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第十三章(2 / 2)

昆克蒂烏斯的遭遇讓士兵們震驚和憤怒,尤其是當他們看到昆克蒂烏斯尚且存活,但已無意識的身軀時,他們變得不能自已。在得知普路托的嫌疑以後,他們馬上搜尋普路托。當他們發現普路托已經離開軍營後,他們也跑出軍營,在附近各處搜尋普路托的蹤跡。而過了幾天,普路托逃回城裏,他偽裝進城,但被人認出。那時城中居民早已知道昆克蒂烏斯和普路托之間的事情,因此他們把普路托捆綁起來,帶到尼莫西斯廣場上由他們自己公開審判。人們七嘴八舌地問普路托為什麼要殺死昆克蒂烏斯,普路托一口否認,說他根本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然而他的逃亡讓他的一切言語都變得沒有信服力,於是人群就在尼莫西斯廣場上把他處決。在那之後,議員和保民官們才從人群中走出來,站到普路托的屍體旁,處理後事。雖然普路托被人民倉促處死是不合法的事情,可民意左右判決又不是少見的事情,隻是這次他們做的更加直接一點罷了——這也算是公民享受過度自由的一種弊病。

昆克蒂烏斯被運回城市後,人民圍繞在他的身體旁,他的下肢已經由於毒素的擴散,開始腐爛了,不過人們仍然能清晰看到他在呼吸,在與死亡抗爭。因此人們為他的遭遇感到悲傷的公民哭得更厲害了,這是一幕確確實實的人間悲劇。之後,他的身體被放在了火葬台上,焚燒了。對於這件事,幾位哲學家與醫生事後站出來說,當昆克蒂烏斯還有存活下去的希望時,草率將他焚化其實是一件相當欠考慮和野蠻的舉動。但不管怎麼說,沒人知道昆克蒂烏斯當時是不是還有意識;是不是還能感受到外界的信息;他是感受到極端的痛苦,力求一死,還是正在鍥而不舍地與死神米爾寇鬥爭。因此關於這種事,爭論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昆克蒂烏斯死後,他辛辛苦苦召集和訓練的兩萬名士兵變得狂躁不安,軍營各處都出現逃兵,軍官將校們也跟著普通士兵離開軍營。在珀琉斯接替昆克蒂烏斯到任時,已經有兩千人逃跑了。於是珀琉斯在全國征召預備役,可這一工作也不順利,許多被劃定為預備役的人團結起來,反抗國家的調派,甚至攻擊前來召集他們的士兵和將官。因此在那年的三月份,珀琉斯不得已隻帶著自己的兩萬名軍隊,還有共同議事會派來的一萬名士兵,在霍齊亞和托雷維耶哈交界處的奧克特蘭山穀布防,這裏是通往安奎利塔斯地區最便捷的途徑。

很明顯,昆克蒂烏斯的死讓安奎利塔斯人重新陷入到混亂的狀態中去,畢竟當時沒人能有媲美於昆克蒂烏斯的聲望、才能與地位,最關鍵的是,沒人能像他那樣受到士兵們的愛戴。普路托的這種做法無疑是愚蠢的,但我們翻閱曆史,會發現安奎利塔斯不斷重複著相似的事件。個人恩怨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使國家被私人利益攪動地混亂不堪,這是我們安奎利塔斯人,甚至是特朗西特斯人永遠保留下來的劣行之一。是的,每次到了千鈞一發之際,我們會放棄這些惡行,可我們能知道,楚士和阿加佩圖斯還能容忍,還能保佑我們幾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