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寧府地處江南省,瀕江近海物產豐饒,因大晏先後幾代國君巡幸江南皆到金寧,故又有“南都”的美譽。
時值九月,桂榜新放,便已有不少中舉的舉子迫不及待踏上進京的路程,希圖來年會試一舉中第,從此平步青雲。
舉人老爺們意氣風發,呼朋引伴,送行的親眷、隨行的仆從、送考的差吏,或坐轎,或趕車,或乘馬,城外官道上車馬絡繹不絕。
這番盛景,怪道人們說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
顧道立於路旁,饒有興致地看著這幅與後世截然不同的景象,落在身旁的劉老秀才眼裏,分明是不得誌書生對功名的羨豔。
故而老秀才歎了口氣,叫了一聲“明常。”
明常是顧道的表字,以往先生訓話,顧明常哪敢怠慢,必恭聲應喏,垂手聽訓。可此時這位學生仍出神地盯著官道上已遠去的隊伍。
劉秀才並不惱怒,看自己學生頭戴儒巾身穿一件漿洗褪色的麻布襴衫,縱使其生得劍眉星目,儀態不俗,也不免令人感歎一聲英雄氣短。
他知道自己這個學生是有才學的,奈何不得其時,鄉試兩應不中,加之老母年邁不能沒人照顧,便熄了科舉的心思。現靠販賣書畫勉強維生,蹉跎至今,已二十有五了。
老人回想自己生平,也是屢試不中。後來開館教書,最近又被縣太爺招為幕賓,終究於科舉上毫無建樹。
恍惚間竟與自己這學生有種同病相憐之感,“明常啊。”
“啊?”顧道這才驚覺老秀才是在叫自己,“老師有事,哦,老師有何吩咐?”
劉秀才見他一幅心不在焉的樣子,語氣也重了幾分:“治學之道,首在修身。明常不可急躁。”
見顧道終於回過神來,他也不再多說,指了指顧道背著的書笈道:“那經文你要用心抄,府台大人崇佛,這是縣父母送與府台大人的幾樣壽禮之一。
是我知你字好,幫你攬來的。若兩位大人滿意,日後抬舉抬舉你,強過千百兩紋銀呐。”
顧道口中稱是,心中卻老大不以為然。隻是礙於此時的身份,不得不對老秀才恭敬又加。
兩人又在路旁聊了一會兒,老秀才仍不放心,拉著顧道在旁近的茶攤裏坐下,一邊開導他仕途經濟之道,一邊再三囑咐他把壽禮經文抄好。
眼看天色將晚,顧道起身告辭。老秀才留宿被他以家母年邁夜間不能離人回絕。
“老師留步,學生告辭了。”顧道執了個弟子禮,轉身要走,又被叫住。
“把這個帶上。”老人說著遞給他一個包裹,顧道驚奇道:“老師午前從縣衙那邊拿經文時手裏就拎著這麼個物事,竟是給我的?”
打開一看,裏麵滿滿的都是雞蛋。
老人笑著,眼裏帶了些得意:“家裏老母雞下的,味極鮮美,便送些與你。”
說著搶過顧道的書笈,小心翼翼地把包裹裝了進去。
見顧道要推辭,他又正色道:“不是與你的,進城一趟不知給家中老母帶些吃食,好意思說是我學生。”
“如此,多謝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