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mba智庫百科。
金本位製
金本位製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製度。在金本位製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幹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彙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parity)來決定。金本位製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曆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製:金幣本位製、金塊本位製、金彙兌本位製。其中金幣本位製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製即指該種貨幣製度。
目錄
1金本位製的形式
2金本位製的基本特征
3金本位製的實行曆史
4金本位製崩潰的主要原因
5金本位製崩潰的影響
6金本位製案例分析
6.1複歸金本位製可行性分析
7參考文獻
金本位製的形式
1、金幣本位製(goldspecie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製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製,盛行於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製度的三大特點。在該製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彙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並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製,對彙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製度下的彙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製,波動幅度不大。
2、金塊本位製(goldbullionstandard)
這是一種以金塊辦理國際結算的變相金本位製,亦稱金條本位製。在該製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係受到限製,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製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製兌換金塊。可見,這種貨幣製度實際上是一種附有限製條件的金本位製。
3、金彙兌本位製(goldexchangestandard)
這是一種在金塊本位製或金幣本位製國家保持外彙,準許本國貨幣無限製地兌換外彙的金本位製。在該製度下,國內隻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隻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製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彙,外彙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實行金彙兌本位製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製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製地買賣外彙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塊本位製和金彙兌本位製這兩種貨幣製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金本位製的基本特征
1、金幣本位製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製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
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
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製消除了複本位製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彙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製度。
2、金塊本位製和金彙兌本位製
金塊本位製和金彙兌本位製是在金本位製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製。這兩種製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隻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製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麵的限製(如英國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金彙兌本位製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隻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製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彙,再以外彙兌換黃金,並將準備金存於該國。
金本位製的實行曆史
在曆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製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製,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製——金幣本位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製隨之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複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複金本位製。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複典型的金本位製。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隻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製,這就是金塊本位製和金彙兌本位製。
金塊本位製和金彙兌本位製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製的一係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製。該製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衝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製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彙兌本位製,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製度也逐漸開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彙兌本位製也崩潰了。
金本位製崩潰的主要原因
金本位製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占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於購買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製的崩潰。
金本位製崩潰的影響
金本位製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為各國普遍貨幣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是因為廢除金本位製後,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戰,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貸幣流通和信用製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彙價的劇烈波動,衝擊著世界彙率製度。
在金本位製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彙率製度也有較為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彙率的決定過程變得複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彙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彙率製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係。
金本位製案例分析
複歸金本位製可行性分析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本輪金融危機後,對於目前美元主導的全球經濟秩序的質疑空前升溫。當今全球約三分之二的資產是以美元來計價的,而美國現在采取的救市政策措施似乎不可避免導致美元貶值。一些有名的主權財富基金投資專家將資金從政府債券中抽離,轉投到黃金市場;以為“未來的嚴重通脹將幾乎不可避免的導致政府債券崩潰,符合邏輯的結論是我們最終回到某種形式的金本位製度。”
正是基於對現行國際貨幣體係的不滿,以及圍繞國際貨幣問題的各種陰謀論的抬頭,使得金本位製再度受到關注。有些學者提出世界貨幣格局應返金本位製(goldstandard),提議“重建布雷頓森林體係”或“新金本位製”,以求形成穩定的國際貨幣體製。典型的設想是全球所有國家同時加入金本位製聯盟,來一致確定其貨幣相對於黃金的穩定關係。
支持者認為複歸金本位製有一係列優越性。一是金本位貨幣自身具有“剛性”價值;現行的信用貨幣不僅容易貶值,而且可能導致虛擬金融財富無節製膨脹;二是發達國家難以通過發行紙幣來進行國際剝削,因此比較公正;三是各國貨幣不再有彙率的困擾,不存在彙率操縱和套彙牟利的可能,國際投資和貿易體係將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在1960年代曾撰文表示支持金本位。他在《黃金與經濟自由》(goldandeconomicfreedom)一文中寫道,在金本位製度下,一個國家的信用額由這個國家的有形資產規模來決定;沒有了金本位製度,也就沒有了安全的價值儲存載體,政府幾乎可以不受阻礙地沉溺於瘋狂的信貸創造。赤字開支純粹就是一種將社會財富充公的陰謀;而金本位製度會嚴格約束這種赤字開支,起到保護大眾財產權的作用。
盡管格林斯潘在擔任美聯儲主席後逐漸離棄了支持金本位的觀點,但現在不少人回頭稱讚格老確實有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