了17歲的奶奶,兩個人相差5歲,卻絲毫沒有多大的埋怨,爺爺沒有雙親,他在外幹活,奶奶做飯補衣,兩人相互持家,每天粗布麻衣,倒也不羨煞旁人,那個年代有這樣的風貌也著實不常見。
爺爺那個時候是生產隊的隊長,解體(就是那啥老一輩那個時候的生活)一天領著一大堆人幹活,倒也有些威望,奶奶每天給他送飯,天亮又送他走,晚上一起歸家,勞累了一天相互打了洗腳水洗了腳便等著明天的到了。
那是兩個人相互勞累的生活。
後來陸陸續續有了自己的孩子,那個年代,沒有醫療設備,也沒錢治病救人,當然庸醫也當道,就這樣爺爺奶奶的第一個孩子兩歲了都走了,那也是我的第一個大伯。
蟬蟲夏鳥,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那時候爺爺依然是個夏天穿草鞋滿坡走,冬天穿滿是補丁布鞋的好丈夫,好爸爸。
那個時候煤油燈見證了多少的心酸苦樂,也給了不少的溫暖。
爺爺不抽煙,也不沾酒,倒也不是現在不喝,是因為一直都不喝,反正奶奶也說過他滴酒不沾,你說那個年代誰嘴裏不叼一根旱煙解悶,有酒誰不想饞一口,就我爺爺,唉~就我們周家的子子孫孫都是祖國的優良花朵,社會好公民的好傑出代表。
我爸爸也不抽煙,當然也不喝酒,我想應該是傳承了爺爺的優良品德,當然有可能也是因為我媽不讓,但他也不能沒應酬不是,可反正在我們麵前我是沒見過他喝酒抽煙的樣子。
後來,聽說爺爺奶奶總共有過十三個孩子,我爸爸是第十二個,他應該還有一個妹妹的,到最後也隻剩下了我爸爸一個,聽說那個年代,五毛錢夠買一斤大米,一稱(就是十斤)豆子可以交給老師當學費,一毛錢不止是買一隻筆那麼簡單。
所以爺爺奶奶狠命(不管怎樣)也讓爸爸努力讀書,當別人家的孩子正在因為學費而愁的時候,我爸爸已經會打算盤點珠,當別人家的孩子正因為要幫家裏人幹農活,今天一天不能去學校上課的時候,我爸爸早就坐進了教室,別人穿爛布丁,補巴褲,沒鞋穿的時候,我爸爸有奶奶用扯的布做的新衣裳,新褲子,新鞋,新帽子,新筆袋。
爺爺也不是傳說中的地主,別人家照煤油燈都要借別人家光的時候,爺爺讓爸爸盡管照著看書寫字,因為自己窮,不能讓子子孫孫也跟著步後塵(就是一樣),那個年代爺爺能有這樣先進的思想,不像別人一樣自私得覺得隻要能娶到媳婦就不錯了,真的很難得。
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想讀書,因為外在原因,內在原因,多多少少零零碎碎的原因,破碎了多少人的夢想。
後來有計劃生育的實行,我爺爺為了不當罪人,自己主動結紮,還退去了隊長之位,可以說是真的很偉大。
也就是後來,我爸爸能有這樣的成就,少不了,爺爺奶奶的可以說是那種無私的奉獻,和那個時候不拮據的——愛的偉大。
後來爸爸學業有成,就有了和媽媽之間的故事,他們兩個可以說都是知識分子,誌同道合,很快就有了感情,爸爸帶媽媽回去的時候,奶奶把平時根本不舍的吃的東西,都拿上了桌,還蒸了白米飯,炒了肉,之後兩家見麵商討,都同意他們在一起,結婚的時候可以說是就擺了幾桌子酒,請相鄰吃個飯,不像現在的定地方大擺宴席,穿婚紗,找伴郎,跟花童,他們之間可以說是先成家後立業。
爺爺沒有雙親,自然沒有過過傳說中惡婆婆的生活,當然她也不會那麼對媽媽有惡婆婆的形象,媽媽也是心靈手巧,幫著奶奶相互持家,街坊鄰居有事也伸出援手,畢竟我媽媽學了些知識,懂得自然就比他們多一點,那個時候是七幾年的故事,也是他和我媽媽之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