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之章(1 / 2)

“趙啟明,你的成績單……”

對著班主任鄭老太讀完模擬考試成績後那種有些恨鐵不成鋼的眼神,趙啟明馬上配合的低下頭做羞愧狀,不過這也不過是表麵上給鄭老太個麵子而已,畢竟她除了羅嗦點人還是不錯的。

趙啟明是淮南市第三中學高二(4)班的學生,“這孩子聰明是聰明,不過就是沒把精力都用在學習上,成天也不見他搞什麼小動作,可成績就是上不去……,隻要努力,一定能考個好學校!”從開始上學起,當著趙啟明的父母說過這種話的老師隻怕也不止一打了。

他頭幾次聽著還有點感動,聽多了以後就沒什麼感覺了,甚至還有些不屑:除了語文學的漢字和數學學的算術可能在生活裏還用得到一點,苦苦背下那些外國人聽不懂的外語和早已經升天幾百年的曆史人物的生辰八字,除了應付考試還有什麼別的用處嗎?以這個作為“成材”的標準,這樣的材不成也罷。

趙啟明倒是蠻羨慕那個創立共和國的毛老爺子的,他老人家當年讀中學的時候隻有語文數學兩門主課居然也敢交了三年的數學白卷,還對校長說自己以後用不到的東西就不需要在上麵浪費精力……換了現在,早給當作不良學生的典型踢出學校了……

那時候的校長居然也同意這樣的觀點,還把毛老爺子收做得意門生。趙啟明有時候會心懷惡意的想:要是咱們國家早幾十年就推廣這樣的教育製度,那麼單隻是個英語,大概那些現在一個個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數學家什麼的有一大半就能給搞得別說進大學,隻怕高中也未必畢得了業吧……那樣也未必不好,至少那些後輩的可憐學子們要背的生辰年月也能少上那麼幾個。

很多年後他才明白自己當時想錯了,要真是這樣的話,中國的專家學者不知道要比現在多出多少來,就是現行的教育製度,才使很多在個別領域裏有特長的人,無法接受更高的教育,沒有獲得施展自己專長的機會,從而成了廢材。

當年在看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時有一段話趙啟明深為認同。福爾摩斯對華生醫生解釋自己為什麼連地球繞著太陽轉的知識都不知道的時候說:“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對我破案有任何幫助嗎?我的大腦是有限的,所以我隻能選擇那些對自己的事業有幫助的知識裝進去,這種無用的知識我知道了也要盡快忘記,免得它白占了我大腦的空間!”趙啟明也是一樣,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倒更希望能把學校裏強塞進去的那些對他想成就的事業無用的東西也忘個幹淨,好裝些真正用得上的東西進去。

想到這裏,趙啟明保持著裝出來的羞愧表情進入了走神狀態,鄭老太之後的長篇大論隻傳到耳邊就被自動省略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