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絕技4
洗髓經:
相傳中國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從印度經由海路東度來中土,在廣州上岸,北上遊曆中國各地,最後落腳於今日的河南嵩山少林寺。達摩祖師在中國看到僧人長年靜坐,多靜少動,身體因此欠缺平衡而不健康,於是於少林寺教導僧人健身的功夫以平衡其身心發展。後來達摩祖師圓寂並葬於少室山附近的熊耳山,因為傳言有人看到祖師,後人好奇的開棺察看,發現祖師遺骨已經消失,隻留下一隻鞋子於棺內。接著僧人在祖師的遺物中發現一個膠封的鐵箱,裏麵有兩部以梵文著作的經書,這兩部書就是聞名的《易筋經》與《洗髓經》。
洗髓經原文: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此名靜夜鍾,不礙人間事。白日任匆匆,務忙衣與食。三餐食既竟,放風水火訖。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晚夕功課畢,將息臨臥具。大眾鹹鼾睡,忘卻生與死。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撫體歎今夕,過去少一日。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顯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報,四緣未能離,四智未現前,三生未皈一。默視法界中,四生三有備,六根六塵連,五蘊並三途,天人阿修羅。六道各異趨,二諦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見見非是見,無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見離,得了涅盤意。若能見非見,見所不能及。蝸角大千界,焦眼納須彌。昏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為《洗髓》。須侯《易筋》後,每於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寬空虛,正宜納清熙。朔望及兩弦,二分並二至,子午守靜功,卯酉幹沐浴。一切惟心造,煉神竟虛靜。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惟虛能容納,飽食非所宜。謙和保護身,惡癘宜緊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須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災害逼。渡河須用筏,到岸方棄諸。造化生成理,從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機,漸進細尋思。久久自圓滿,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載餘。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隨意任所之。一切無掛礙,圓通觀自在。隱顯度眾生,彈指超無始。待報四重恩,永減三途苫。後人得此經,奉持為宗旨。擇人相授受,叮嚀莫輕視。
洗髓經解釋
無始鍾氣篇第一這個是本篇篇名。代表本篇要說明的是宇宙萬物的根源、一切心物本體性質。
“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於元氣。”
凡夫的眼耳見聞能力,如果隻是以過去的經驗、思維來使用,是很難實際了解到這個本體的,不然就不叫做凡夫了。任何人如果能參悟了解到這個本體,就算是隻有一點點消息,也非常的有幫助。
元氣就是我們生命的基本能量。簡單分類來說,我們平日依賴呼吸、飲食維持身體功能,把這空氣、食物、水轉換為能量來提供身體所需,這個能量是屬於後天的。許多練氣功的朋友,多半是練得了這後天的氣,強化了把呼吸、飲食轉換為能量的功能。而元氣,也可以稱作先天之氣,是伴隨著生命而來的,存在於生前死後。這先天之氣與整個宇宙所有生命的能量是一貫的。如果參悟了生命的本體,了解這元氣的生成道理,便算是開啟了這能量庫之門,開始可以去開發運用這生命能量了。
“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
能量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生生不息、運轉不停的。就算耗盡而導致現有生命的死亡,也隻是表現了一個運轉循環的低潮外象而已,低潮一過,生命便又成為另一個型態再出現,並沒有真的減少消失或增加。既然這生命能量是運轉不停的,則必然有其運轉的脈絡、方向,這個脈絡就是”理”。氣的活動既然有其道理脈絡可循,而這理自然是由這元氣能量運動而被我們發覺的,所以才說“理無氣莫著”。這氣與理兩者一致交並運作,無法分開。
“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穿金與透石,水火可與並。並行不相害。理與氣即是。”
元氣關係著我們的生與死,而且是流動不停的,如果想要用方法把氣聚在某個部位,或者想引導它往一定的方向行走、或者想要讓它停止不動。這種練法剛開始時看似有效果,其實會帶來很多問題。有的人一直想感覺到氣到了哪裏、停在哪裏,結果到後來多半是精神幻想而已,所以執著在身體的生理反應上的都不是正確的練法。
這裏再說明這生命的能量其實是不受遮障或限製的,萬物依靠這股能量而生存,這能量不但可以穿金透石,而且入火不侵、入水不溺,可以與矛盾的物理現象並存而不相違背。換句話說,理與氣的關係也是如此。
“生處伏殺機,殺中有生意。”
中國黃帝陰符經有一段類似的話:“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前麵說過,生與死隻是一種生命能量的循環起落而已。外象的上升謂之生、下降謂之死。不過一般人不曉得這一點,拚命追求好的外表,不要壞的事情來臨,因而產生了許多顛倒混亂的行為。這個能量循環的上升時,便代表了未來下降的來臨,能量衰退時,也同時意味著未來生機的展現。要知道無論練習何種功夫,練得再好,也避免不了最終的病痛與死亡上身。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一味的為了貪求維持好的現況而做一堆徒勞無功的事來阻擋未來的趨勢。我們應該要懂的是了解生命的脈絡、原理,順隨這循環的上升下降,掌握這上下的脈動,進而獲得生命的真理,才能在這人生的順流逆流裏來去自如,輕鬆自在。仔細看人生這條河,為何有人可以如履平地,有人卻一再翻船。現在看了這本洗髓經,以後有機會時多觀察一下那些成功的人生舵手,當可以有所心得。
“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
前麵解釋了理與氣的表麵關係,這裏再詳細說明理氣互為體用的意義。體與用,勉強可以空氣與風之間的關係來比喻(比喻時常是解釋形上學最好的方法),沒有空氣,風則無從生起。相對的,沒有了風,我們也難以感受氣的存在。所以要想了解”體”便要從”用”上麵來著手。從觀察現象、研究其動靜,來揣測分析”體”的端倪。這樣雖一開始不十分確定,慢慢的便可以找出這體的端倪了。
“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非理亦非氣,一言透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