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桃源風水(1)
第一章:桃源風水
詩雲:
風水真亦假,
命運了無蹤。
無常乃真諦,
歲月摧青鬆。
據《桃源野史》所載,“桃源”一詞,其典故緣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在西南邊陲群山峻嶺之中有一個村子,名叫桃源村。據村上長於穿鑿的閑人傳說,當年因為大詩人陶淵明曾夢遊桃源村,因此才有了名篇佳作《桃花源記》流傳千古。
穿鑿的傳說雖然無可考證,但時間一久,便越傳越廣,於是便有閑人墨客慕名到此造訪,因此在千百年來,桃源村也就慢慢地在崇山峻嶺之中小有名氣了。
桃源村坐落在群山環抱的一個山間平壩上,在它的黃金時代,每逢陽春三月,整個村子在緋紅的桃花掩映之下,便顯得格外迷人。白牆瓦舍,雞鳴狗跳,孩童嬉戲,鳥語花香,好一派農家之樂的吉祥景象!
一條清溪河從村子的西頭流進,彎來拐去之後,再從村子的東頭流出,這不但為村子提供了灌溉之利,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靈氣,還為村子提供了一條通往外界的水上通道。沿河還有一條通往外界的官道,也不知修於何年何月,官道上鋪就的青石板雖然早已經麵目全非,卻依然可以讓人雨天行走也腳不沾泥。
清澈的河水,微波蕩漾;水中的遊魚,成群結隊;清溪河兩岸,微風拂過,便見柳影婆娑,稻穀飄香,再伴之以漁歌唱晚,不得不令偶爾撞入的外人好生愛慕,流連忘返。
好一派詩情畫意,真不愧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
即使是在兵荒馬亂的年月,這裏依舊是風平浪靜,不見硝煙之影,不聞廝殺之聲。對於改朝換代,政權更迭,似乎都與桃源村民毫不沾邊。他們隻是緊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訓,春種秋收,傳宗接代,休養生息。
不知何年何月,也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位頗具仙風道骨的風水先生,大家便不由得好生奇怪,不多久,那風水先生的身邊便裏三層外三層地圍了好大一堆人,聚精會神地聽那風水先生講道:“我遊遍天下,可從來沒有見過像這桃源村的第一絕佳風水。這便是是上天賜給人間的第一吉祥福地。桃源村人真是好福氣啊!”
然而,這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卻並沒有因為這是上天所賜的第一吉祥福地而永世長存。隨著人口的繁衍與劇增,土地的日漸貧瘠,生態的迅速惡化,再加上長期與外界隔絕及世代承襲下來的陋習,這個世外桃源也不得不世風日下,貧窮與災難也就接踵而至了。
後來,有一位邋遢潦倒的癩頭和尚雲遊至此,接著便有人上前請教:“據說這桃源村是上天賜予人間的第一福地,為什麼卻隻有困苦與艱難和我們相伴?”
那癩頭和尚卻說道:“這隻因你們少見多怪,何曾聽聞風水輪流轉!都已經改了多少朝,換了多少代了,這桃源村的好風水嘛,早就跑得天遠地遠囉!”
那癩頭和尚說完之後,便口占一絕:“風水真亦假,命運了無蹤,無常乃真諦,歲月摧青鬆。”
村民們聽後,都難解其意,於是,那位癩頭和尚不但沒有化得一點殘湯剩水聊作齋飯,而且再也沒有人去理睬他了。
寒來暑往,星移鬥轉,曆史的車輪並沒有因為桃源村人的戀舊情結而止步不前。於是,時光老人便將這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連同這裏的所有老幼人等,都毫不留情地帶進了新的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