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了補貼,越獄吧(1 / 2)

在位於東京都偏僻的一處郊外,佇立著一座造型新式的刑務所,以主樓為中心,整體成扇形樣式向外圍擴延。一塊塊操場區域有序合理的劃分,是為了讓在這裏接受再教育的人有更貼近正常社區的活動範圍,且裏麵的各種生活和學習設施一應俱全。

至於為何要給一座監獄配置這麼多的人性關懷設施,原因自然是這裏關押的不是一般刑事犯罪人員,當然更不是關押重犯亦或是死刑犯的高級別監獄。

雖然地理位置上是亞洲國家,可日本的製度卻是學的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福利社會,自然在人權這方麵也要盡心盡力,尤其是關乎到青少年的方麵。

其實不用仔細分辨就能發現,在這裏服刑的都姑且是一幅幅稚嫩的臉孔吧,那都是一個個年滿十四又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

即使許多老油條擺出一副凶橫霸道的姿態,但臉龐上的一顆顆青春痘可騙不了人,犯事的時候多數都還是些不知輕重的愣頭青罷了,這才進的少年刑務所,或稱少年管教所更貼切吧。

這裏待遇比普通的成年人監獄好了不知多少倍,有獨棟的教學樓、圖書室,甚至還有室內體育場館,外麵還劃分了許多活動場地,有一個足球場,四個籃球場,還有一個野球場地,都是按正規賽事來設計劃分的。

總之就是外麵學校有的這裏一應俱全,外麵學校沒有條件搞的這裏也有,比如主樓的後院還有一塊蔬菜大棚地。

不過有句話說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算這裏提供再好的條件,那本質上還是一間少年犯管教所,說穿了仍然是一座看守嚴密的刑務所。

不服就幹的戲碼屢見不鮮,但卻沒有圍毆的情形;當然各個團體間的摩擦更是家常便飯,甚至於還會為了大棚裏的方寸土地打的不可開交。

隻是不同於其他地方,矛盾再大,在這裏也隻允許在公平、公開的圍觀下,進行一對一挑戰。不允許出現傷筋動骨、下死手行為,而且無論輸贏都要接受禁閉一晚上外加罰抄課文的懲罰。

就像外麵的學校、社會,這的刑事所也有著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任何敢於越界的人,首先不是受到管教所獄警的懲罰,而是來自於底層規則的自發約束。

標榜自己是西方民主製度的日本,那必須人權至上,‘犯人也是要有人權的,更何況是未成年人,總要先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和條件。’這是一位人送外號“班長”的家夥說的。

而這位班長就是自這所“安誠少年刑務管教所”剛建成以來就第一批入駐的老人了,而來已有三年了,起先還有不少人進進出出,但從第二年開始就鮮有人出去再進來的,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誰都不想在成年前回到這裏了。

班長,顧名思義就是班級裏的輔助老師工作的第一助手,哪些同學擅長什麼學科,又欠缺什麼;哪些同學最近有什麼困難、煩惱;哪些同學又沒遵紀守規,那必須做到心知肚明、清清楚楚,這才是一名合格的班長。

班長雖說是這裏所有人對他的稱呼,其實更是對這項公權力的承認,他不過是和他們一般大的少年,名叫竹簡之,還是一名混血兒,這個看外貌就知道了,有這完全不同於亞洲人的高鼻梁和大骨架身材,據說這部分是遺傳自母親的血統。

對於竹簡之的身份傳言,那真是人雲亦雲,說什麼的都有,不過最廣泛認同的一個版本是一位有和警衛、教員關係好的同學那傳出來的。

據可靠消息稱:班長是有至少四國血統的,中日英法,中西結合,而且是取各家所長的改良基因,畢竟有傳聞他在入獄前的體、智測試評分中都取得了驚人的優異成績,據評分專家估算他的智力在230-255之間。

其實所謂的法國血統也不然,這也並不嚴謹,因為竹簡之的母係族圖裏,外祖父固然是法國國籍,但曾外祖父和曾外祖母都是英國人,隻不過他們結婚後就搬去法國生活了,直到老死也沒回過英國。

倒是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是在英國結婚的,而他的母親小時候也是在英國長大的,中學後才回到日本讀書的。

至於他的日裔血統就來自外祖母的遺傳了,不過外祖母的本身也是混血兒,是中日混血,身份也是複雜的很,那段曆史也不是一時半會說的清的。

對了,他的父親可是正兒八經的華夏血統,所以體內3/5的血可是炎黃子孫的。

說了半天還沒說他是犯什麼事進來的,簡而言之就是“防衛過當,過失殺人”,因為犯事的時候剛滿14歲,而且中間還有段複雜的內情,最終還是被判了4年零6個月的有期徒刑。

從被抓成為嫌疑人那天起開始算,實打實的他還得再吃一年半的牢飯才能出去,不過十八歲後就得轉監了,因為今年他已經十七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