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初入世,桃花源裏
公元168年,東漢建寧元年,天下動蕩。
桓帝逝,靈帝立。12歲的劉宏從堂叔那裏接過了千瘡百孔的大漢江山。
朝堂之上,外戚專權,竇皇後一家把持朝政號令群臣;四野之濱,旱災、水災、蝗災等災禍泛濫,四處怨聲載道,百姓民不聊生。
靈帝少年氣盛,不甘大權旁落,終於在含羞忍辱了十年之後,聯合宦官推翻外戚竇氏。自此誌得意滿,以為天下太平,便縱情享樂。
宦官集團推翻外戚,受皇帝寵信,肆意妄為。朝中忠直大臣奮起反抗,又豈能喚醒無道昏君?反而招致無邊禍患。於是,史上第二次黨錮降臨,宦官汙蔑陷害,殺負有盛名的太學生李膺、範謗等100餘人,流放、關押800多人,多慘死於獄中,株連聯合上書的書生無數,一時間天下震驚,忠臣離散,無數有識之士掩麵痛哭,大漢根基已損,末日將至。
夕陽日落,冷冷照進洛陽巍峨宮城,一抹如血顏色染遍,黑暗漫長的夜晚將要來臨,而在這一片末日景象之中,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那一年花開得早。小鎮外田野裏已是一片姹紫嫣紅,爭奇鬥豔。河水環鎮而流,蜿蜒無盡。走過入村的彎拱橋,便可見到參差起伏的宅院和街上往來的純樸農民。這裏是江州東南的一個小鎮村落,它根本排不進江州六縣十二城,似乎也不屬任何一城管轄。
這裏最大的是村長,而所謂縣官州牧離這裏有五百裏地距離。
這樣的小鎮在這廣闊天下不算多,但也絕不少。鎮上約有三百餘戶人家,大多是農民,他們幾乎祖祖輩輩都過著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未到過比五百裏外的墨縣更遠的地方了。
所以相對來說,這江州這天下有更多的人終其一生也未聽過未見過這世上還有這麼一座小鎮。
它無名,因為地狹人少,不與外界往來;它有名,因為“乾坤顛倒,歲在壬辰。”的預言將由此地某人而始,而終。
但是現在,它依然隻有一個隻被鎮上人及偶爾過來的雜貨郎才知道的名字,叫做“桃花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琅琅書聲從那一片桃花林裏傳來,傳過撲麵春風,傳過青石板道,傳進往來的大人耳中。每逢這時,便可在這些辛苦了一輩子的百姓臉上,看見或是欣慰或是自豪的神情來。“咱家的孩子也能識字讀書了,沒準以後還能進鄉試縣試考個秀才呢!”秀才,已經是他們最高的期望了。
桃花源裏桃花林,桃花林裏桃花庵。桃花庵前種桃樹,桃花仙人開歡顏。以前桃花林隻是村子的一片樹林而已,如果非說有什麼人喜歡,便隻能是每到桃子成熟時跑來摘桃的頑皮孩童了。而自從教書的劉先生來了之後,這裏便成了桃花源百姓心中的聖地。
聖地啊,在這天下九州,方圓千萬裏,人口四萬萬的大漢帝國,能稱為聖地的也隻有佛、道、儒、墨、法、陰陽、浮屠七家而已,而這七大聖地,也無一不是傳承千年,人才輩出的絕世高地。
然而,桃花源的百姓不知道這些,估計他們便是知道了也不會有多大反應,正如村西頭的老王因為劉先生教兒子讀書,特地提了幾斤野味去道謝時說的一樣。
“先生你說自己無為無能,也就會做個教書匠,可是我老王啊,就佩服你,為啥子呢,因為在這麼個年頭裏,你還會教孩子們讀書識字,守禮知法“老王頓了一下,開心的笑著道:\"那天咱家狗子回家說自己有了大號,叫‘憐花’,說是因為自己看見桃樹邊有棵小花要枯了,心裏難受就去告訴老師,老師說自己有慧根,便替自己取了這個名字,還說了一句,奧,是什麼仁人愛人,萬物偕同。我老王是不懂學問的,不過那天看兒子那麼高興,還特別認真的說要好好孝順我,哎我這心裏真是又高興又難受,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反正我就是覺得劉先生你了不起,比那些什麼大人物都了不起。\"
了不起,是村裏人對劉先生的一致評價。這評價,不管是村南那有點無賴喜歡喝酒罵人的張瘋子,還是村裏最富有的酒樓沈掌櫃,都毫無置疑。
如果說村裏有誰不認同這個評價,那也隻有劉先生自己了。
先生是從村東來的,那也是去往墨縣的道路。那時候莫老頭正和往常一般在村頭倚著那塊大青石曬太陽,陽光灑在那破舊青衫上,也灑在那把不知用了多少年的二胡上。莫老頭眯縫著眼,嘴裏輕聲哼著一段醉風塵,\"我本是那高樓上散淡的人兒……”而恰在這時,耳邊聽到一個清朗卻又沉鬱的聲音“老丈,打擾您了,請問這裏是何方何地?”
莫老頭心裏真的不高興有人打擾他,便不耐煩的道:“你來都來了還不知道麽?”
那人似乎一怔,轉而卻是一聲苦笑,“老丈,我這讀書人沒太出過門,現在也是迷了路走到哪算哪,還是煩請您告訴一聲。”
莫老頭這才不情願的睜開眼,卻看見三個人。為首的是個青年,年紀大約二十七八,一身白色儒衫,腰間掛一塊黑色佩環。麵容清朗,神情從容,眉宇間卻隱隱有一絲沉鬱之氣。在他身後不遠處站著一個婦人,帶輕紗鬥笠遮住了麵容,那一身紫緞長裙卻明顯出自富貴之家。婦人手邊牽著個男孩,大約十二三歲,麵容不似中年人那般清雋,雙眉入鬢,兩耳垂肩,眼中眸光若隱若現,卻正是一臉好奇之色的望向他那把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