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素衣女子(1 / 2)

1947年剛剛入秋,鴨綠江中下遊接連下了好幾場大雨,江水猛漲,眼瞅著就要漫過江堤了,住在江邊的人家不得不攜家帶口的往堡子上跑,有親的投親、有友的靠友。

堡子在江東,離江較遠,地勢較高,加上有鎮裏的民兵晝夜巡防,相對安全很多。堡子麵積不大,但是人口卻不少,原著居民大部分是滿族,漢族主要是山東淘金人的後代,還有不少朝鮮人。

這裏的朝鮮人大部分是清朝末期以來的移民,也有一部分是偷渡過來的。移民來的人以種植水稻為主,一般都住在堡子裏;而偷渡來的大部分住在江邊,以捕魚和種地為生;也有在堡子上蓋個小房,做點小買賣的。

堡子上的人習慣將這裏的朝鮮人稱為“高麗”,比如叫朝鮮男人為“高麗棒子”,叫朝鮮女人為“高麗娘們兒”,當然,“高麗棒子”有時也泛指所有朝鮮人,包括朝鮮女人。

其實,“高麗棒子”可能是口誤,原意應為“高麗幫子”,一幫一夥的意思,就像這裏的人稱山東移民為“山東幫子”一樣,字麵上是“幫子”,可說出來的時候,聲調就變了,“山東幫子”變成了“山東棒子”。有趣兒的是,這裏的朝鮮人將堡子上的漢族、滿族等所有講漢語的人統稱為“山東棒子”,當有人叫他們“高麗棒子”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很受傷,立即回敬一句:“山東棒子”!

這天一早,天空放晴,雲開霧散,幾天來的陰霾被太陽一掃而光。太陽像剛剛生出來的一樣,又大又亮,嶄新嶄新的,天空也跟剛剛洗過似的,幹幹淨淨。

“再不晴天身上就焐出毛兒來了。”民兵連長富誌儉一邊往鎮政府走一邊在心裏說:“可算是把太陽盼出來了!”

盼望太陽出來的還有一群小孩子。這一大早,孩子們還沒吃飯就從家裏跑出來,有的光著腳,有的穿著布鞋,專挑泥濘的小水坑踩,踩得水花四濺,濺得他們從頭到腳像個泥娃娃,邊跺腳邊有節奏的拍著手大聲念叼:天老爺、別下雨,蒸了饅頭都給你!天老爺、別下雨,蒸了饅頭都給你……

富誌儉看著這些淘氣的孩子不由得笑了,他咪縫著眼睛大聲衝他們說:“看把衣服弄髒了,回家不挨揍呢!”

孩子們聽到他這麼說,淘得更歡式了,動作更大更誇張,邊踩水邊往四處跑。他抓住跑在最後的一個小小子,問他“曙光,你爹呢?”這個叫曙光的小男孩也不吱聲,努力的從富誌儉的手中掙脫出來,邁著還不太穩當的腳步跑著去追前麵的大孩子去了。

富誌儉嗬嗬的笑著,推開鎮政府的門走進去。他本以為自己是第一個到的,沒想到鎮長和民政助理已經來了,屋裏的長條木椅上,還坐著五、六個人,其中有個瘦瘦的穿淡青色短衣、白色長裙的姑娘,富誌儉覺得特別眼生,好像沒見過。

從姑娘的穿著打扮上,富誌儉看出她是一個朝鮮人,因為漢族、滿族人平時不會穿得這麼素。而朝鮮民族又稱素衣民族,他們喜歡白色,有的女人甚至從頭到腳一身白。富誌儉心想,這一大早的,朝鮮人來這裏幹什麼呢?

鎮長老葉見富誌儉進來,急忙說:“誌儉呢你來得正好,剛想讓人去喊你呢。你看有這麼個事,咋整好?”然後對民政助理郎玉梅說:“小郎兒你給學學。”

郎玉梅看了一眼素衣女子,向富誌儉說:“早上我來的時候,這幾個朝鮮人就在門口等著了。他們說這個高麗姑娘的娘前兩天到江邊的林子裏揀蘑菇,到現在都沒回來。”郎玉梅停頓了一下,接著說:“他們這幾天也出去找了,沒找著----哦,對了,這姑娘沒有爹,她爹沒了好幾年了,就娘倆兒。”

“會不會是迷路了?”富誌儉說:“下大雨下得轉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