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寫在最前麵的話(1 / 2)

《新順之鋼鐵世紀》是我的第二本書,也是我一開始就作為長篇小說而寫的第一本書。很多老讀者都知道,《天下節度》一開始隻是一個在龍空上發布的兩千字出頭的小片段,是在列拉狐和很多朋友們的支持和鼓勵下,才成為一本兩百多萬字的曆史小說。

以前和編輯聊天的時候,曾經有說到過一個現象:很多作者的第一本書都很不錯,但是第二本、第三本就泯然眾人矣,越來越差,反而沒有第一本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特色,最後消失在網文界。究其原因,無非是第一本書寫之前,作者往往在資料和感情上已經考慮了多年,有了充分的積蓄,然後噴發出來,自然精彩的很。但第二本第三本雖然文字越發純熟,但腹中的積蓄卻淺薄了不少,水平就陡然下降。所以新人最難的就是第二本書,正如nba有新秀牆,網文界也有“新人牆”,翻不過去就被淘汰,翻過去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了。我聽了後,當時頗有些有些戰戰兢兢,但也有些躍躍欲試,想要看看自己是泯然眾人,還是能夠如蟬脫蛹,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在確定第二本書的選題的時候,我也猶豫了一段時間。坦率的說,網文是一種市場化程度非常深的休閑娛樂方式,作者很多時候極大的受到讀者們的傾向性的影響。我確定的這個題材肯定是不如三國、明末、靖康之類的討彩,畢竟這些曆史階段已經有了很多先人的開拓,讀者一般都對當時的曆史人物比較熟悉,也比較容易形成代入感,自然也比較容易紅。而寫新順這個架空題材,相對於來說讀者不容易讀進去,可能會出現仆街的現象。但是我覺得一本曆史小說如果要真的叫好,能夠抓住讀者的心,讓讀者記住,就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提出了一個問題;二、令人信服的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幾年來最紅的幾本曆史小說無不是如此,例如《竊明》、《篡清》、《1911新中華》等。這些小說幾乎都有一個看法,中國近代化的深重苦難相當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一個少數民族集團建立的,由於這個少數族的統治集團的利益和主體民族的利益往往並不重合,所以在遇到強大外敵的時候,統治者往往會選擇出賣整個國家的利益,而保存自己這個小集團的利益。而且這個隻占全國人口極少數的集團為了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還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來愚化和弱化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還對其先知先覺的精英加以屠殺和摧殘,所以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才如此的艱難,付出的代價是如此的慘重,以至於今天的中國人還感受到其餘患。於是小說的脈絡就很簡單了,一個來自現代的全知全能的穿越者回到過去,扭轉了曆史的車輪,推翻了異族的統治,然後中華民族就能順利的走上近代化的道路,blabla……。再誇張一點的還有“勒石燕然,拓疆萬裏!”雲雲。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到整個全球的範圍,近代化成功本來就是一種極其“罕見”而且艱難的現象,除掉位於西歐、北美幾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的列強以外,剩下的幾乎所有的後發國家的近代史都是極其悲慘和黑暗的,充斥了恥辱和欺淩,並非隻有中國一家如此。在這些國家裏,遭到屠殺和掠奪簡直是司空見慣,亡國滅種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在這些後發國家裏,很多統治者可是屬於國家的主體民族的,可是大多數一樣失敗了,甚至直到今天,很多欠發達國家的還隻是形式上的**,整個國家還在近代化的過程中,更勿論現代化了。

即使那少數幾個近代化成功者,難道他們當時的生活就光明嗎?導致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餓死近百萬人的愛爾蘭土豆枯葉病;克裏米亞戰爭後,俄羅斯為了向國外出口大量穀物換取工業化資本而采取了所謂的“解放農奴”,讓農奴為自己贖身付出大量的金錢並且剝奪了村社的公有土地,交給善於經營的農場主,結果在糧食出口大幅增加的同時,農村卻出現驚人的饑荒,失去了村社保護的農奴成群結隊的餓死;日本明治維新時被賣到南洋做妓女的農村少女和勞作終年,卻吃不到一口自己種出的大米的農民。這些都是近代化的成功者,可是他們的日子也不比那些失敗的好到哪裏去。難道在1644年某一個漢人英雄崛起打敗了滿人的入侵,最後一個王朝是漢人,中國的近代化革新就能成功?那些苦難就能減輕?人民就能過的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