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預言(2 / 2)

“嘿!別忘了這門課程可是參加考試的必經課程!”他的同伴拉住了他,小聲說道,“有其他的導師在運動場邊看著呢!你明年就要參加奧林匹亞了,難道你想不參加考試就直接離開學園?”

“哼。”之前的學生顯然被說動了,他停了下來,嘴裏還在嘟囔著,“導師們這是怎麼了,柏拉圖可是不會容忍這種騙子進入學園的。”

西奧多羅注意到了學生們的反應,但他並沒有理會。他隨意地坐在了沙地上,開始說話,他的聲音不高,但每個字都清晰可聞。

“修辭學是運用語言的技藝,而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語句。每一句話要麼是真的,要麼是假的。”他沒有任何開場白,直接開始了課程內容。

“每一句話都代表了一個事實,要麼是說話者表達了真相,要麼是說話者在說謊。”西奧多羅根本沒有看學生們,他好似在自言自語。

“如何判斷一個人在說謊?其實是在判斷說話者的主體的認識與他所說的內容是否一致。如果主體與內容是一致的,就是真的,反之,就是假的。”

“這好像有點問題啊?”亞裏士多德聽到這裏,感覺到了一絲錯愕,“真相應該是話語的內容與談論的對象一致,而非與主體一致吧?”

“也許你們會說,為什麼真不是說出的內容符合了現實的情況,而是符合主體的認識呢?”西奧多羅的話語還在不斷傳來,“這是因為,每一個人都隻能認識到現實的部分,而非現實的全部。如果要求,他的話和現實相符,這其實是不可能的任務。”

“普羅泰戈拉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對於同一個對象,不同的人對它的認識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刮過體育場的風,有的人覺得它是冷的,有的人覺得它是熱的。”

“那麼,這時,一個人說,‘風是冷的’;另一個人說,‘風是熱的’。從對象的符合角度,兩者必然隻有一個是真的,但是從主體角度,兩個人都沒有說謊。”

“所以,我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隻看他說的話是不是符合他自己的認識,而不是符合城邦或者其他人的認識——說出你的認識,就是說了實話;說出違心的話,就是說謊。”

“這就是鑒定的原理。”

“鑒定的最初階段,是人的認識和話語。而對那些不能說話的物體,也有一種鑒定方式。”此時,學生們的注意力漸漸被吸引了過來。

“比如,要鑒定麵前的這個箱子裏到底有什麼。我並不用打開它,或者用自然學家的方法去測量些什麼,而隻是用感覺——感覺它與哪些人接觸過。”

“每一個人的接觸,都會在物品上留下自己的痕跡。這些痕跡有的輕、有的重,我可以感覺到它們的過往,它們的來曆——然後形成我對它們的判斷。”

“與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相比,這種鑒定的準確性要低一些,這就是我說的,要想模擬準確的現實是不可能的,我所依賴的是長者的經驗。”

“而接下來,是我最近的發現。”西奧多羅略微停頓了一下,他遠遠看到了站在運動場外的歐多克索和德拉科,好像下了很大的決心,繼續說道:

“在鑒定的更高階段,我可以判斷還未發生,或者即將發生的事情,這就是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