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們隻需要明白,當兩個蒙元/清廷初期的武術家在談論“陰隨以無厚入海”這種莫名其妙的話,其實是在談悄悄地背後用刀插入對方小**附近的暗殺技術。就好了。
當統治漸漸穩定,戰場之拳再難有用武之地,其中一部分戰場之拳的傳人淪為街頭賣藝者,向高難度的華麗動作發展,一部分淪為拳手,專業角鬥供吃飽了撐的觀眾取樂(或換個好聽的說法說是參加奧運會為國爭光)。而其中一部分轉變為義士之拳。
義士這個詞,在古代就是黑社會的意思。在元代,是明教,白蓮教為主,在清代是以天地會,紅花會等為主。這些秘密會社以反清複明為己任,大多數時候潛伏在民間,一般很少有大規模作戰。打鬥的對手一般也不是軍人,而是衙役,捕頭,密探,在這種情況下,戰場之拳就不那麼實用了。其中有一些實戰高手發明了更實用與當前這種情況的技術。
重心前傾走路,感覺快失重的時候拇指一頂,就像頂在別的物體上一樣順勢把重心調整過來。
語言表達有其極限,你可以試著坐公共汽車,扶著扶手,感受用手指輕輕借力來維持身體平衡的狀態。平時練習,就把拇指當作其他手指扶著的扶手。以此保持身體平衡。或者把其他四個手指當作拇指頂著來維持平衡的物體。
我年輕的時候,遇到個練八卦掌的朋友,這位朋友練了好幾年的八卦掌,但是還是打不過拳擊手,他十分苦惱。認為是他內力未到的原因,實際上按他那種練法,就算練十年,也打不過練了十年的拳擊手,因為八卦掌這東西最早出現在商業社會的時候,雖然是在一次職業擂台賽上,但是八卦掌最早的誕生用途卻絕非打擂台,而是反清複明。
八卦掌的手法和身法讓人眼花繚亂,打擊力卻不盡如人意。有很多八卦掌的朋友因此苦惱,都兼練鐵砂掌之類的重手法,但是鐵砂掌配合到這樣靈活的身手上卻又沒了威力。所以當世很多八卦掌名家都遇到兩難的境地。
實際上八卦掌的可怕之處還是在兵器上,空手的掌法也是掩人耳目罷了,甚至連八卦掌這個名字也是掩人耳目。八卦掌的精華在其獨門武器子午鴛鴦鉞,這東西可以鎖勾,可以劃,可以摳,可以割。但這東西也隻是和平年代用來表演的。子午鴛鴦鉞的真正平民身份是——鐮刀。
在夕陽下的小樹林裏,一個雙手持鐮刀的農民,突然用極其詭異的身法,向著你的頸動脈,股動脈,腳筋,腕動脈等地方連續不斷地襲擊,你出一刀的時間他已經對你攻了五六刀。而當你反擊的時候,他又躲到了樹後,用匪夷所思的角度不斷襲擊你。八卦掌的“九宮步”,說穿了就是在人群中,樹林裏逃走或者躲閃反擊的技術。在樹林/無辜群眾裏的話,什麼形意拳,什麼太極拳,都不是八卦掌的對手。
八卦掌其實是介乎暗殺拳和義士拳之間,
真正招牌的義士之拳就是“洪拳”(前身為太祖長拳,後來者為國標武術長拳套路)
太祖長拳,即托名宋太祖的黑社會拳法,在蒙元就有出現。
其特征如下
1.注重王八拳(最符合人體本能的拳法,但此王八拳非彼王八拳,下麵會詳述)
2.注重橋手(小臂運用技巧)
3.注重移動,上一招向東打,下一招可能就向南跑了
東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好比說某男失戀後遷怒,殺了他的教授,東方思維是:“如果他沒失戀,就不會殺人了。”西方思維是“幸虧那女的沒嫁給某男,不然也和教授一起被殺了。”
這兩種思維都是對的,也都不對。
思維模式的差異,最終使東西方拳法開始走向不同的領域。如果按西方的思維看唯快不破,那麼就是猛練速度,比對手更快到達目的地。按東方的思維就是減少距離,比對方更快到達目的地。
我培訓一批新下屬時,常用一個手段,就是問對方認為自己的上限是每秒能打擊多少次。有人回答1次,有人回答3次,有些經過鍛煉對自己速度比較自信的人回答5次。我便拿著秒表給他計時10秒,讓他盡全力高速鼓掌,自己數次數。結果是很出人意表的,一般普通人每秒鼓掌平均在7次以上,部分人達到12次以上,受訓的人往往也被自己所數的次數所震撼。不相信是自己做出來的。
這個鼓掌的原理,包含了許多純技巧上的武學至理,例如什麼同動近取,截拳中途,本能出擊,貼身發力等。當然,這些隻是博大精深的武學中的一個局部。但人都有走極端的時候,大約在清代中後期,中國拳法在整體上就走向了這樣的一個極端。
因為義士之拳普遍使用小兵器作戰,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你隻要手上拿一支小鐵筆,用鼓掌的速度對對方眼睛,咽喉連續**,一般沒練過的對手就鐵定得死。
而如果手上沒有小鐵筆怎麼辦呢?也有辦法,就是將自己的手練得堅硬如鐵。這也是現代內家拳的人往往不齒的“局部力、局部硬度。”以一對堅硬如鐵的手,用練成了本能的鶴啄,虎爪,手刀,拍掌等手法,每秒7~12下地對對手臉部發動多角度攻擊,如果配合馬步突進,實際攻擊速度還能翻倍。而人體反應速度的上限是每秒反應5次(做到這點的也是神人了)。外加眼睛受到威脅時的本能躲閃反應時間,理論上幾乎是1秒內必分勝負。
當雙方都完全依靠“拳招”來形成鼓掌式攻擊本能時,誰的招數(攻擊角度次序)最能克製對方的攻擊角度次序,誰就能先擊中對手,一旦擊中,則綿綿不絕。(如果手持武器,則一擊必殺),在這種情況下,傳說中的“拳招時代”就到來了。
當然,每秒7~12下隻是理論速度。實際上影響攻擊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為了對抗這種“閃電手”,我國拳法家也發明了很多訓練方法,例如“聽勁”“粘手”“擒拿”“拔根”“控距”“地堂”等。
清末,隱藏多年的戰場之拳突然重出江湖,大殺三方。並不是戰場之拳在街頭打起來一定真的比這種義士之拳實用,而是因為“殺人時代”過去了,“比武時代”開始到來。在徒手比武中,因為前提是被對方輕攻擊擊中非要害部位不會死,那麼戰場之拳就能大行其道。
戰場之拳最擅長的就是用整勁使對方的鋒銳(長槍或鶴啄手,砍刀或虎爪)的攻擊偏移,使對方不能連擊。例如形意拳的整勁硬打硬進,八卦掌的閃擊,太極拳的纏絞。這些隱藏拳法的重出江湖,為一味追求“唯快不破”的武林帶來了一片新的氣息。但也是真正的戰場之拳,義士之拳失傳的開始。當戰場之拳,義士之拳用於和平年代的比武,他們就像被閹割後的動物,隻能發出瞬間的光輝了。一旦有其他更適合和平年代比武的拳法出現,這些舊時代的拳法就必然被淘汰或掛羊頭賣狗肉。
而除此以外,還有擅長距離控製的流派。例如大成拳和截拳道。
大成拳王薌齋公然聲稱“一切局部硬度的手法打法,全不足取”,他在當時也未嚐一敗,主要原因還是他的對手主要是古拳法,他所發明的矛盾樁也是一種專門破解唯快不破拳法的架勢,重心後傾,前手遠撐不讓對方近身,後手和腳等待機會給與打擊。這樣的架勢適合對抗古拳法,卻不適合對抗現代拳法。
李小龍的截拳架勢則是側身對敵,用低端截踢控製距離。等待機會給與重擊。這樣的架勢適合對抗古拳法,但也不適合對抗現代拳法。
所謂的“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以無法為有法”其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用最適合環境的打法去在這個環境裏打”,在散打擂台上,最實用的拳法就是散打,在泰拳擂台上,最實用的拳法就是泰拳。
在這個和平年代,最實用的拳法就是養生。如果以泡妞為目的,最實用的拳法就是跆拳道(不帶i),如果想要保命,則最實用的是消除自己的一切心理盲點,讓自己迅速進入環境,進入角色。
空拳老陶的拳法可以說威力一般,看老陶體型也很疏於鍛煉,但是我相信很多專心練習xx拳的人打不過他。原因無它,因為他沒有“心理盲點”。這個心理盲點則是專注於“xx拳”“xx擂台”的人最致命的地方。